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壹 狌狌

狌狌(shēng shēng)长得像禺(注:郭璞云:“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或说禺就是六耳猕猴,可知过去未来),白耳朵,能爬能走,吃了它的肉可以跑得飞快。

传说中狌狌百余头为一群,出没于山川之中,它们能知道过去却不知道未来,它们特别喜欢酒和草鞋,土人在路上摆上酒,放上几十双连在一起的草鞋,狌狌走过,一看便知道放置这两样东西的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开始它们会喊着土人和他们祖先的名字,一边大骂“诱我也”,一边走开,但不一会儿又会返回,相互嚷着喝酒,还把草鞋套在脚上,喝不多少便大醉,连着的草鞋让它们跑也跑不动,便被土人抓住了。(唐李肇《唐国史补》,又见李贤注引《南中志》)

这个故事揭露了狌狌的三个特点:其一,狌狌嗜酒,喜欢草鞋,好酒可以理解,爱草鞋则有点奇怪,原因不明,大概是某种恋物癖,或者是本能;其二,狌狌比较虚伪,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会耍小聪明,但技术极差,而且永远只会一招;其三,狌狌意志薄弱,禁不住诱惑,这并非“不怕失败,勇气可嘉”,而是贪心加有勇无谋。

狌狌(shēng shēng)

贰 白猿

白猿生活在南方的堂庭山上,非山上也有白猿。说起白猿,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幅画面是老版电视剧《西游记》中花果山里那只长眉毛的老猴子,有点仙气,貌似活了很长的样子。但仔细一想又有不对,因为它不是白的,而且都说了它是猴子,而不是猿。我们常说猿猴,有时候还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其实猿与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猴有尾而猿无,就流传下来的一些图看,基本上可以说白猿是有尾巴的,短的也没有短到兔子那种程度,况且兔子那个还算尾巴,说不定古人也跟现代人一般,不大分得清猿和猴的。

《抱朴子•对俗篇》说,猴寿八百岁变为猿,寿五百岁变为攫。所以可以说,猿就是猴精,是长寿的猴子,白猿并非一出生就是白猿了,活得久的才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猿产于川广深山,其臂甚长,能引气(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是一种养气之法),故多寿。这与“辟谷”很像,辟谷常见于修仙小说,一般是修仙者初入门的境界,不用吃饭只吸收天地精气即可强身健体,精进功力,在现代也有人修炼辟谷之术,这也许可以成为减肥者的一种借口,但事实是现在还真存在这样的人——期望着通过不吃饭菜吃空气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这跟绝食的区别仅仅是一个想死,一个不想死而已,但白猿能靠“喝西北风”成仙,人可没有这本事,或许练到高深,便真“成仙”了。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

白猿

叁 蝮虫

大虫非虫,“蝮虫”也不是一种虫,猨翼山中怪蛇、怪兽、怪鱼很多,蝮虫也是一怪。郭璞描述:“蝮虫色如绶文,鼻上有针,大者百余斤,又名反鼻。” 《尔雅•释鱼》又说“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所以蝮虫是体型比较大的生物,郭璞说的“鼻上有针”应是指鼻子上有刺,或者是像蜜蜂、蚊子那样的器官。还有一些说法,说蝮虫又叫蝮蛇、虺(huǐ),是一种十分可怕的动物,屈原在《离骚•大招》的招魂词中,呼唤灵魂不要去炎火千里的南方,说那里有蝮蛇等可怕的生物。关于虺有两种说法,其一,它是龙的早期形态,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其二,它是一种恐怖的九头蛇。两者都是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假以时日,必是大神大凶级别的生物。蝮虫分布很广,除猨翼山外,羽山、非山,皆“多蝮虫”。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2)

蝮虫

肆 鹿蜀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鹿蜀是一种神兽,它样子像马,白头红尾,身上斑纹如虎,它的叫声就像人在唱歌,如果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就可以子孙昌盛。

这些描述很容易让人想到斑马,据图来看,确实很像。其实还有另外一种生物,也与描述极其相符,那便是斑驴。斑驴,又叫半身斑马、拟斑马、半身马,是普通斑马的亚种,是南部非洲一种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灭绝于1883年。

中国人对传宗接代看得极重,无后为大,况且那个时候人数还不多,又战争、饥荒不断,出生率远低于死亡率,在那种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不用“少生孩子多养猪”的时代,家族的壮大被看得尤为重要,没钱的要生,有钱的更要生,就拿皇帝来说,后宫三千,且不论皇帝有无那能力,理论上皇宫里的所有女性都算是皇帝的,于是皇帝的子孙就多了,什么八阿哥十三爷算少的,虽然在宫廷争斗中被除掉的不少,奈何基数大,于是皇室成员按照指数趋势猛增,比如著名的中山靖王、汉武帝的兄弟刘胜,一辈子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孩子,刘备一不小心就成了皇叔,其实真排排号儿,刘备跟汉献帝刘协差了五辈,甭说当皇叔了,当玄孙都不够格,这是后话,皇帝的兄弟尚且如此,皇帝岂不更甚,说不定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也因此而来。不难想到,在这种时候,有一些精神上的载体,能让人们寄托这种美好愿望的事物应“愿”而生,送子菩萨、送子观音出来了,能“促产”的九尾狐出来了,百鸟之王凤凰出来了。可是这些神都太“神”了,可望不可即,而且贡品的多少直接反映了诚心与否,吃都吃不饱的大家拿不出好贡品,只好再“造”一个,一个有着同样能力,又比较亲民,可望亦可即的生物,比如鹿蜀。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3)

鹿蜀

伍 旋龟

“怪水出焉,而东流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旋龟,亦作玄龟,“玄”即“乌”,因此也叫乌龟。它的样子就像普通的乌龟,却长着鸟头,毒蛇的尾巴,它的叫声像劈木头的声音,人若佩戴着它的壳,就不会耳聋,用其入药还可以治疗足茧。

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很神秘的生物,中国四灵之一,“神武大帝”就是龟蛇合一的玄武,主管北方。龟又是长寿的象征,探寻龟长寿的秘密一直是人类的一大兴趣。古代祭祀占卜形式多样,但以龟壳为主,也最灵,龟壳加几枚破铜钱,这是大牌神棍必备,不过这仅限中国,耶稣宙斯应该不认这玩意儿。汉字老祖宗甲骨文的载体就是龟壳,记录着商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中国有“龙生九子”之说,其中之一就是神通广大,后被大禹收服,为大禹治水事业而奋斗的赑屃(bì xì),又名霸下,它的样子似龟,所以有说法称其为”石龟“。由此几例便可看出,龟多么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或是将来。

在现代,我们还能找到一种和旋龟的描述极其吻合的生物,它就是鳄龟。它的嘴巴前端的上下颌呈钩状,似老鹰嘴一般,锋利无比,算是“鸟首”;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坚硬得像钢鞭一般,可算“虺尾”,即蛇尾;它的滋补作用十分明显,可补阴血、益精气,也特别适合贫血失眠和脑力衰退者食用,与治耳聋、足茧的功用相近。

古人将龟按其功能、栖息地不同分为十种:神龟、灵龟、摄龟、宝龟、文龟、筮(shì)龟、山龟、泽龟、水龟、火龟。此处旋龟应当是水龟一种。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4)

玄龟

陆 鯥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鯥(lù)是一种集鸟、兽、鱼、蛇特点于一身的生物,它的样子像牛,蛇尾,胁下有羽毛,能飞,叫声像犁牛。原文“冬死而夏生”意指它冬天休眠,夏天出来活动,即有冬眠习性。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痈肿疾病。

以下是摘自张步天所著《山海经解》中的一段分析:

据经文分析,可知此“鯥“即今名穿山甲者。穿山甲哺乳纲穿山甲科,有四足。此兽体与尾均覆以瓦状角质鳞,似鲤鳞。又因穴陵而居,故称陵鲤、石陵鲤。经文所述与穿山甲习性、药用功能可合。此兽有四足,体态体色与牛颇似。尾尖似蛇。穿山甲头部小,好是食蚁,水陆可行,适合南方山陵生活,与南山经地域亦合。此兽属于哺乳类中较低及者,与鸭嘴兽、食蚁兽颇近,有冬蛰习性,与经文”冬死而夏生“能合。穿山甲鳞片可入药,性微寒,味碱,有通经络、消痈肿之功能,与所记“食之无肿疾”合。至于经文“有翼,其羽在魼下”则系观察失误,或受访者陈述失真,所记“翼”、“羽”当系此兽覆瓦状角质鳞之误导。

虽然分析头头是道,还顺便给读者脑补了一些穿山甲的知识,可是怎么看怎么不像,除了都是动物,穿山甲根本就没有哪一点像牛,古人也不至于像不像牛都说不准。专家的话可以信但不可以全信,《山海经》中众多生物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说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答案。也许很多人宁愿相信它真的存在过,只是灭绝了而已,并不一定非要找出个似是而非的答案,生套一些相似点,然后不通之处全赖在古人身上,比如古人眼花,口误,传述中的扭曲,记录失真等等,这些理由是对是错不值得讨论,没有标准答案的批改永远不能服众, 结果还是古人背黑锅。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5)

柒 类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类又叫做灵猫,它的样子像野猫,有一头长发,雌雄同体,即有雌雄两种性器官,能够自己受孕,自己繁殖,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产生嫉妒之心。

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生物。首先是它有头发,很多动物头上都有毛,比如马,比如狮子和猴子,但是我们叫那些为鬃毛,叫鬣,却不叫头发,因为它们明显与人的不一样,类身上的毛发分布应与人类似,所以它头上那些毛可称之为“发”,原文“髦”还有刘海的意思,但是此解释成立的前提非得是类会自己剪不可。第二个奇特之处是它是雌雄同体,这跟蛇不一样,蛇是有雌雄的,这也跟蜗牛不同,虽然蜗牛也是雌雄同体,但是蜗牛需要异体交配才能繁殖,类不需要,它自己就能生。

没有了性分别,也就无所谓性排斥,“同性相斥”在人身上体现为嫉妒,特别是后宫中的女人们,吃了类的肉,可以不生嫉妒之心,皇帝若是有这剂良药,说不定是能活得更久一些。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6)

捌 猼訑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猼訑(bó shī)长得像羊,有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眼睛长在背上,人取其皮毛佩戴,则勇气倍增,不知畏惧。

猼訑的特点十分明显,有九尾四耳朝天眼,一般来说,有多个头、多条尾、多颗心、多只手之类的生物,都挺牛,比如九尾狐,法力高深,神通广大,比如二郎神,天庭中少数能与齐天大圣斗法的天将,还比如六耳猕猴,能听过去未来之事,观音也拿它没辙,还比如比干,九窍玲珑心,注定是妲己的阻碍。他们的能力也许会有限制,比如使用次数,使用时间,冷却时间,法力值,体力值等等,即便如此,只有一秒钟的无敌也是无敌。猼訑很幸运,它天生就有牛逼的特征,也很不幸,它天生就没有牛逼的能力,牛逼的特征终归只能拿来装一装。

它的能力有点像酒,都是用来壮胆,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便不知害怕。借酒壮胆,只是自我麻醉,强求无益,改成猼訑的皮毛也一样,好处只是不会像酒后那么狼狈而已。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7)

猼訑

玖 (chǎng fū)原谅我打不出这两个字

(chǎng fū)与猼訑一起生活在基山上,它是一种奇鸟,样子与鸡相似,却有三个头,六只眼睛,三条腿,三只翅膀,吃了他的肉,可以不睡觉,或者睡不着觉。

就基山上的两种代表生物来猜测,基山上可能有类似核辐射或者恐怖化学物质之类的东西,猼訑与(chǎng fū)都“形变”得有点严重,基因突变的后遗症明显,如果都是大神级生物也就罢了,名副其实,可是不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这环境就值得考虑了,至少不是度假的好地方。

(chǎng fū)的肉,“食之无卧”,其一,吃了他的肉可以不用睡觉,至少多了一倍的睁眼时间,这简直是工作狂、研究狂、游戏狂梦寐以求的“神药”,其二,吃了他的肉睡不着觉,想睡也睡不着,这是极其痛苦的,但这是对杨白劳们来说,对黄世仁、周扒皮、南霸天们,这称得上是居家必备“良药”,拥有了它,能让劳工多织几匹布,多砍几棵树,估计他们也快睡不着了,兴奋的。

传说(chǎng fū)的三个头经常意见不一,常常打架,以至于时常遍体鳞伤,所以脑子的数量并不代表脑子的质量,三个臭皮匠,在智力比拼上也许真有一丝机会胜过一个诸葛亮,但那是在不内讧的时候,否则就只能比人数了。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8)

(chǎng fū)

拾 九尾狐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九尾狐生活在南方的青丘山上,是一只食人凶兽,它的叫声像婴儿啼哭,以此诱惑听到的人靠近,吃了它的肉,可辟邪辟蛊。

《山海经》中有三处提到九尾狐,皆为凶兽,但在其它典籍中,九尾狐又是祥瑞和子孙昌盛的象征,常与玉兔、金蟾、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之侧,是西王母的使者与随从(虽然西王母长得比较恐怖,毕竟是大神)。郭璞说:“太平出则为瑞”,即是说九尾狐属正属邪并非天生,而与所处的时代有关,由时代中的人赋予它属性。古人迷信思想很重,牵强附会的能力强,不顺眼的时候看什么都是不好,而且由上至下,统治者说不好,百姓就必须都来踩,百姓之间也常常”三人成虎“,且尤为重视神鬼之说,这直接导致了出现在不同时代的九尾狐,得到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待遇,只能说是“生不逢时”。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记载了一则禹娶涂山女子女娇为妻的故事,说禹娶涂山女子,是九尾狐献瑞的结果。传说禹治水至三十岁时,还未娶妻,有一次,他走过涂山,见到一只九尾白狐,不禁想起涂山当地流传的一首民间歌谣,大意是说,谁见了九尾白狐,谁就可以家道兴旺。于是,禹便娶了涂山女子女娇为妻。或有另一说法说禹取的这名涂山女子就是九尾狐所化。(摘自徐客的《图解山海经》)

相传狐狸的尾巴是用来储存灵气的地方,当狐狸吸收了足够的灵气,尾巴就会一分为二,到最终裂变成为九条尾巴时,狐狸就会有不死之身。《封神演义》中的妲己是中国九尾狐的典型代表,她迷惑纣王,使得天下大乱,虽然法力不大,却让很多神仙无可奈何,在高层博弈下的缝隙中,她如鱼得水,但最后血本无归,其实算来算去不还是女娲大神一句话的事。日本的九尾狐代表是玉藻前,她的祖先来自中国或者印度,她和酒吞童子、大天狗并列为日本三大妖怪,是鸟羽天皇的爱妃,最后被安倍晴明杀于那须野,化成了杀生石。找来找去,各种九尾狐的共同点是都是美丽的女子形象,都祸国殃民,最重要的是都死得惨。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9)

九尾狐

拾壹 灌灌

“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畏。”

灌灌和九尾狐一同生活在南方青丘山上,它的样子像斑鸠,叫声像人在互相喝斥,它的肉可做药,有益智功效,佩其羽可不受蛊惑,《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说这种鸟的肉味道十分鲜美可口。

佩戴它的羽毛可以不受蛊惑,则有两种说法皆可行,其一,它与九尾狐生活在同一座山上,物以类聚,从九尾狐的能力看,青丘山应该是一个毒物迷障繁多之地,因此当地生物天生有辟邪辟蛊的功效,其二,万物相生相克,有毒物处必有克毒之物,灌灌也许正好是九尾狐的克星,佩戴它的羽毛,则可不受九尾狐的迷惑,安然过山。虽说有可能灌灌是九尾狐的克星,但是狐狸正好是鸟类的天敌,所以在青丘山中,即使能力相克,但作为猎物的灌灌,在实力上是不能与九尾狐匹敌的。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0)

灌灌

拾贰 赤鱬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赤鱬是一种鱼,它长着人面,叫声像鸳鸯,吃了它的肉,可以防治疥疮。

《安徒生童话》中的小美人鱼,为了获得双腿去追寻自己的爱,喝下了巫婆的药,最终化成了泡沫。这个故事结局虽惨,却将小美人鱼美丽、勇敢、执着的形象留在了世界人心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鱼成了“美丽”的代名词,“狐狸精”是东方的说法,“美人鱼”是世界的共识,不管她们是邪恶的,还是善良的,她们都是美的,所以叫“美”人鱼。《山海经》中就有几种人鱼,各有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点——都与“美”这个字没有丝毫关系。

赤鱬是一种人鱼,人面鱼,这样的形象想想便让人不寒而栗,与大众心中的人鱼大相径庭,它更像是日本的妖怪,在中国,它算不上妖,因为照中国人心中的标准,凡为妖者,或多或少,必有些法力,它只能算怪,一种能入药的怪。《山海经》中的人鱼还有陵鱼、龙鱼等,它们都不是人们心中的美人鱼。不过美是没有标准的,即使是多数人认为的“美”,也不是标准。人的审美千差万别,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美的共识,譬如唐代以肥为美,现在以瘦为美,赤鱬和其它几种人鱼也许是美的,是一种我们不了解,而古人了解的美。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1)

赤鱬

拾叁 鸟身龙首神

在招摇山到箕尾山这十座山上,皆有山神,诸山山神都没有神名,形象皆为鸟身龙头,它们彼此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没有等级,没有至上之神,也不受其它大神的统领。汪绂云:“其神之状,盖祭山之尸为此状,如《周礼 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执戟扬盾。’及蔡邕谓‘祭腊迎猫者为猫尸,迎虎者为虎尸’之类也是也。”“尸”原为古时祭祀代死者受祭之人,多由臣下或者晚辈充之,后逐渐改为神主图像,尸之制遂不复行。汪绂说“祭山之尸”即祭山之山神图像。山神图像与此地区民族图腾应有一定联系,经文“神状皆鸟身而龙首”者反应此地区有鸟崇拜、龙崇拜之事实,之后的诸多山神也是类似情况。(摘自张步天著《山海经解》)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 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原始思维的主体与客体的互渗性, 使初民天真地认为动物的生活、行为、感觉, 乃至思想和人类一样。动物的凶猛有力和人类所不具备的其他特性, 在他们眼中都体现着伟大崇高之美, 因而他们不仅按照动物的形象美化自己, 而且还要据以创造他们所敬畏的神灵形象。于是视某一动物为自己的祖先、保护神和氏族的象征。崇拜蛇的, 自然会把自己所奉之神幻想成人蛇嵌合体, 崇拜牛的, 则是人牛嵌合体。神灵的奇橘形貌和被神化了的人性和兽性, 成了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于是在举行巫祝仪式时, 氏族成员尤其是代表氏族的巫师就把自己化装成所崇拜的图腾动物。鸟氏族化装成鸟, 这便是“ 人面鸟身” 的神;蛇氏族化装成蛇, 这便是“人首蛇身”神; 马氏族化装成马, 这便是“ 马身而人面” 的神……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图腾的氏族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这个部落的图腾便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合并的动物,比如这个鸟身龙首神。(摘自孙致中的《山海经怪物试解》)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2)

鸟身龙首神

拾肆 狸力

“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工。”

狸力是一种善于掘土之兽,外形像猪,长着鸡爪,叫声如同狗吠,哪里出现狸力,那里一定会有繁多的土木工程。

“见则县多土功”为徵兆占验之记录,据张步天统计,《山海经》中有此种记录凡六十二处,可分为三类,一为科学预测,二为根据动物形态而产生的联想,三为迷信附会,源于古代先民认识局限。

马面、鹿角、蛇身、鹰爪、鱼鳞、虾须,这是复杂的龙,狸力较为简单,只是猪、鸡和狗,在《山海经》众多“拼凑”型生物中,狸力的外形只能算中规中矩,一只猪长着鸡爪似乎也不是特别难接受的事,鸡长着猪蹄的话也一样,狸力善于挖土,应该是得益于它的鸡爪,鸡挖土抓虫的能力优势在于快,缺点在于浅,往往虫聪明一点纵向而不是横向逃跑都能逃过“魔爪”,虽然这个方法对虫来说有些奢侈,所以如果真的善于掘土,狸力应该长着坚硬的铲形掌才是。

至于它的出现会带来违建强拆之类的问题,放在古代很合适,特别是改朝换代的时候,放在现代更是合适,如果它真的存在于现在,一定活得很滋润。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3)

狸力

拾伍 鴸

“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鴸(zhū)形似鸱(chī)(鸱为猫头鹰的一种,见于《西次三经》三危山中,汉代及以前,鸱被视为一种神鸟,为灵魂世界的引导者,守护者,而后世中,因其形音诡恶,被视为不祥之鸟),它长着人手一样的爪子,啼叫声像公鹌鹑,如自呼其名。鴸是一种不祥之鸟,它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有许多人被流放,它是流放者灵魂的化身。

传说鴸是尧的儿子丹朱所化,丹朱是尧的长子,为人傲虐而凶恶,喜欢到处游玩,那时候洪水为害,他便乘船到东游西逛,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洪水被大禹治理平息了,他便指使人昼夜不停地替他推船,这边是“陆地行舟”的由来。尧看丹朱实在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便把天下让给了舜,而把他流放到南方的丹水去做诸侯。当时住在中原的一个叫“三苗”的部族的首领很同情他,便联合他一起抗尧,结果失败,三苗首领也被杀。丹朱带着他的残军,一路逃到南海,对着茫茫大海,进退无路,羞愧难当,于是自投南海而死,死后他的灵魂化为了鴸。由于鴸发音与“诛”相同,十分不详,因此常常遭人厌恶,而后丹朱的后裔聚集在南海附近,逐渐建立了一个国家,叫驩(huān)头国,也就是丹国,那里的人样子非常奇怪,都长着人脸和鸟的翅膀,却不能飞,只能当拐杖扶着走路。

鴸和精卫有共同点,它们都死在了海里,也都“死不瞑目”,但鴸与这只“愤怒的小鸟”又有所不同,首先从死因看,两者动机不同,一主动一被动,主动是自杀行为,被动是飞来横祸;然后从结果看,都变成了鸟,只不过一善一恶,善者讨喜,恶者遭嫌;再者从影响看,一流芳百世,成了勇敢坚强的化身,一遗臭万年,变成流放与不详者的代言。这么一比较,精卫两胜一负占优,但这要说起来,两者都是怨念,都是不能升天,不进轮回,精卫的“仇人”是大海,一来它填不平,二来玉帝与如来就算偏袒也总不能帮她把海填了,加上她身份摆在那,阎王又不敢派无常来强行勾魂投胎,所以精卫就一直这么一只鸟“奋斗者”,而鴸,它的子孙都多得可以建立国家了,愚公移山好歹有后代上,填海比移山难,人手没愚公多,感动天帝这事儿又已经不管用了,这么一比,精卫完败。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4)

拾陆 长右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曰长右,其音如吟,见则其郡县大水。”

长右生活在南方的长右山上,此山因长右而得名。长右长得像禺(狌狌也长得像禺),其声如人呻吟,它是水灾的象征,在哪里出现,哪里就会发生大水灾。

传说禹治理洪水时,曾三次到过桐柏山,那里总是电闪雷鸣,狂风怒号,石头树木啸叫,使治水工作无法进行,禹知道是妖物作怪,于是号召群神,齐心协力终于将怪物擒获。那怪物能说人言,而且对答如流,其形状像猿猴,白首青身,眼睛闪耀万道金光,力气敌过九头大象,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怪物脖颈,鼻孔里又穿上金铃,然后镇压在今天江苏淮阴的龟山脚下,从此,禹的治水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淮水从此也平安流入大海。据说若干年后,明洪武时,太祖皇帝经过淮水,曾命人将铁链拖出水面,众人费尽了力气终于将长长的铁链拉到头,见到了传说中的水怪,它一下子跳到船上,说起了人话,众人皆惊讶愕然。(摘自徐客的《图解山海经》)

这长右跟孙猴子挺像,洪荒时期,水神共工大战火神祝融而不敌,羞恼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四方天柱缺一,洪水猛兽从西半边天窟窿里倾泻而下,为了世界和平,女娲捡来五色石,砍来巨龟脚,补了窟窿撑起了天穹,拯救了世界,在补天过程中,她落下了两块五色石,一块变成了贾宝玉嘴里的美玉,一块孕育了孙悟空,所以孙悟空与水有缘,但它是在大唐前五百年被如来镇压在五指山下,加上他在菩提老祖那里的学艺时间,加上他在花果山当齐天大圣的时间(这期间他去地府改生死簿,上写“该寿三百四十二岁”,所以到此为止它还没活够三百四十二年),再加上他在天宫当弼马温的时间,总共也就一千来岁,从唐太宗时候往前一千来年,是东周西周,最多不超过商,这与长右所在的三皇五帝时代差了两千多年,所以长右是跟孙猴子没有什么关系的了。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5)

长右

拾柒 猾褢

“有兽焉,其状如人耳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猾褢(huá huái)长得像人,全身长满猪样的硬毛,它冬天蛰伏在洞穴中,夏天出来活动,它的声音如同砍伐木头的响声,它在哪里出现那里就会有繁重的徭役,甚至因此发生动乱,所以猾褢是不详之兽。

有趣的是上一篇说到长右与孙悟空很像,这一次很凑巧,猾褢又跟猪老二挺相似,不知道下一篇是不是轮到沙师弟了,不过猾褢跟猪八戒更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除了一个有猪一样的硬毛,一个就是猪这一点外,他们没有任何交集,在此不证。

《礼记》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途径泰山脚下的村落,见一老妇人痛苦与新坟之前,孔子关切地问:“听你的哭声,观你的神色,似乎有多重的悲伤?”老妇回答:“以前我的公爹、丈夫都被老虎咬死了,今天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呀!”“那你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危险而伤心之地,迁徙到安全些的城邑里去呢?”“只因为这里没有横征暴敛啊。”孔子喟然长叹:“啊!原来横征暴敛比吃人的老虎更可怕。”老虎吃人吃的是人肉,猾褢带来的徭役吞噬的是人心、人性,这比肉体上的伤害可怕百倍,无怪那老太婆宁愿“失身”也不宁愿交税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人民义务的范围。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6)

猾褢

拾捌 彘

“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这个彘不是人们常说的猪,而是一种食人怪兽,它样子像虎,长着牛的尾巴,发出的叫声如同狗叫,与长右一样,它出现的地方,会发生水灾。

《山海经》的彘虎身牛尾,但后来大家的想法并不一致,不像九尾狐那样是九条尾巴的狐狸,无可争辩,这些想法有五种,其一,虎身牛尾;其二,人面如猴四耳,虎毛牛尾;其三,虎首虎身独角,足爪似猴;其四,与虎一样;其五,兽身如熊,虎爪牛尾,双目如炬。

它和长右都是水灾的象征,出现在哪里那里就是一片汪洋,但万物相生相克,有带来水灾的怪物,必定有克制水灾之物,或是带来干旱的怪物存在,水神火神太阳神雨神不说,这些大神自然是有这样的能力,而且能随心所欲支配自己的能力,长右和彘不同,带来水灾是之本能,它们无法控制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范围发生水灾,也无法停止它,这一点与旱魃相似,旱魃是千年僵尸,“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神异经》),所现之地,赤地千里,“掘而焚之,亦往往致雨”(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一者来水,一者致旱,如两者相见,不知孰胜孰败,也可能是中和。《大荒北经》中有黄帝女魃,与雨神应龙齐名,为旱神,亦可致旱千里,不过这是真神,不是僵尸,为黄帝禽杀蚩尤立了大功,不幸耗尽神力,留在北方,导致北方多干旱,而应龙留在南方,导致南方多雨,现在北边雨南边旱的怪天气可能是他俩over了。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7)

拾玖 䍺

“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

䍺(huàn)是生活在南方的洵山上的一种奇兽,它长得像羊却没有嘴巴,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能生活自如。

《山海经》原文是说它“不可杀也”,许多白话文都将之翻译为不吃东西也能正常生活,毕竟它没有嘴巴,不能进食,但是可能它就不是用嘴巴进食的,比如海参、水母,就不是用我们意义上的“嘴”,而是用意义上的“肛门”进食的,再比如植物,它们也没有人们意义上的“嘴”,但还是可以“进食”——通过细胞吸收能量,按照能量守恒定理,䍺能生存成长,必定需要能量,只是它的能量来源与人类不同,所以人认为它不用“进食”。与䍺的“不吃”对应,貔貅则是“不拉”,它的主食是金银财宝,但它有嘴无肛,所以只进不出,因此大家都喜欢用它来招财聚宝,其实由䍺推知,貔貅也是要排放能量的。

若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杀不死,䍺就有着不死之身,而且还是高级的,凤凰的不死之身是复活,涅盘重生,必要条件是涅盘,也就是死,且不说重生有无失败率,如果重生之后状态不佳,比如法力全无什么的,那可是斗法大忌,只能被轮杀了,不确定性大,所以凤凰涅盘算是中上等不死之身,猫妖与九尾狐有九条命,这充其量只能算是下等不死之身,伪不死,一旦被杀到第十次也就没了。不过虽然是有着逆天的天赋,䍺的命运与猼訑一样悲惨,徒有其表而已,它根本就没有战斗力,这杀不死只能保自己一命,却没有发挥它应有的用处。

最后一种解释就是不能够杀,可能是它长得比较奇怪,当地人认为是神物,不能侵犯,所以告诫后人说不能杀了它,否则会有某某报应等等。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8)

贰拾 蛊雕

“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蛊雕是一种水中怪兽,它样子像雕,头上有角,也有一些典籍将蛊雕描述为豹的样子,长着鸟喙,头上有角,蛊雕和九尾狐很相似,它的叫声像婴儿啼哭,吃人。

吴任臣说:“禽之似兽者,驼蹄鸟、飞生鸟;兽之似禽者,鹰背犬、蛊雕兽。皆物美绝异也。”所以蛊雕虽然长得像雕,且名字里有雕,但它不是鸟类,而是兽类,蝙蝠为兽但有翅能飞,蛊雕长得像雕也有翅膀,但它生活在水中,所以可能能飞,也可能不能,不管它是雕形还是豹形,有羽有毛生活在水中,这着实比较难想象,自然选择决定了水生动物的形态利于划水,蛊雕却又例外,只能说明它的生活习性应该如同鸭子,能下水,但还是生活在水边,而非水中。

不知是不是巧合,吃人的九尾狐与蛊雕的叫声都像婴儿,而吃人的彘叫声像狗叫,试比较之,其一,它们都吃人;其二,按《山海经》描述,九尾狐与蛊雕皆没有什么法力,而彘可带来水灾;其三,九尾狐是狐狸,蛊雕是豹或者雕,彘是老虎。结论就是,九尾狐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在《山海经》里,它和蛊雕一样,只是一种较为凶恶的生物,《山海经》中能吃人的怪兽很多,蛊雕和九尾狐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不像彘,能带来水灾,被认为穷凶极恶,它们也没有法力,所以吃人这档子事儿只能是靠陷阱,靠婴儿般的叫声骗取人们同情心,诱人上钩,而彘则不必,这也是高富帅和矮穷挫的区别,当然,比之之后的诸多大腕儿,彘也只是个小小角色而已。

山海经怪物图(山海怪谈)(19)

蛊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