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八大分支(瑜伽经与八支分瑜伽)

八支:是指瑜伽的八个步骤,八个次第或八个阶段。

八支是指:制戒、内制、体式、呼吸控制法、制感、总持、冥想、三摩地。

1、制戒:五个方面

☆非暴力不伤害:

对外的是指: 在行为上的、语言上(现在网络上很常见)的、思想上的暴力

对内的是指:不对自己暴力,包括不熬夜、暴饮暴食、抽烟、酗酒、过度放纵自己的享乐等,还包括对自己不认可(抑郁症、躁郁症等都是过度敏感,对自己不认可或过度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我执太强)等。

☆诚实:不期骗,不说谎(善意的谎言也是不诚实)。不说谎是指可以选择不回答或不评论,或从其他角度来描述。

☆不偷盗:不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实施偷窃。

☆不纵欲:原指控制自己的性欲。现在延伸为不过度享乐,断舍离。

☆不贪婪:节制饮食上的贪婪、物质金钱上的贪婪、一些事和物想方设法的得到。

2、内制:五个方面

☆洁净:身体、饮食、思想上的洁净

☆满足:自我即完美、自我即圆满

☆苦行:自律的修行,过度苦行非道也

☆内省:自我研读经典、反复自我复习

☆臣服于神性:探寻内在最高的本我,向本我致敬

3、体式:

☆在早期主要指打坐冥想

☆体式是稳定、舒适的姿势

☆体式的练习应该尽量的放松,融心智于无限

☆通过体式的练习,达到不受各种矛盾冲突困扰的状态

4、呼吸控制法:

☆在体式熟练掌握后,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停顿就是呼吸控制法。

☆呼吸的控制有呼气、吸气、屏息,由扩展的方法、时间、数目的衡量和调整,以此(呼吸)延长(同时变得)精微。

☆由此,内在光明的遮蔽消散,心灵就适合进行专注的练习了。

5、制感:

☆制感是控制感官的模仿,并使其脱离自然关注的事情,收摄回内心的状态。

☆制感的结果是完全的调服感官。

6、总持:

☆就是把头脑集中于一处(专注,收摄感官)。

7、冥想:

☆就是认知连续不断地流向所专注的事物。

8、三摩地(黄金打造的极乐之地):

☆当冥想的对象丧失了它原始的形式,却依然清晰感知其纯净本质的体验。冥想就进入三摩地了。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掺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摩地。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掺杂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摩地。

☆尽管已经达到了完美的专注,但心中仍然留有欲望和执着的种子。这些欲望的种 子十分危险,正如我们在讨论那些尚未达到不执 之专注的人的命运时所看到的那样,不过,现在离解脱已近在咫尺。而 已经修炼到这一高度的修行者不太可能再后退并 陷入束缚中了。这类三摩地被称作“有种”三摩地。

☆在无寻三摩地中,心会变得纯粹。

☆在这种三摩地中,知识可以说是“充满真理”。

☆当由三摩地产生的印迹也被清除,心中不再有 意识波动时,这就进入了“无种三摩地”。 也叫无分别三摩地(?)。

瑜伽经八大分支(瑜伽经与八支分瑜伽)(1)

"商羯罗曾这样描述无分别三摩地:

存在着阿特曼(本我)与梵(宇宙的最高智慧)同一的连续意识。不再将 阿特曼认同于它的遮蔽物。所有二元性感知都消除了。只有纯粹的统一性意识。一个人若确实获得了这种意识,就可以说他觉悟了。

一个被证实为觉悟了的人,即使在此世也可以获得解脱。他的喜乐无穷无尽。他几乎会忘记这个 现象世界。

即使他的心会消融在梵之中,他仍然是完全清 醒的,但脱离了清醒生活中的无明(蒙昧)。他是完全有意识的,但脱离了任何渴望。这样的人可以说甚至在此世就获得了解脱。 对他而言,此世的痛苦被超越了。尽管他拥有有 限的身体,可他仍然能与无限者合一。他的心不再焦 虑。这样的人可以说甚至在此世就获得了解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