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文章的基本内容(第七讲文章的题材)
第七讲 文章的题材文章的题材,就是写入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题材就是文章的血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主题是文章的基本内容?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主题是文章的基本内容
第七讲 文章的题材
文章的题材,就是写入文章中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那么题材就是文章的血肉。
相传古代有个秀才去京城考试,临走前十分忧愁。她的妻子见他愁成那个样子,就对他说:“难道写文章比我们女人生小孩还难吗?”这个秀才唉声叹气地回答:“你们女人生小孩虽然难,但肚子里还有个小孩,可是我去参加考试,肚子里却是空空如也。”这虽然是个笑话,但生动地说明,没有题材,就难以写出文章。
既然题材对于文章这么重要,那么,文章的题材从哪里来呢?一般地说,文章题材来源于三个地方:
一是来源于历史生活。很多文学作品,都取材于重大的历史题材。如姚雪垠写的《李自成》就取材于明末农民起义。
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涌现,这些人和事,都是作者取之不尽的题材。
三是来源于书本知识。据说湖南日报几名记者曾经去采访海南杂交水稻育种,在采访中,他们对为什么要选择海南地区育种的问题难以找到确凿的答案,一般回答他们的是:“海南地区天气好。”后来,他们在一家旅店挂的一本年画上发现了描绘海南气候的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海外风光别一家,四时杨柳四时花;寒来暑往无人会,只把桃符识岁华。”这样,他们进一步懂得了选择海南地区育种的原因是“四时杨柳四时花”的好气候。可见,有
些题材是取于书本上的知识。然而,不管题材是从历史生活、现实生活、书本知识上来,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当然,我们在攫取人类社会生活为题材时,只能攫取其中的一朵朵浪花,这些浪花,都是围绕表现主题而攫取的。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志写作中的错觉,误把题材当主题。因此,有必要把题材和主题加以区别。
“主题”是文章中描写、叙述的主要事件或提出的主要问题;“题材”,则是构成主要事件或阐明主要问题的具体材料。比如:前面讲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的三个故事,只能叫做“题材”,不能叫“主题”;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英雄气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崇高精神,则只能叫做主题,不能叫做题材。这是必须加以分别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不同文体,构成题材的要素,也有所不同。在文学作品中,题材一般由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构成;在其他类型的文章中,题材则是由事件、问题、情况、数字以及引语等等构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文章中关于题材问题的知识。
参考范文:
(一)题材源于历史生活:
只有香如故
──母亲的回忆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母亲;而每一个母亲,又无不给儿女以成长的乳汁。有人说,我的成长,是母亲梁全香的精神成果,现在想来,这一点儿也不虚假!
我的故乡在湖南省冷水江市铎山镇龙台村。那里,山青水秀,也是按辈份我应该叫她姑奶奶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故乡。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母亲生我、养我而劳苦奔波出了名的地方。直至现在,几万铎山人中,一提起母亲、无不翘首以敬,称赞着、传颂着母亲那以人为本、正直无私、艰苦奋斗的美好品德。
以人为本永不败。母亲一直坚守着这样的格言。这样的格言,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只是用她实实在在的行动,默默无声地把它刻在我的心里。
听母亲说,她嫁给我的父亲,并不是年青时代的父亲长得高大英俊,因为她生长的那个涟源兰田镇,这样长相的人太多了;也并不是父亲家境令人羡慕,因为那个时候的父亲,其父母早亡;三个兄弟,一个因饥饿而死,一个被送给别人,只是孤身一人,缺吃少穿,跟着一个老板学做买卖猪、牛的生意。之所以她要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人好心好,勤劳勤奋,公道正派,让人感到靠得住、有本事、有前途。几十年过去了,从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而感受的,我真佩服那时年幼的母亲,她的眼光有如此之尖锐,父亲的为人、办事,堪称人之楷模。居然和母亲说的一模一样,那时年幼的母亲,一个读书不识几个字的小镇女子,竟而如此胸怀大略,以人为本,铸胜千秋。
记得一九五八年,中国的全民大办钢铁,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土地公有,不准私人种植,我家种的一块绿油油的芥菜被充了公,两间杂屋被拆掉把材料用到了公家修建炼钢炉子,父亲被调到好远的地方挖铁矿,母亲一气之下生了心脏病,我和几个兄弟姐妹都年小,没钱给母亲治病,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呻吟。不巧,时值九月,又是我上初中二年一期报名的日子到了。我一边守在母亲的床边,一边思想着上学的学费,要三十多元才能上学呀,哪里有那么多钱,家里又是这么个寒酸样,亲戚邻居也处境不好,怎么办呢?不由然我掉下了眼泪。这时,我沮丧的样子,被躺在床上的母亲发现了,她伸出手来抚摸着我的头,含着泪花的眼睛是那样无力地看着我:“崽,娘知道,你要上学了,没有钱是不是先到学校限着──”。“不,我不读了。爸爸不在家,您又生病,家中又没有钱,叫我怎么读呀!”我说。“不,再苦也要读下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人有学问,就一定会有好前途的,懂吗?”母亲一下变了脸色,从她那满含泪花的眼晴里射出两股强烈的光来,直盯着我。我知道,母亲眼睛里的两股强光,是坚定之光,是希望之光,是她经常说的“有人就有世界”的判断之光。我没有作出任何反对,只是叹气地把母亲伸出来的手又轻轻地送到床上。
第二天,天放亮,我还睡在床上,只见母亲房子里时而发出一阵响声,这是为什么?我翻身起床推开母亲的房门一看,只见她一手抚摸着胸脯,一手拿着一件给我洗好、补好、折叠好的粗布白衬衣,正往另一叠折好了的衣服上放。然后,在衣服上放了一个小布包。她见我进来,就说:“崽陀,今天吃了早饭就到学校去,我已经帮你把衣服、学费准备好了!”“学费?哪来的学费!”我脑海里轰的一声,走过去打开小布包一看,只见里面装了三十五元五角钱。“这是哪里来的?”我问。“你不要问,你只好好去上学就是了。”母亲回答。“不,我不去,你把钱拿着治病去!”我顺口回答着母亲。“这是哪门子歪话,哎哟──”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心脏的绞痛又上来了,只见她冷汗直冒,把我吓坏了。这时,姐姐跑了进来,她也许在外边听到了我和母亲的对话,二话没说,从布包里快速地抽出10元钱要送母亲去医院,母亲紧咬着牙,怎么也不答应,我和姐姐扑咚一声,一齐跪在母亲的膝下。“妈,我要去读书的,你去看病吧!”边哭边哀求着母亲:“妈,您不去看病,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兄弟姐妹如何活呀,我求求您了!”姐姐也哭说着。看到我们姐弟俩的样子,母亲点了点头。然后,她擦干了冷汗,说她没事了,就拿着10元,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时,我们姐弟俩才松了一口气。我悄悄地问姐姐:“姐姐,那些钱从哪里来的?”“从哪里来的?还不是母亲把那两只下蛋的母鸡卖了。你呀,要是不好好念书,不要说对不起母亲,就连我这个姐姐也对不起了。”姐姐的话说得很细声,我只是连连地点着头。吃了早饭的,我背着行李,踏上了上学的路。母亲、姐姐、妹妹、弟弟还有邻居,集合在门口,目送着我,一直到我看不见她们,她们也看不着我。大约下午7点半钟,我走了八十多里路来到了学校,洗了个澡,在灯光下取出换身的衣服时,在我那件白衬衣下,只见平平展展地摆着那张姐姐抽出来的10元钱!我的头脑顿时轰隆作响,“母亲呀,您为了我的学业,可把自己毁了,我怎么对得起您呀!”泪水扑簌簌地从眼睛里滴落下来,那张10元的票子,在我的眼睛里变得花花绿绿看不清楚,它好象是我的一张前景图,是那么样的美丽;那又像是一幅母亲“以人为本,有人就有世界”的告诫图,教导我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争前途。这天,我没有到学校报名处去报到,就这样不知所措地和衣而卧地进入了梦乡。
人们至今还在传颂,我的母亲一生先人后己,助人为乐,难能可贵,堪称母仪。对于这一点,在我的感受中是深刻的。那是1962年,是三年苦日子期间,人们都进“公共食堂”吃饭,尽管“公共食堂”门前写着“公共食堂好,菜香饭又饱;吃饭不要钱,越干越心甜”的对联,但实际是虚假的炫耀。十四、五岁的学生,一天定量六两米,早晨一两,中午、晚上各二两伍;菜最多不超过三调羹,哪能菜香饭又饱呀!从家乡到县城的路上,树皮都剥光了,草根都挖尽了,都是用来充饥的,饿得小孩做鬼叫,大人无力走路难。我记得,每餐吃饭,我家六口人,父母、两个妹妹、两个堂弟。因为堂叔调到百多里以外的车田江修水库去了,两个堂弟只好由母亲带养,从“公共食堂”端回来的饭总共才九两,还不够一个中年人一餐的饭量。但是,在分饭时,我的母亲总是帮两个堂弟多分一点。这引起了我两个妹妹的不满,说母亲重男轻女、对别人还好些。对此,母亲总是说:“要是两个弟弟饿瘦了,将来我怎么对你们的堂叔交待?”说得我两个妹妹只好噘着小咀不作声了。有一次中餐,母亲为了让两个妹妹也多吃一点饭,自己就假装在“公共食堂”吃了。结果不到下午,母亲就饿昏了,扑嗵一声倒在地上。请来赤脚医师,他掰开母亲的眼睛一看,是没吃饭的原故。这下,可把我的弟弟妹妹吓昏了。他(她)们围在母亲的身旁,哭喊着:“妈妈,伯母,我们再不争饭吃了,你醒来吧,你醒一醒……可后来,母亲分饭,还是坚持给两个堂弟多分一点,而两个妹妹也没有什么意见了。这件事,现在看来,也许认为太渺小了,但是在当时,在粒米成金的情况下,母亲能克己为人,有谁敢说这是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呢?每当我想起这些,都在心底崇敬着我的母亲。她确实是平凡中见伟大,艰难中见真情啊……
也许,有人会说,一般人都会说自己的母亲好。在我认为,这句话并没有错。但我的母亲,她那贫贱不移的精神,则是非常人可比。当我读四年级时,母亲给我分配了一项新任务,就是捡煤块,也就是到人家挖煤窑挑出来的煤矸石中选小煤块,这拣出来的煤块不要钱,捡着担回来烧火,可以节省买煤费。
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便和我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任主编的副军级堂哥谢本洪一起捡起煤块来。小时候,我们哥俩的脑瓜子还挺活泼。有一天,学校要搞少先队活动,我是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要求我在早上七点半钟前到学校去,但是,我还要完成一天一次捡煤块的任务。为了赶时间,我便对堂哥说:“妈的,今天想个办法早一点把煤块捡好,要不,赶不上学校要我七点半钟上学的时间。”堂哥说:“那好,快把办法讲出来。”我说:“今天我们哥俩分工,你在煤矸石堆下等着,我就到煤矸石堆上,我把矿工们担出来的好煤块防不胜防地从煤矸石堆上滚下来,你就捡着往箩筐里装,装满了我们就挑着走。”堂兄一听,高兴地说:“好办法!”于是,我们就这样做着,不上半小时,箩筐就装得满满的了。我从煤矸石堆上溜下来,哥俩格吱格吱地挑着煤,唱着乱七八糟的小调子歌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一切配合得天衣无缝,一切干得干净利落,仿佛我们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快乐得像小鸟儿展趣在山林之中。
然而,我真没想到,那天,当我和堂哥上学回来,母亲和二叔母在家门口迎接了我们。摆在我俩面前的是两块搓衣板、两支毛竹棍、两盆洗脸水。只听母亲一声令下:“站住,放下书包,两人跪下!”随着命令,我和堂哥一齐跪到了搓衣板上。“哎哟!”我们异口同声。“把水盆放到头顶上!”又是母亲的命令。“用手扶着水盆”,二叔母帮了腔。我知道,这全是母亲的主意。随而,她叫二叔母拿起了毛竹棍,开始进行惩罚了:“龙飞宝你说,你们今天早上不到半个钟头就各捡了一大担煤,哪有那么容易,是不是偷的!说,不说就不准起来,不说就看我的棍子!”然后,就啪啪啪三下,打得我们哥俩哎哟哟地叫喊着。“呀!这是怎么知道的?难道母亲有千里眼?不,不可能!那么,是她──”,“快说!”我的身上又是啪地一毛竹棍,没有办法,我只好把拣煤变偷煤的过程说了。一说完,气得母亲哇哇地叫,她的毛竹棍就一五一十地在我的身上作业起来,一直打了三十下,我头上顶着一盆水,双手扶着水盆,双膝跪着搓衣板,拦不了、走不了,只好咬着牙齿挺住痛,那抽打出来的血痕像一条条小小的红蛇咬在手上、身上、腿上。我们足足被惩罚了半个钟头。然后在“人穷志不穷,做人就要做好人”的一连串教训中才得以松绑!第二天早晨,母亲又要我去拣煤,并且拿出五毛钱,叫我交给煤窑老板,我一 一按母亲的吩咐做了。对此,煤窑老板翘着大母指把母亲的德性进行了一番大赞大扬,
我默默地听着,深深地感到昨天早上的行为太丑了,脸上火辣辣的总觉得不好意思。这事永远地刻在我年幼的心灵里,至今没有忘记。
母亲!我的母亲!我总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这不但是她拥有“国字形”的脸、粗黑圆亮的眼睛以及匀称身材构成的美丽漂亮,更有她说不完的“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纯洁无暇,艰苦奋斗”的高尚品德。我在想,这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而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吗?我今天能成为市委的一名副书记,成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和中国未来研究所的一名特聘副研究员、研究员,成为湖南作家协会会员、名列《中国人才辞典》和《世界人物辞海》里的人物之一,不是这种精神力量的冲击又是什么呢?眼下,母亲虽然去世了整整30年,但她那美好的人格,犹如一股清泉,永不枯竭;她那高贵的品德,犹如檀木在林,自有清香腾空。
(二)题材源于现实生活:
《眼睛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大家说惯了的。所谓“过眼滔滔云共雨,阴晴转换识春秋”,就是说,看看对方的眼睛,就知道了他的心理状态,是善、是恶、是厌、是奸、是虚情、是假意、是欢乐、是忧愁、是傲慢、是消沉……无一不作出反映。又通过这些反映,便能感觉出情和意的程度。之所谓明眼人一看便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常常注意察看别人的眼睛。而在我看过的眼睛之中,除不高不低、不偏不倚的正常眼睛之外,大抵还有如下几种:
一是媚眼。这种眼睛,光线温和得古怪,放出去,眯喜眯喜,情意绵绵,一闪一闪,犹如黑夜中闪烁着的手电光,让人不能不跟着走,不能不感觉到可亲可爱。这种眼睛,一般生在水性扬花的女性和唯唯诺诺的奴性男人身上,就像“老佛爷”身边的丫环,康熙手下的三德子和法印。他们用这种眼光,柔和着甜甜蜜蜜和阿谀奉承的用语,往往把对方搞得神魂颠倒,真假不分,俘虏着对方,听从他或她的使唤和摆布。民间所说的英雄难过美人关和小人不可得罪,其道之意也大概就在这里。
二是红眼。这种眼睛,光线尖亮得古怪,放出去,意味深长,一晃一晃,专挑别人的短处。看到别人升迁了,心里痒了,眼光就不满意了,嘴里就嘀咕起来:“妈的,不知哪门子道把他选中了,老子比他还强哩!”又看到别人发财了,也就忍不住学着搞别人的行当,和别人比呀、争呀、骂呀、打呀,还在背后挑拔是是非非呀,弄得乌烟瘴气而后快。直言之,反正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好了就眼红,红了就闹事,就像东施效颦,丑恶百出,让人啼笑皆非,可恨极了。
三是白眼。这种眼光,光线暗淡得古怪,放出去,有气无力,无情无意,就像鱼之将死,一开一闭,翻白着。这种眼睛,一般生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官爷或家中长字辈身上。他们对下属、对无权无钱者、对无关紧要的同僚、对晚辈,总是翻着白眼,仿佛他是智慧和权力的总管,爱给你施舍一点就施舍一点,你不得有半点儿反抗,否则,白眼就意味着叫你害怕、叫你有苦难言、叫你无处申冤、叫你死得凄惨。因此,世人中总说到自己遭人白眼的可怕,我想,这大概也是无可奈何的呐喊吧!要不,又为何这么说呢?……
四是冷眼。这种眼睛,光线阴险得古怪,放出去,内藏杀机,似刀似箭,残酷无情。它一般生在心高气傲的人身上,平时显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朝得志,则目空一切,对人冷若冰霜,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一旦失落,则内含怨恨、无情无意,即使看人,也是清目寒光,受人躲避。有人说,冷眼是很可怕的,它看你时,似乎是你得罪了他或她,也似乎是你欠了他或她很多很多,但一下子又使你找不到记忆,只好傻乎乎地忍受着,任他看,看够了,然后冷笑一声走开,直到他认为不必看为止。
五是三角眼。这种眼睛,光线伸缩得古怪,放出去,有分有寸,包围物体,紧缩松驰。我有一友,原高官人士,别人看他,用的就是三角眼,生怕看他纵度过低过高、横度过宽过窄,于是先用三角眼把他框住,然后在框内给予做着美好的粉饰,让他感觉实事求是,上下左右皆为好人,都可信赖。后来不幸,他那犯错误的儿子牵连了他,他被提前退了下来,于是乎,旁边的三角眼又把他框住了,又在框内给予做挖苦、讥笑、甚至谩骂的文章,让他感觉到世人皆醒,独自昏迷。猛然间,他才觉察出三角眼的可怕,他万万也没想到:三点定一面,这个几何公式在政界也是个逃脱不了的定律。出于无奈,只好引进阿Q精神,自圆其说地想:三角眼呀三角眼,不管你怎么个紧缩松驰,我那180度的内涵是永远也消失不了的,这也是个铁的定律啊……
六是势力眼。这种眼睛,光线激烈得古怪,放出去,势如烈火,情似阴晴。遇到权势,则越看越顺眼,辅之以甜言蜜语、花言巧语、窃窃私语、未来寄语,投之以好,送之以情,表之以忠;遇到落权者,则越看越厌烦,辅之以冷言冷语、恶言恶语、谗言蜚语、幡然悔悟,投之以恨,送之以怨,断之以情。而遇到芸芸众生,则伴之以命令声、呵斥声、威胁声,甚至不屑一顾,不关痛痒,不予理睬,举步离开,深居不见。这种眼睛,生在官僚主义者、投机主义者、阴险主义者和奴隶主义者身上,他们耍势力、谋势力、攀势力、靠势力一般都用这种眼光,弄得世人也确实难以对付。
人啊──眼睛,你内藏着海,深不可测;你口含着天,高不可知。你是不说话的嘴,张开便知情;你是不做声的镜,不照自己,只照别人。怪不得作家们要写你,写你的情和意;也怪不得人们要看你,看你究竟是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三)题材源于书本知识:
《墙上风波》
房间里,没有很多的人,没有男人。她坐在床沿上,伤心地哭泣,好像要把心中的恨哭出来。旁边,站立着两位年轻的姑娘。
“莫哭了。哭坏了身子,谁怜悯我们啊!”
“人漂亮也有难处啊。”
“长相是爹妈给的呀¨¨¨”
“别说了!”她索性放开嗓子嚎啕大哭起来。
楼下,门市部人来人往,喧闹声直往顶楼的房间里灌,时不时盖住了这伤心女人的哭声。
她叫杜美兰,是楼下小百货柜台的营业员。她虽然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但由于家境宽裕,生活条件好,保养着一张白里透红的脸蛋;两道眉毛扬起,如两弯青山;一双水汪汪的眼睛,像两泓秋水;加上苗条的身材,着上鲜艳的蝙蝠衫、洁白的紧身裤和黑亮的高跟皮凉鞋,看上去,像一朵出水芙蓉婀娜多姿。
“啊呀呀,这么多美人照片!”从楼下又传来一个鸭公嗓子轻薄的怪叫声。
“照片、照片,就是这些倒霉的照片坏了事!”
“走,干脆要王支书把照片取下来!”
两位姑娘气愤地拉起了杜美兰的手。她只好咬住了哭声,一抽一抽地煽动着鼻子,跟她们下了楼。
说来,杜美兰的伤心也确实是墙上这些照片引起的。前一个月,公司领导从外地参观回来,在各商店兴起了进一步建设文明单位的热潮。于是,在热闹的百货公司上二层楼的对面墙上,挂起了一排排营业员半身“标准像”。她们一个个明眸皓齿,穿着整洁的白色工作服,胸前佩戴着编有号码的塑料牌牌,一张张笑脸迎着顾客,很有点文明礼貌气派。
据说,挂营业员的半身标准像,并让他们胸前佩戴有数码的符号,是为了方便顾客对号入座提意见。一次,有个营业员对一个顾客挑来挑去选东西挖苦了几句,这个顾客便记下她的号码,一封信寄给公司的领导,使这位营业员被硬梆梆地扣了一个月奖金。自此,全公司的营业员加倍小心,服务态度果然好了不少。但是这样做,也招来了不少麻烦。那些年轻哥哥,三五成群,专门来到这个地方,提着鹅公似的脖子,流里流气地评论这个美如花,那个美似仙女。这样,长得漂亮的杜美兰也就被他们挂在嘴上了。最叫人恼火的还是他们的书信纠缠!一天中午,杜美兰的丈夫来给她送饭,一眼发现柜台旁边有一叠书信。他拆开几封一看,全是向杜美兰求爱的。什么“你美丽得不能再美了,我爱你!”什么“我愿意和你永不分离,任凭什么风浪都经得起¨¨¨”气得他丈夫暴跳如雷,随手把信往桌子上一甩,便愤然而去了。到了晚上,杜美兰向丈夫解释,但他哪里肯听。“不是你在外面卖弄风骚,人家怎么会向你求爱?” “好吧,那就请你到公司去上上下下调查一番,看我偷了哪个汉子!”杜美兰在外面受了委屈,回来还要受丈夫的气,忍无可忍,两眼含着泪花,气冲冲地走出了家门。
也不知是谁把这场风波告诉了公司王支书。当三个女人走下楼时,他正拿着毛笔和墨水,扛着一条板凳,来到挂营业员半身照的墙壁面前,“王支书……”“小杜,我全知道了。这就想办法!”说着,他架好了板凳,跨了上去。杜美兰举着脑袋仰望,只见王支书在自己的那张标准像下端端正正地加了一行注脚──已婚,三十五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