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

《完美世界》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它是由凯文·科斯特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并于1993年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在豆瓣被打出9.1的高分,并且被称为“让人为罪犯流泪的作品”。当初就是刷豆瓣看到如此多的好评,我便趁这个周末有空就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1)

《完美世界》的故事剧情非常简单,两个在逃犯闯入一户单亲妈妈的家中抢劫,结果被邻居赶跑。在逃跑过程中挟持了一个叫菲利普的小男孩作为人质。后来整个故事围绕在逃犯布奇和菲利普展开。如果不看影评,我可能会根据电影开头猜测这是个暴力的抢劫片,但随着电影结尾的音乐响起,我的眼泪也刷刷流个不停。

这部电影虽然叫《完美世界》,但导演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易碎的“乌托邦”世界,尤其是当布奇死去,也就是观众们的“乌托邦”世界坍塌,怎么能让人不点眼泪?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通过制造一系列残酷冲突让人心痛不已。

“乌托邦”来自英国社会主义学家托马斯·莫尔所著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它后来指代理想中完美而不可达到的好事。

冲突之一:越狱潜逃的杀人犯却有一颗温柔的心

在《完美世界》中,布奇并不是一个冷血和无情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良知,做事有分寸的人。在菲利普被嘲笑自己丁丁小,他温柔地告诉菲利普这个尺寸是适合他的年纪;当他和菲利普一起在黑人的家里做客,他听到喜欢的音乐便邀请黑人的太太和孩子们一起翩翩起舞;他看到黑人总是肆意用巴掌教育自己的孩子,便毫不犹豫地揍了他一顿。

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2)

从很多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布奇是一个尊重女性,善待孩子,反感以大欺小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天生带有一丝的正义感。他的过往其实在电影里介绍得不多,因为整部电影主要围绕他和菲利普的逃亡细节而展开的,但是仔细看,每次布奇跟警方交手,总是中打中他们的车子并不伤害警察或者其他人。正如布奇在被菲利普用枪射中后,他并没有一丝愤怒或者失望反而安慰起菲利普,甚至说:

菲利普,你要知道,我这一生只射杀过两个人。一个是要伤害我妈妈,另一个就是要伤害你的人。

电影快结尾处简单的一句男主角对自我人生过往的阐述却将观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原来他并不是一个刀枪无眼的坏人,原来他不是一个自私无情的杀手,相反,他是为了不惜触犯法律仍选择保护自己的爱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被固有观念维持而给他人随意贴上标签。比如,我们总会认为医生就是宅心仁厚,法官就是铁面无私,警察就是严格执法,但人性是复杂的,而且是带有变动的,就像写出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曾感染和给与无数人对生活美好期望的作家海子最后竟然选择卧轨自杀;也有作为靠捡垃圾为生的老人竟然在大半生的拾垃圾生涯中默默资助数十位大学生读完大学。

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3)

狄罗德曾说:“人类既强大又虚弱,既卑鄙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能视而不见。”现在的我看待人和事都不再根据他人的特质而给别人别人分类,因为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我们无法凭借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给别人丰富的人生随意而简单地概括。换句话说,人性的复杂让我们在了解世界的丰富性后对他人拥有了更多的宽容与理解。

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4)

冲突之二:布奇自己没有当过爸爸,却给予人质菲利普十足的父爱

从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出布奇是个非常有同理心的人,这样的特质注定他不会是个坏人。

在《完美世界》中,布奇在挟持菲利普上车之后,为了能让菲利普好好活着,不惜杀害了自己的同伴。在他知道菲利普和自己一样,也是个由单亲妈妈带大的孩子,他就对这个小男孩心生怜悯。

心理学家曾说:“邢幸运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不幸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在布奇和菲利普逃亡的一路,我们看到布奇将自己童年对父亲和爱的渴望投射到了菲利普身上。菲利普对他而言,既是那个从小缺失父爱的自己,又是那个渴望被爱的小布奇。

布奇在与卖汉堡的女人做爱时因为被菲利普看到而立刻结束,当菲利普问他,你爱她吗,为了让菲利普对男女之情有正确的认知,他很不自然地回答了“有一点点。”从这个片段里,我们不难看出布奇承担着父亲的角色,不仅是一路满足菲利普那些孩子般的小愿望,更加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无形中对他的认知起到了教育的角色。

著名的英国教育家贝格尔曾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教师。”足以可见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父亲”代表着“力量”和“权威”,“突破”和“坚强”。孩子从小如果和父亲比较亲近,那么他们长大了将会更加勇敢和有创造力。在电影《黑天鹅》中,芭蕾舞演员妮娜因为从小缺失父爱导致她不仅性格孤僻而且对异性具有极其疏远。

完美的世界对我们的启发(经历过苦难的人)(5)

在《完美世界》中,电影前半部分在警察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了布奇从小就没和父亲一起生活,并且因为母亲是妓女而自己的父亲是个极其残暴的人。导演一直将镜头主要安排在布奇开车在公路上,也没说去终点。直到最后在布奇临死前才拿出那张父亲给他写的信:

亲爱的罗伯特,只想告诉你一件事,我的离开跟你无关。阿拉斯加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它比地狱还冷,有一天你可以来访,我们也许会更加了解彼此。

看到这里我泪奔了,原来他这一路,带着视之为子的菲利普,去寻找自己的父亲。这里也表明了,每一个孩子心中,都对自己的父亲有无限的好奇与牵挂,换句话说,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父爱。

孩子对父亲的爱的渴望是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毫无抗拒的。在电影里,菲利普和我们每一个观众小时候一样,喜欢过山车,喜欢过节,喜欢起哄,喜欢糖果,有很多简单而美好的小心愿,但是因为家长的限制而乖乖听话。

在安东尼的《小王子》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可是,为什么只有大数人忘记了自己还曾经是小孩呢?因为我们从小都被周围人告知,这个是不可以做,那个是不可以做,却没有人真的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总是被限制在“大众思维”中,以大家认为的“成功”标准作为自己的追求,而忘记自己已经拥有的简单幸福;因为当我们越融入社会,我们需要追求的东西和承担的责任越多,这些让我们无暇顾及生活中如糖果般简单的美好,比如和家人一起开心吃一顿饭。

我们为一个最后被警察开枪打死的逃犯而落泪,其实是感慨这个世界人性的复杂,仍然有很多美好的灵魂和闪光的人会让我们动容;我们在感慨布奇和菲利普所渴望的父爱的同时,也应该庆幸自己曾拥有完整父爱和幸福的童年。

这个世界其实并不黑暗,总是有那么一些人,明明自己内心伤痕累累,还要努力去温暖别人。正如那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