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

毛公鼎铭文补释二则

文/毛天哲

【内容提要】毛公鼎铭"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句中"闬",与闭同,通阖。阖,共也,合也。"耿",久也,恒也。从根底上考求,则閟闭同声同义,阖闬同声同义,两两皆可互训。闭或为闬的转写误乳字,因閟字存,则后人以为閟闭同义,则训声为必。阖,从門盍聲,盍亦表意符。盍,从大从皿。训为覆盖。若头之盔罩于头上,若簋之盖合于簋上。故盍,合也。门以合,则亦闭门也。许说段注释阖为門扉并不通也。

【关键词】毛公鼎,铭文,补释,训诂,许慎,段玉裁,王国维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1)

毛公鼎 存一代文字之骄傲

毛公鼎自清道咸年间出土,向为世人瞩目。文字之多,存世器中无出其右者。铭文连重文合文共计四百九十九字,此皇皇巨制,实补三代尚书之缺。一时学者竞相考释,自清至民国乃至今日,代不乏人。

咸同年间,陈介祺独占秘藏之近水,先发凿空之功。后徐同柏、吴式芬、孙治让、吴大征等名宿竞相考论,各有所得。清末民国间又有王国维、郭沫若等金石大家先后参与多所创获,使铭之可读者迨已十之八九。建国后,陈梦家、于省吾、董作宾、唐兰、高鸿缙等学者或承前说,偶有新论。之后毛公鼎研究热渐退,盖学者以为先辈鸿儒已然穷尽,再深研索隐亦难摘硕果,故后之研讨可观者甚少。

然哲以为,毛公鼎铭文籀释考论未可言穷尽矣。毛公鼎器主或与出土铜铭中的宰屖父、伯屖父为同一人,生活的时代绝非在宣王世,而应在懿孝夷之间。鼎文毛公乃历宣时期司徒毛公仲山父、宣幽之际太师卿士毛公皇父之祖。以师询鼎铭文历日作参订,毛公鼎的年代似可定为周夷王元年,可纠郭沫若定毛公鼎为宣王器之缪。

它如句读、字释尚有错者,学者往往亦沿袭旧说。又见流传之铭文多以问号补难籀字,释读径庭者亦比比皆是,逐一指错而又甚为不堪,是故小子哲不吝孤陋寡识,率尔操觚,先后作《毛公鼎铭文籀释考论》《再论毛公鼎的年代曁器主名释读》二文,以求对毛公鼎的研究成果能更加的完备,以改正一些错误的旧说。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2)

毛公鼎銘文

回检前述二篇旧作,自觉所论基本观点和所徴史实大体无错,可谓能深入堂奥,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在毛公鼎铭文释读方面,因用心最力,亦颇有新获。如"虩隌上下喏否"句,哲引《易·震》"震来虩虩笑言哑哑"句,释得"虩"后一字为"隌",能跋先哲未明处。亦指明王静安释句首二字为重文虩虩许许之误。

又如"庶民实,毋敢龏櫜,龏櫜乃敄鳏寡"句,哲引周礼膏物注云:膏当为櫜。莲芡之实有櫜韬。释读铭文为龏櫜。指供给莲芡之实以代替苞谷之物。迨指以非主粮供给百姓为口粮,故下文才有"龏櫜乃欺侮鳏寡"之说。此说盖已得中要旨,能使读者理解文意不再有窒碍处。它如前人在铭文句读、字释尚有错者,逐字逐句纠正处亦尚不少。

虽如此,然学无止境,对铜铭释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竟全功,存疑存惑甚至错误处,亦在所不免。

学问之径,在于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否定中长期累积而成。学问之得,则有时却在偶然处。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氏的三境界说,犹如佛陀的渐修、苦行、顿悟三阶段,是个极妙的互注。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3)

王国维先生

如对毛公鼎铭文中"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句,对"闬""耿"二字的注解,前人所说中旨的甚少。闬,说文释为里门,段注为闾,亦里门之意。王静安引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而不加解释。哲囿于所识,又无新的发现,只能勉强认可王释似可从,然内心还是耿耿。

又如这"耿"字,还是自己名字中的一个,但查前人所释,多作"光明、刚直"诸解。解释与字义显然并不是很相符,又苦于找不到更好的释读,心中自不免泱泱。

因前些日子撰写《师毛父簋曆日考证曁相关史实蠡测》一文,收集史料时,留意到自2007年出土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址的邓簋。其铭有"身皇剌侯迺闭朕毛父用辛祀"句。哲考证后,认为其中的"闭"字当作"阖"解。于是豁然洞开,认为毛公鼎铭文中的"闬"字和"闭"字通,亦当作"阖"解。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4)

邓簋铭文拓本

邓簋铭文首句比较难懂,哲用白话解释下:这句话意思是名叫"身"的皇烈侯和我祖"毛父"共同在辛日用祀。迺,乃也。闭,阖也。阖,合也,共也。虽然"身"为何人尚不可考,但器主邓称其祖为"毛父"是无疑的,而"毛父"是成王时期的毛公专称。可推邓是师毛父子孙中的某个,派氏为邓。

因许慎对"闬"字解释不清,段玉裁注解又改许文原释为闾,认为许慎所阙言为闾,解"闬"为里门。故后之学者颇有些茫然。而许慎说文中,释"闭"为"阖门",又释阖为闭,又释閟为闭门。可知阖閟闭皆可转注互训。许慎释"闬"下所缺字,恐是阖字,段注改为闾,字义偏失,造成后人不可理解。

"闬闭"二字内有"才干"字元构件,虽然段说"才"是象撑拒門之形,非才字。拒門用直木如杵然,段说是午字,杵省也。认为此处有轉寫失眞之虞。哲亦以为然也。不过以"闬"字形训来说,闬与闭形似,内中"干"亦象形撑拒門之物,类木制杆。此处二者皆象形门被内插,字义显然是闭门。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5)

说文解字注 书影

许说段注解释閭为里門,本没错。只是今古文有别,后人不大好理解。此处"里"非后世道里之里。周制,二十五家爲里。周禮:五家爲比,五比爲閭。其後則人所聚居爲里。不限二十五家也。段注:閭、侶也。二十五家相羣侶也。

哲以为,門,户也,家也。吕,伴也。从人之吕则指人之伴侣也,从门之吕则是群居之门户也。故可知閭是指比邻所聚居之门户。亦可知许释闭为闔門,即阖家也。

吴王公子光改名阖闾,后人多不解其意。以哲观之,其志大矣。阖为形容词时,有总共的意思,如《汉书·武帝纪》记载"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故而,阖,合也,和也,共也。阖闾,则有和合閭巷之群党之意。比而言之,则是聚合千门万户于一家,故知公子光有为天下霸主之心。

举凡华夏先民言语文字之进程,皆由象形刻符指一意而始也。初民无文,盖学皆在王官矣。古圣贤约言成文,为之敷形别声而为字。逮至于商,则有典有册。俟夏廷雅言成熟,则形声字遂生,而商廷巫贞专精其术,犹发展转注、假借造字诸法,于是文字大备矣。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6)

仓颉造字

史传叹造字之奇功:"鬼夜哭焉"。然文字精进,非一时之功。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文。至周,则文字精进不知凡几,然要言不脱四体二用之法,以作雅言诗书之用。

文字大备后,则词汇越加丰富。文字的解释也变得容易多了,可以由各种方式。解释字义称训诂。关于训诂的方法,前人总结有声训、形训和义训等数种。哲多喜欢形训和义训两种,声训法虽也用,但比较谨慎而已。

历经商汤放桀、周革殷鼎,幽王亡周,及王子朝、毛召之族奉周典籍奔楚,则典籍放散、史官下移、王学下野。所谓殷士放散而食于方术,周官下野则演为百家;故上廷之形声造字诸法,也散播方国,以致诸国之文每每结字各从方言声旁,假借恣行。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7)

姬朝像-王子朝、毛伯得(老子)奉周典籍奔楚

中华词汇之丰,称冠宇内,可知源遡于方国之聚辞。今日频见出土之清华简、上博简等战国文字,大体为方国流散之俗写抄本而已,然方国俗学不及王官之学显然,今学者将之对勘诸经诸子,每见同句等义然而参差其辞。其文字多有假借、谐音、别字等,流变万端。

举凡一例,如"迺"字,今读音为nai,字义亦是乃。金文里,字形从由从之,篆文隶为从之从西。然以造字法追溯,读音必不为nai,古音或为si。事由之乃其字义,则音或为事声。虽篆文隶作迺,以形声法求,则音也若西,不可能读作乃声。况古人释字义,从无有以同音字以训之法。盖战国秦汉时剧变,当时人认知古文已有误读现象,皆因王官下野,文化传承上有了断层。

义训法中,唯同义词互训堪能大用。古之词汇多见复合同义词,以此来训释字义,十有九中。如美,好也;高,大也;天,气也;嗣,继也;相,助也;协,和也。以毛公鼎之"闬"字言,若理清了其与闭字同源同义,则可顺而释解:闭,合也。当然"闭合"这一复合同义词或后出,则可训为:闭,阖也。

哲以为,从根底上考求,则閟闭同声同义,阖闬同声同义,两两皆可互训。闭或为闬的转写误乳字,因閟字存,则后人以为閟闭同义,则训声为必。阖,从門盍聲,盍亦表意符。盍,从大从皿。训为覆盖。若头之盔罩于头上,若簋之盖合于簋上。故盍,合也。门以合,则亦闭门也。故知许说段注释阖为門扉并不通也。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8)

老子像赞_老子就是佐助王子朝争位失败后奔楚之毛伯得

又如"耿"字,甲骨文无,金文见于毛公鼎、禹鼎。按说文耿,耳着颊也,从耳,烓省声。杜林说,耿,光也,从光圣省。凡字皆左形右声,杜说非也。徐锴曰:凡字多右形左声,此说或后人所加,或传写之误,语载徐本说文。盖许以杜说为非,徐以许左形右声为误。

哲以为二人皆误也。凡书有四体二用,形声实其多矣。稽古先民初造字,无非象形、指义、会意耳,俟形声法出而字焉大备,然亦不脱初三体也。象形、指义、会意之用亦各有其法,即若形声之法亦有六等也,唐贾公彦疏辨之甚详矣。有左形右声,如江河类。右形左声,若鸠鸽类。上形下声,若草藻类。下形上声,若婆娑类。外形内声,若圃国类。内形外声,则若闅辫戚赢之类。

若"耿"字,实为右形左声,从亘从火。亘,甲文从二从日或月。二表意天与地,合文意指日月永悬于天地间亿万年。本义为绵延,持久。亘为恒的初文,《国语·越语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恒引申有规律,法则之意。金文"耿"字声符写作"巨"形,盖意为日月沿轨迹在天地间永恒运行。故许说段注云从耳者,皆误也。

《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以二句对读,知耿乃形容光者,故杜说亦误。毛公鼎:「亡不闬于文武耿光」。禹鼎:「敢对扬武公丕显耿光」。此处"耿光"乃指永恒之光辉。又若耿耿于怀,耿耿不寐,耿介,耿直等,耿皆可作持久,绵长之解。

综上所述可知,"亡不闬于文武耿光"句中"闬",与闭同,通阖。阖,共也,合也。"耿",久也,恒也。整句话的意思是"相率来归之(原先)不来朝聘的方国,现在他们没有一个不共聚在周家王廷,沐浴在文王武王的永恒光辉照耀之下的。"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八年九月六日稿

毛公鼎铭文全文及译文(毛公鼎铭34)(9)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