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到底是不是李冰父子建造的(见证李冰治水之功润泽天府)
修复后的二王庙古建筑群俯瞰。都江堰市文物局供图
5月22日,雨后的都江堰市区空气清新。在二王庙、伏龙观、鱼嘴等都江堰景点,人流如织。两千多年前,李冰在此修筑都江堰,令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这个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成为世界奇迹。
2017年,李冰被评为四川首批十位历史名人之一;2018年1月,李冰研究中心成立;2020年以前,李冰纪念馆也将在都江堰修筑。这位历史上仅仅寥寥数语记载的水利专家,未来将以更清晰的面貌出现。
灌溉手法无与伦比
都江堰鱼嘴。几乎每位游客在此都要凭栏远眺,目睹奔腾而下的岷江水如何在此被分为两股,最终润泽天府之国的奇迹。时下丰水期已至,被鱼嘴分流的内江,宝瓶口处水流仍然一路急泻,外江堤坝之下,江水更发出“轰隆隆”的巨大声响。
2000多年以前,李冰便在这里建起都江堰,驯服了不羁的岷江水。
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言及都江堰的原理赞不绝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到都江堰考察,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宝瓶口,这个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口开凿的口子,起到了控制内江进水量的“节制闸”作用。彼时没有火药和挖掘机,李冰以火烧石、再泼江水冷激,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终于在8年内开凿出了这条宽20米的引水工程。宝瓶口之上,则是形如鱼嘴的分水堰。李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让岷江之水分为内外两江,从而减小了洪涝发生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还修建了一条200米的溢洪道“飞沙堰”,它利用弯道让江水形成环流,这样即使江水超过堰顶,也只会是清澈的表层水流入内江,而洪水中夹带的泥石还是顺外江而下,不至于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为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鱼嘴不远处的“凤栖窝”江心里,李冰还雕刻了石马置于泥沙之中。王国平说,石马安置的深度也几经实验才最后确定,后世淘滩时,必须要到石马的深度。从明代开始,石马换成了更重的卧铁。至今,滚滚岷江之中,还分别埋藏着从明万历4年(公元1576年)至1994年埋下的4根铁柱。
在都江堰离堆公园里,李冰古法治水的“竹笼”“杩槎”以及“卧铁”等独特的工程技术,被复原成公园一景,令李冰治水的智慧有了更直观的呈现。
治水之功千古流芳
因为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都江堰究竟是否为李冰主持修筑,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在史学界仍存有争议。王国平说,关于李冰治水,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记载就是《史记》。然而蜀守“冰”,却被认为可能是古蜀国王鳖灵(丛帝开明)的谐音。因为《华阳国志》曾记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直到1974年,李冰石像的出土,终于还了李冰“清白”。当年3月,都江堰枢纽工程迁建安澜索桥,在河道中清理出一尊石人像。石像衣襟中间和左右袖上有隶书题记三行:“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治水万世焉”。这尊石像的发现在学界引起轰动,它用事实证明李冰组织修建都江堰的历史是完全可靠的。
如今,这尊石像被置于都江堰伏龙观内供游客瞻仰。在李冰石像的一侧,则是1975年出土的堰工石像。不仅是李冰,当年一同参与修建都江堰的堰工,其功绩同样被后人铭记。
都江堰的建成,让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2000多年以前的繁华图景,从伏龙观陈列的一块汉代石刻上可以一窥究竟。石刻中,禾田里有游弋的鸭子和乌龟,田边有在树下歇息的农人,好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
在二王庙,李冰治水的功绩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深淘滩、低作堰”“过湾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李冰治水的要诀,凿于石壁之上;“利济斯民”“威镇江源”“恩泽长流”“上善若水”等历代名人的大量题记,被刻成匾额挂于殿前。二王庙几个大字,还由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亲自书写。1941年,冯玉祥在都江堰小住一月有余。在治水英雄李冰面前,心怀景仰的他亲笔书写了“二王庙”几个苍劲大字。冯玉祥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李冰颂》的打油诗,赞扬李冰是大禹之后开发水利救民生的大圣人。
“李冰是都江堰的,也是四川的;李冰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长彭邦本教授如是评价。记者了解到,未来,关于李冰的传记、小说、科普读本、影视、歌舞将相继推出,李冰纪念馆也已开始规划。8月将举行“首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与李冰研究国际高峰论坛”和四川省李冰研究会第一届学术会议。依托李冰文化研究,未来还将有望吸引更多国内外灌溉学、水利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入到李冰文化的研究中来,让李冰与都江堰的名片更加响亮。
(四川日报 作者:吴晓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