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主要的哲学观点是什么(忆暖杂谈柏拉图)
文/忆暖
希腊爱琴海
一、希腊,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没有一个国家曾经像希腊那样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他贡献了希腊哲学,还贡献了希腊神话。很难想象,一个文明竟然兼具理性的缜密和感性的浪漫。希腊是西方文明的童年乐园,是整个欧洲文明共同的精神家园。
希腊哲学是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产生的,本体论,伦理学,诡辩论,修辞术,形而上学,怀疑论,逻辑学,西方后来哲学界讨论的所有话题,都在那个时代具备了雏形。希腊平和,优雅,开放,包容的气质深深刻在了西方文明的底色上,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的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黑格尔
即使看一看欧洲的地图,你都会发现希腊的位置得天独厚。地中海像是一个蓝色的襁褓包裹着婴儿期的希腊,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像希腊的父母亲一样紧紧依偎着它。希腊的建筑像牛奶一样白,海和天同色,是让人心灵窒息一般的剔透的蓝。天地仿佛一块琥珀。只有在希腊,你才能看到造物主曾经让世界这样简约典雅过。
二、苏格拉底是个杠精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诞生在了雅典。
在一个看脸的世界里,苏格拉底长了一副令人不敢恭维的模样:秃头,大圆脸,深凹下去的直勾勾的眼睛,宽而扁的鼻子。我不知道在夜深人静之时,苏格拉底看着睡在自己旁边的性格剽悍的夫人,有没有怨恨过自己的相貌。但是,从他后来“杠精”的性格当中,我丝毫没有看出他因为自己的相貌丑陋而自卑。
他到处找人辩论,在形色匆匆的旅客中,在吆三喝四的商人中,在追求知识随行的青年中,他在寻找任何一个人,希望从他们口中,获知所谓的真理。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可是怎么认识自己呢?
苏格拉底的想法很简单。“我”本来是无所谓认识不认识的,因为没有客体,孤立的生命便无法观照。生命就像一个模糊的球,你根本看不清楚他的形状,也不知道他的意义。可是世界是一堵墙,你不断用自己的脑袋去碰撞这堵墙,看看留在这面墙上的凹坑,你就可以推知自己的思维的形状了——就这样,一代“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走上了历史舞台,带着他“杠精”的个性,据说这种基因还是遗传自他的母亲。
有一次,在热闹的雅典市场上。苏格拉底拖着他那副大腹便便的身体和不敢恭维的脑袋,走在大街上。他随手拉起一个人的手,委屈地问:“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道德究竟是什么呢?”
顺便插一句,如果你走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突然有个胡须茂密,身材粗矮,一脸生无可恋的中年人愁眉苦脸地走到你的面前,拉起你的手,亲昵地向你请教问题时。你就应该意识到,他就是传说中的“杠精苏”,可是那个行人显然不知道或者说抹不开面子,他接受了苏格拉底的提问。
那人回答:“不欺骗人。这就是道德的!”
“杠精苏”问:“你说道德就是不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千方百计欺骗敌人,最后赢得了胜利,你能说他不道德吗?”
那个人连忙改口:“欺骗敌人是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算道德了。”那人说。
“杠精苏”再次发力:“与敌军交战时,我军处境危急;将领欺骗士兵们说,我们的援军到了。于是大家奋力突围,结果成功了。你能说这种行为不道德吗?”苏格拉底问。
那人有些烦躁了,不耐烦地说:“那是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杠精苏”点点头,继续平淡地问:“妈妈喜欢吃鸡腿,但是知道儿子也喜欢吃,所以故意说自己不喜欢吃鸡腿,只为了儿子能够心安理得,这种行为难道不算道德吗?”
那人气馁地说:“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好久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
“杠精苏”这次会心地笑了。他激动地拉住那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我衷心地感谢您!”
道德的评价标准原来把握在自己的手上。这是苏格拉底发现的。假如你怀疑这个世界,岂非世界对于你来说也是假的?这便是西方唯心主义的源头!一个那么渴望真理的哲学家,最后却得出了一个唯心论的观点!想想真是讽刺!
我不知道那个帮助苏格拉底发现真理的人最后对苏格拉底抱着什么样的感情。但是我知道,是人便都有情绪,有情绪就容易产生敌意。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名著《人性的弱点》第一篇中便谆谆告诉世人为人处世的第一原则:永远永远不要批评别人。显然,生活在公元前的苏格拉底并不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在公元前399年,他终于被雅典贵族以煽动青年、对神不敬的罪名处以死刑。
在雅典那么一个开明的社会,他究竟是找了多少人辩论,追问,孜孜不倦地启发,惹得如此大的众怒。即便如此,雅典人还是充分给予他辩解的机会。在第一次判决之后,法庭问他有没有认罪。苏格拉底没有学会为了生存妥协,他继续声称他是上天派来的一只牛虻,雅典就是牛马,他受良心的驱使来叮咬这头行动迟缓的“牲口”,使他进步。
奇迹没有发生。他的傲慢激怒了贵族们。第二次判决以更大的比例通过了对苏格拉底执行的审判。
我想如果苏格拉底生活在今天的社会,早已被冠以“公知”,“杠精”,“傲慢者”等标签,被群众大加挞伐了。
雅典给他的罪名是煽动青年,对神不敬。在我看来,上面还是其次,关键是他模糊了真理的界限。仅仅通过一次辩论,道德判别的标准便回到了个体手里了。那么再多讨论几次,善良、正直、勇敢、爱国这些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是不是都回到个体手里了?那国家和政府的权威何在?号召力何在?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何在?
政府如果说:参军就是爱国,苏格拉底你要上战场。
苏格拉底也许说:我觉得维持生命就是爱国,我的存在对雅典有着更伟大的意义。
政府又说:我们与斯巴达的战争是正义的,必须的,你要过去。
苏格拉底也许反驳:我觉得斯巴达人民热爱和平,我坚决拒绝参战。
所以说到底,苏格拉底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而政府最害怕的人就是“无政府主义者”,思想上的不统一,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危险。
在这一点,我支持雅典政府。
可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没有!
雅典政府判决苏格拉底死刑后,还在想方设法给他空子钻。比如他可以通过缴纳赎金免除死刑,可以买通御卒逃跑。苏格拉底自己虽然穷,可是弟子们却有钱。然而,苏格拉底都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我必须遵守城邦的法律。你瞧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居然还知道遵守法律,在这一点上,他又成为了一个“顺民”。
最后,他还是死了。这就是民主的真相——政府只在乎你说了什么,不在乎你做了什么。你首先得做一个语言上的爱国者,如果你胆敢宣传独立思考的精神,弱化政府的权威,那你就是有罪的。
苏格拉底不懂,所以死了。但是他的死亡唤起了另一个人的良知和思考,也刺痛了他敏感而脆弱的神经。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声震寰宇,经院哲学和教父哲学的理论教主,客观唯心主义第一人,形而上学的开创者——柏拉图。一个从诞生开始就照耀整个历史的哲学家。
在我看来,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是致命的。苏格拉底已经知道:所有的伦理学概念的评判标准都在于个体的良知,事实也确实如此。
但是良知并非人人都有。既要维护国家权威,又要保障独立思考的自由。在一点上,苏格拉底深深意识到自己和政府都是不可救药的悲观主义者。
他最理想的状态也许就是在雅典这个不很理想的城邦里坚持着理想的方向。未来究竟什么样子呢?他也不知道。
他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否定了绝对伦理的标准。可是,否定一切后心灵的归属在什么地方呢?但凡有一点希望,渴望和热望,他又何必去死呢?他如此睿智,难道不知道活着就是最大的伦理吗?如果苏格拉底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看到“人间不值得”这句话,他一定会感动得痛哭流涕。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话。
他是爱雅典的,否则他不会坦然受死,但是他又是迷茫的。在生死面前,这个末路英雄面临的是仍然是虚无主义的悲哀。
既然“尘世不完美,人间不值得”,我该怎么办?柏拉图在深深思索这个问题。
三、理念论和洞穴比喻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是世界上永恒的冲突。在社会学中,就是关于“这个世界怎么样”和“这个世界应该怎么样”的冲突。
如果世界是完美的,理想的,人人都有良知,个个遵守法律,苏格拉底就不会死,柏拉图也不会出名。同样也就不会有“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扶?”,“朋友借钱该不该借?”,“为了名利该不该不择手段?”这一类的两难困境。
可惜这个世界是残缺的。面对残缺的世界,是跟着它一起残缺,还是努力坚持完美,这是一个信仰的问题。
柏拉图的口才并不比苏格拉底更强,恩师当年诲人不倦的后果让他心有余悸。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心有戚戚地离开了雅典,心里有一个存了很久的念头:既然现实世界不完美,那我就在理念中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吧!我今生今世将生活在其中,奉献在其中,他使我消融,也给我慰藉。
就这样,理念论诞生了,它为辩证法找到了一个彼岸。理念论起源于一个忧伤的故事——洞穴比喻。
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被锁链束缚,排成一队坐着,不能转头,面对着洞穴的墙壁。他们后方有一堆篝火,还有一条小道处在囚徒与火堆之间。一些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小道,火光把人和器具的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
柏拉图说,我们就是囚徒,那些影子就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囚徒们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有人获得自由,他会走出洞口,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才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也许我们终其一生,看到的永远是一个方向,获得的也只是投在墙上的光影。我们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完美的,虚假的。那洞口外面的太阳才是真实的,那便是完美的理念世界。可惜群氓无法看见。
理念在永恒的探索之中,人生而混沌,世界生而残缺,理念不可见,不可触,不可闻,但是那个我们可以通过思维想象到和体验到的“至真,至纯,至善”的完美理念始终是存在的。说白了,他才是世界的本源。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之一。它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物质世界。——百度百科
柏拉图显然为世界的不完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既然世人皆是囚徒,看到的也都是影像,犯错误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他为了使老师的死神圣化,竟然虚化了整个世界,他真是牛到飞起的人物。
后来,亚里士多德就对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嗤之以鼻。因为据说这样推演下去,世界上的花啊,草啊,猫啊,狗啊都有一个理念,这显然是荒谬的。
亚里士多德也许认为自己拜了这么个老师真是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光阴。年轻的我看到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曾经同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反应——你说世界上的花啊,草啊都不完美我承认,但是你要说他们后面有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上的一切现实的花花草草都是照着这个理念描摹出来的残次品。这让我如何理解?毕竟我也没看过你说的理念不是。你是哲学家,我还是杠精呢!
那是多么纯真的年代,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虽然偶尔有不完美,但是值得托付!直到后来成长许多,看到社会上许多无法理解的现象、看到人的偏执、阴暗,情绪、愚钝、狭隘,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懦弱,无知。
我想改变一切,但是我无能为力,我甚至都无法改变自己。我努力过活,也仅仅得到一口面包;我努力想做到与人为善,但是总是有人针对我。
我不知道原因,也难找到出路。于是我终于相信,世界真的是不完美的,你我皆不完美,彼此理解,服从这个世界便是了。理念我也不找了,我知道那个东西叫形而上学,教科书上讲的,那是唯心的超验的东西,我没有精力也没有途径去找,直到我开始思考一个普通的几何学问题。
四、一个圆启发的世界观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就感觉圆的切线非常难画,很难把握。这个世界的精彩之处在于,有些事情你不能深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功力,思考到一个牛角尖里面出不来,轻则像尼采一样抑郁,重则像王国维一样自杀。
可是,我比较乐观,思考不出来就先放着,反正我已经知道世界不完美了,世界的进步也不靠我一个人推动,用不着猴急猴急的。遇到不理解的现象,先按世界教你认识的方式去做,随波逐流总是安全的做法。
比如你说婚姻是坟墓吗?可是明明是坟墓,为什么还有人往里面钻呢?又死不了人,那我为什么不钻一钻试一试?你说世界是黑暗的,伸手不见五指。那我倒要问问,都伸手不见五指了,也没有见你被车撞死呀!说明世界还是可以去体验一番的嘛!既然数学书上言之凿凿地说:圆的切线是存在的,经过圆外的一点有两条切线。那他必然就是存在的,有啥疑问?
于是我拿出一个完美的大蛋糕,拿一把笔直笔直的钢刀准备去切。儿子说:爸爸,你让你的钢刀与蛋糕相切,我想看看你的刀上沾没沾到奶油。如果沾到了,那肯定就不是相切了,明明就是一片奶油。如果没有沾到,那肯定就是没碰到,你那接触的一点到哪里去了?
是的,百思不得其解。我便在脑中想象一张纸上面有一个圆和一条直线,它们在慢慢靠近。为了考察他们的接触状态,我用上了虚拟的放大镜,于是,在我放大了无数倍之后,圆上面与直线即将接触的那一部分竟然也成了一段直线。曲线居然真的是由无数段直线构成的,现在圆和直线相切变成直线和直线重合了,还相切个毛线球?
于是,我又把理念中的图像缩小,再缩小,然后我惊奇地发现,尽管直线与圆在我的思维放大镜下面他们是线接触的。但是在宏观世界的肉眼观察下,他们居然又成了点接触,非常完美,只要不放大,一切就很完美。
在理念中,点是点,线是线,面是面。在现实生活中,点就是线,线就是面,所以点就是面。曲线是直线,直线也是曲线。
是的,这便是世界的不完美之处。只要是生活在世界中的圆,他都是由物质的轮廓形成的。只要染上了世俗的尘埃,一切理想便都变了形状,变成残缺的了。
柏拉图对星空中的苏格拉底说:老师!放心吧!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是我为你创造了一个理念,那是我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目标,甚至是全人类的目标。只要那个理念存在,光明的火种便不会消失。
你我相识一场,殊不知,我的一切哲学都是你死亡的注脚,是你伦理学的挽歌,是纪念你的标本。也许理念注定无法成为现实。但是他是我囚徒生活里的太阳,理念是存在的,几何学中存在,思维中存在,在理想与希望中,它也是存在的。
经过圆外一点的直线与圆存在两条切线。这不是被几何学证实为真理了么?至于事实怎么样?他们是相离还是相割,我不在乎。我为世界找到了另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尽头,那便是超越物质的理念,是完美的彼岸,是无穷的希望。那我的内心还缺少什么呢?
初始,当你觉得世界不完美时,你只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与世浮沉,与时俯仰。再消极一点,你便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是当你还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又想包容他缺陷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笔者
[赞]您的点赞和关注是对我的最大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