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作者佚名(读者作者编者灶前灶后)

他是谁作者佚名(读者作者编者灶前灶后)(1)

读了前段时间“夜光杯”褚半农先生《灶前灶后》一文,说来也许不信,对于灶前灶后位置的问题,我竟一直“耿耿于怀”。尽管褚文深入浅出、引经据典地说得很透彻,可我长期形成的观念终难改变,这里不妨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一向认为,“灶前”就是灶头的正面,面向门口的一面,敞亮的一面,掌勺人站立的一面,外人一进门就能见到的一面,建造时花工多力求建造得好看的一面,也是日常管理时花时较多力求让外人留下好印象的一面,而“灶后”则是指灶头的背面,比较偏暗的一面,建造时比较粗糙,收拾时比较随意,外人也不大注意的一面。现在要把这两个名称倒过来,我想难以接受的,恐怕不止我一个人吧?

褚文中说,“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灶头……因为多了一堵灶墙,烧火的地方才称灶前。”灶墙是什么呢?就是砌在灶头锅台后面的墙,主要作用是改壁间出烟为屋顶出烟,这样,出烟通道就大大延长了,空气流通的力度就大,出烟就畅。除此以外,砌了墙,可以增设放汤罐、放火柴、放蛋架以及放灶神的地方,还可以增加美化面积,江南地区的灶画文化就因此很有名。增添灶墙,除了使原有的某些作用或特点有所突出,例如,使灶后更加偏暗,使灶前更加敞亮、美观、引人注目外,其他方面特别是原本的方向、位置半点也不受影响,那为什么一增添灶墙,就得把原先的称呼完全倒过来呢?对此,褚先生分别引用《醉菩提全传》《何典》《海上繁华梦》《看潮头》等文艺作品中的例句,然后归结说明,所谓“灶前”,有两个特点,一是那里可以坐,二是可以烧火。“灶前头就是可坐可烧火的地方”,区别“灶前”与“灶后”的依据,是可不可以“坐”与“烧火”两点。说来惭愧,上面提到的文艺作品,我都未读过,没有砌灶墙的灶头也没有亲眼看过,我只能凭一直生活在奉贤东乡农村的“习惯思维”,来说说我的认识。

在我们那里,一直把“灶前”叫“灶前头”,“灶后”叫“灶掩头”。这个“掩”字是不是这样写,我不清楚,这里暂时这么写。小时候,母亲叫我扫地,我往往只扫明处不扫暗处,母亲说了几次,我还是老样子,她火了,一把拖我到灶头背后,指着灶门下面零落的柴草说,“你看,这里不扫干净,万一灶肚里火落下来,就可能要‘赶老鼠’(意指失火)了。”然后强调说,“记住,扫地时别忘了扫灶掩头!”她把“灶掩头”三个字一字一顿地说了两遍,所以我记得很牢。因为我是孩子中最大的,所以常被大人叫干些小活儿,如“到灶掩头烧火去!”“场角头晒的柴搿到灶掩头去!”“到灶掩头寻寻看,老母鸡生蛋了吗?”白天,大人们下田干活时,关在家里的孩子们没事干,常常玩藏猫猫,灶掩头是反复藏身的好场所。玩得累了,灶掩头又成了睡觉的地方。大人们有时找孩子,总是说,灶掩头寻过了吗……我长大以后,发现大人们也喜欢钻灶掩头。例如,我宅上一老头,长年累月地搓绳卖,地点一直在灶掩头,他说,这里暖和,落下的草屑容易处理。又如,有些人疲倦了,爱往灶掩头打个瞌睡。三夏、三秋大忙季节,不少农民半夜奋战回来,有时干脆把灶掩头当床铺,脚也未洗就往柴草上躺下去。每逢邻家有婚丧大事,让人去帮忙的,忙完活都爱往灶掩头茄山河。等等。

我的两个儿子都是泥瓦工,都砌过不少灶头,每砌好一座灶头,最后总爱在灶墙侧面写几个字,其中写得最多的内容,是一副对联:“缸中多积水,灶后少堆柴”。这对联不知是谁第一个写,但从他们的师太太、师爷爷、师父到自己都爱写,东家也都喜欢这内容。我是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从新中国成立初教到退休,不知访问过多少农家,因而也就不知多少次见到过这副对联。这对联,也可从一个侧面说明:放柴草供人坐着烧火的地方是灶后,而不是灶前。在农村,这是个常识问题。有一次,我故意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一邻居:你太太炒菜时站在灶后吧?他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以为我神经不正常了,在瞎说。

也许,“掩”与“前”这两个字的吴语读音,太相近了,所以,“灶掩头”落到书面上,就误为“灶前头”了。是不是这样,请方家批评指教。(李宗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