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学的32种语言(在复旦你可以学会12种语言)
复旦大学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像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户。
西班牙文学家威廉·费舍尔曾这样谈及语言学习的意义。
在复旦,每年有5500多人修读英语课程,还有1300余人次正在选修其他语种。他们来自不同的学科,抱着不同的目的,开启着新语言的学习过程。
2017级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蒋硕正在旁听葡萄牙语,因为需要用研究对象的本国语言熟练阅读文献,以便获得一手史料;2018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马雪迎正在修读阿拉伯语课程,因为她希望有朝一日能为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沟通出一份力。2018级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黄彬彬同时也在学习丹麦语,大三将前往西班牙或拉美交流一年……
2016年3月,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成立了多语种中心,为本校外语专业学生提供二外、三外,为其他院系学生提供非专业多语种外语课程,除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常年向全校开设的英、日、法、德、俄、朝等多种外语基础课程外,还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瑞典语、丹麦语、现代希伯来语、阿拉伯语等语种课程。中心提供的外语课程主要由母语教师讲授,分为语言课和文化课,采用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课堂启发性讲解示范与校内外趣味活动齐头并进。多语种中心与志德书院合作建立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多语言学习者社区“巴别塔之友”,进行课程介绍与推广、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以及学习者反馈等。
语言附着在文化上
多语种中心的课堂气氛普遍轻松活跃。现代希伯来语的课堂上,外教提前准备了食材,带领学生体验犹太传统节日。“吃生菜、煮鸡蛋、蜂蜜……”黄彬彬回忆。老师通过节日风俗带学生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外教给黄彬彬留下的印象是“爱憎分明”,他非常重视学生是否活跃,参与度以及对待语言的态度。此外,她还选了丹麦语,在丹麦语课堂的圆桌讨论环节,经常成为那个带动全场的人。“要多提问,有时候native speaker(说母语的人)和我们对语言的感受是不同的。”
“学习阿拉伯语其实是有难度的,要分清各种阴阳变体,由于阿语本身线条的特点,每次写的时候都在‘数坑’。”正在学习阿拉伯语的2018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包丽娜笑道。她对一堂课印象很深,阿拉伯语老师廖静请来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的教授参与课堂教学,她被本地人生动纯正的发音吸引。亲切憨厚的叙利亚教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指出他说的对应单词,小班教学的优点就是所有人都能被调动起来,融入课堂。除此之外,廖静还会在课间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介,让同学们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还请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文化交流中的感受,这些都令包丽娜获益匪浅。
马雪迎从小对阿拉伯语就有一定的兴趣。碰巧,多语种中心在她入学这一年开设了阿拉伯语课,“如果学校没有阿拉伯语课,我可能就放弃了,多语种中心让我有机会为自己的梦想做准备。”
▲
阿拉伯语课程班师生合照
丹麦语课程老师Frank与学生是好朋友。2015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全实谈到Frank很开心,“丹麦人很重视平等,别人称呼他‘Mr. Frank’(弗兰克先生),他摆摆手‘Just Frank’(叫我弗兰克就好)。”Frank站在讲台上,浸入式教学很容易让人对丹麦文化产生兴趣,一般语言学习长于语法和大量词汇灌输,丹麦语教学不仅讲求具体内容的教学,也注重语言环境及背景的介绍。全实表示,“语言附着在文化上”,Frank会跟学生讲北欧文化,谈北欧国家遵循平等高效的工作原则等等。
临近考试,全实和另外两名同学结为联盟,三人坐在教室,拿出Frank给的复习材料点灯熬油,对照词典一句句搜索。如果说丹麦语课程有什么令全实感到头疼,那就是发音。发音部位找不准,他怎么都说不对。“每次听完我的发音全班都笑,Frank撑着脑袋说下一个。”全实大笑。他经常结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知识思考丹麦政治高度稳定的原因。多学科交叉使得全实收获到“1 1”大于“2”的效果,以不同视野,通过语言了解另一种文化。但想要掌握一门语言、认识一种文化,仅课堂上的了解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课下的体验,如此,才能够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有更多洞察。
▲
丹麦语课程班师生合照
世界还有很多可关注的事
多语种中心的第二课堂十分丰富多彩,现代希伯来语课的老师Miri带同学前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名单墙、展厅、中庭小广场以及白马咖啡厅,共同观看历史纪录片,了解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的过往。
语言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还需要实战经验巩固。丹麦语课程老师Frank联系丹麦商会在上海的公司,带领学生一同前往参观,在这过程中教给学生一些商业单词和文化,黄彬彬和全实也在此行当中。公司负责人是个高高瘦瘦的丹麦人,跟同学们分享自己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全实感受到公司良好的工作氛围,包含着丹麦人一贯的高效快捷风格。
除了参观纪念馆和公司,多语种中心还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换的机会。如果丹麦语课程成绩优秀,则有机会得到推荐去哥本哈根等丹麦大学交流学习,丹麦高等教育部提供奖学金。而在英文专业学习西班牙语二外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前往马德里自治等西班牙大学一边学习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边深入在当地学习西班牙语。这样的海外交流项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巩固所学语言,掌握语言并将其作为一块敲门砖打开新的世界。
语言作为一种媒介是认识另一种文化、获得新思维的方式,有助于人们消除文化隔膜,促进彼此交流与理解。学习新闻传播学的马雪迎受到一位梦想成为战地记者的学姐影响,认为自己需要强大的国际视野和多元的语言技能,才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全实通过丹麦语课堂对北欧的社会文化产生好奇,丹麦人创造了C 、乐高积木,造船业驰名世界,教育水平国际领先,努力寻求生活方式的平衡等等“丹麦魅力”都吸引着他。受专业影响,“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中美、中俄、中印、中日关系上,世界还有很多可关注的事。” 全实发现,除了几个大国外,包括丹麦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有待我们进一步认识。学习那些只有几百万语言人口的小语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从而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承担时代使命,培养国际视野
“蒋硕每次见到我就问什么时候开意大利语课?”多语种中心老师艾菁笑道。由于论文要研究晚清上海的意大利传教士,所以蒋硕很想学习意大利语,以便早日能够阅读原文文献。“在博士阶段的研究中需要用到很多语种,所以要具备各种语言的文献阅读技能”,蒋硕近期还在学习葡萄牙语,他将学语言的方式归为两类:细水长流式和突击式,“刚开始都会感到困难,但是语言嘛,听说读写译,多下功夫没有问题。”
多语种中心没有成立的时候,复旦有一些学生为了学小语种跑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一周跑一次,一次学一整天。”艾菁说。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成立了多语种中心,可以免去学生在路上花掉的时间,而且课程设计也十分适合复旦的学生。艾菁回忆,有学生用了两个学期就达到丹麦语C1水平,多语种中心旨在为有意愿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一种学习外语、了解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理解与合作能力的渠道。她这样解释学习外语的意义:多语种的学习不仅能丰富学习者的技能资本、还让人能多角度看待世界,灵活有效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拓宽学术和未来职业发展前景。
阿拉伯语是2018年新开设的公共外语课程,20个选课名额最后来了60多人。如今,复旦每年有1300余人次在多语种中心修读语言课程。“或许我们低估了复旦学生对多语种学习的需求。有人说没必要特意为个别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但一所好大学就意味着资源的多样性,正是有这些‘个别学生’才体现好大学好在哪。”多语种中心老师郑咏滟说。
多语种中心的大部分课程采用英文授课,郑咏滟表示,“英文能够达到大学英语四级水平,一般情况下上课没问题的。”丹麦语课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宣传:“如果你想提高英语水平,那么来上丹麦语课吧!”
的确有学生反映,上完丹麦语课,英语飞速进步。她认为学生不应惧怕用英语学习另一门语言,要敢于在不同的语言之间游走。做语言的摆渡者,非常有助于锻炼思维的灵活性,是智力上的挑战。
郑咏滟曾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东京大学有着成熟的外语培养体系,本科生需要修满26个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学分,他们说自己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世界领袖。
“复旦也能培养出面向全球化的卓越人才和世界领袖,所以更需要我们在语言培养体系上努力提升。”郑咏滟说。她表示,未来多语种中心的发展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增加包括意大利语及“一带一路”沿线语种,如印地语、印尼语、荷兰语等,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优化排课时间以及开设在线课程。中心筹划将实用性作为重点,编写中国第一部针对非阿拉伯语专业同学的公共阿拉伯语教材。除此之外,中心还在筹备将“多语优才计划”纳入培养体系,为真正热爱小语种的同学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完成国际认证考试并达到相应标准。多语种中心希望助力复旦加快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以世界一流高校的标准为复旦人提供多语言学习资源、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培养出不仅熟练掌握语言,而且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掌握未来的卓越人才。
文 字
边欣月
编 辑
陈莉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