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日如年林深鸟自喧(一松一竹真朋友)

辛弃疾应该是个寂寞的人。

他一生主张抗金,始终坚持收复中原的政治主张,然而皇帝对抗金“雅不喜”,南宋的君臣,宋高宗、秦桧,全都没有收复失地的志意。所以,从他二十一岁南归之后,就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在南宋三次被贬官。

从四十三岁起,辛弃疾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就被长期放弃不用,以至于在信州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即使如此,他心里也是有一份坚持和绝不肯附庸的,“直使变为江海客,也应忧国愿年丰。”他说,纵使现在我被放废,一事无成,但我种了满地庄稼,仍然希望我们的国家有丰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好在,他追求的那种高级的、深刻的相知,终于在灯火阑珊处遇见。

偈颂云“一得永得”,哪怕这种遇见是短暂的,他也算是永远地得到了。

山静日如年林深鸟自喧(一松一竹真朋友)(1)

辛弃疾的抗金理想破灭,使他在隐居乡村时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描写田园词风光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其中之一,今天这首《清平乐·村居》也是其中之一。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一户五口之家的生活。

上阕头两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的“茅檐”,就是茅屋的屋檐,其实就是代指茅屋。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辛弃疾只用了淡淡的两句,就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也是一家人活动的地点。

我是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生活比较熟悉。生活在农村,每日听禽鸟啁啾,看庄稼长势,和孩子们野外撒欢,如果不考虑“没隐私”这个硬伤,总体说来还是让人心生惬意的。

尤其是江南的农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那还是很能净化心灵滴,不然何以各种“农家乐”这么火爆?

山静日如年林深鸟自喧(一松一竹真朋友)(2)

三四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里的“吴音”指的是吴地方言。辛弃疾当时在信州,也就是现在的上饶,这一带的方言就是吴音。在中国汉藏方言系统里,苏州话、温州话和上海话都属于吴语。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翁媪”中的翁就是老翁;媪,就是老妇,可以理解为老爷爷老奶奶。

“媚好”这一个词用得很到位,让人忍不住想笑,老夫妻之前的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也是很难得的。

这三四两句就是写,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大爷老大娘,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悠闲自得。

我见过很多的农村中老年夫妻,很多时候不是“相互媚好”,而是互相怨怼,不是我嫌你懒不干活,就是你说我闲得看蚂蚁上树,甚至经常听到夫妻之间吵架、打架的“协奏曲”,

只有我斜对门的那户邻居,几十年来,夫妻之间倒是比较相亲,很少有龃龉。

山静日如年林深鸟自喧(一松一竹真朋友)(3)

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锄豆:就是锄掉豆田里的草。可不是把豆苗给锄掉,那就傻眼了是不是?“织”就是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赖”,“亡”它是一个通假字,同“无”,就是无赖,本来是个贬义词,说这个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或者说这个人不讲道理,刁钻耍赖。但是这里是把贬义词当褒义词用了,指小孩顽皮、淘气。“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不是躺,是趴。

下阙这几句就讲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做的事情就不一样了。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着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道调皮玩耍,没事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这个孩子真是可爱极了。

山静日如年林深鸟自喧(一松一竹真朋友)(4)

年纪渐长,弃置日久,辛弃疾越发地明白,他已无力改变家国和朝廷既定的局面,慢慢地就释怀,放了自己。

于是,他用很多好词给自己一个交代,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绝的身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