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囧事解说文案(只讲两个大男人)
以黑色喜剧见称的马丁·麦克唐纳,凭着《三块广告牌》广获殊荣,甚至好评到杀入奥斯卡。
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再下一城,先在金球奖得到八项提名,再于今年奥斯卡得到九项提名,成为《瞬息全宇宙》之外最多提名的作品,亦被视为2022最佳电影大热作品之一。
世上有几种电影,一种剧本写得清楚明了,观看当下能够完全接收,然而余韵就稍微不足,另种则相反,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经由思考得以理解导演的中心思想。最厉害的其实两者皆非,而是剧本不难懂,让观众观看时有一种体会,经由时间沉淀后却又能有不同理解。
我敢说《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便是这样的电影。
马丁·麦克唐纳笔下人物时常带着自恋性格,甚至缺乏同情心,这十分令人耐人寻味。
但在这里友情提醒,请别期待《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会如《三块广告牌》般娱乐性丰富。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不易入口,上半段过程也相当沉闷。
电影营造了一种苦闷的氛围,如何导致两个男人的决裂,从而引发连串互动效应,一发不可收拾。
该片维持着导演一贯的风格,以幽默嘲讽又带点怜悯的心思,去挖掘人性里的光明与黑暗面,去探索人的孤独与占有欲,聚焦于一个人、一段体面关系如何崩坏,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直到片子末端的复仇与摧毁,展示如何将良善给一点一滴杀死。
电影的剧情算是简单直接,却有着相当厉害的张力和爆炸力。两个老友之间的每句说话和每个举动,引爆一个又一个无法逆转的新举动,令情况愈来愈糟糕。观众跟帕瑞克一样,从最初对事件摸不着头脑,然后逐步跟随着两位主要人物的互动,进入故事中的境况,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角力。
可以说《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是一部寓言电影,一部不像莎士比亚又很莎翁风格的作品。
电影名出自爱尔兰神话,字面意思为“报丧女妖”。
在爱尔兰的传说里是死亡的象征,她们在某人即将死去时会嚎哭,一直到1948年,都还有目击报告。《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便以神话妖精为名,仿佛女妖的老妇一开始就敲响了两个男人友谊的丧钟,而且从断交的男人身上,看到了友情带来的伤害,竟远比爱情还可怕。
电影将故事架空于不存在的爱尔兰西岸岛屿伊尼舍林。
带点魔幻的地点设定,增添故事氛围。岛上放眼所及皆是光秃秃的灰黑石景,斑驳的绿草显得生机匮乏。一旁海浪阵阵拍打岩岸,隔着银幕,我们似能感受这座岛的冷冽。
这里仿佛没有时间,空间也是点到点——从自家到酒吧,或从酒吧到海边。岛上有美景,有邻居,对过客而言或许是个让人放松的景点,但对于在岛上生活一辈子的居民来说,它是座难以逃脱的无聊牢狱。
在伊尼舍林岛上,性格乐天简单的帕瑞克,每日最重要的行程便是到酒吧和老友科尔姆聊天。但某天却发现科尔姆不再理睬他。
帕瑞克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二人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为什么会突变成陌路人?
无论帕瑞克再努力重修旧好,科尔姆也不理不睬。
而科尔姆绝交原因也有些难以捉摸——他想专心于创作音乐,他发现平庸的帕瑞克会堕落他,使他最终成为一个无作为的人。
此举令帕瑞克行为愈演愈烈,而科尔姆为求明示自己的“决裂”之心,更不惜自残身体迫帕瑞克就范。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故事说穿了很简单。
就是谈一对好兄弟突然反目成仇,没有什么明显的原因。
它的背景里有着爱尔兰内战的背景伤痕,导演也声言剧本是撰写于疫情下无聊极致时,正要透过这个带点历史意味的故事,反思人要怎样有意义的活下去,又应得如何“娱乐”自己,不致变成另一个沉闷或孤芳自怜的“可怜虫”。
虽然《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的故事超简单,惟其背后渗透各个剧情解读上的意义、塑造角色的精简有力,以至是全片成功打造的“沉闷”氛围,俱令此片带点可喜。
你要问我坦言电影是否好评至此,这还真得看你能否投入得来。
若抱着导演前作的黑色喜剧心态入场,相信会有一定的失望程度。
毕竟全片没有明快的节奏,也没有导演一贯讽刺色彩强烈的笑位,倒是配乐极为沉重,甚至悲剧色彩浓厚的题材。
但若以娱乐片的心态去看,这更是个超简单直线的故事,两个带点“中二病”的中年人,因为极无聊的原因,互不往来,而那原因无聊得一个地步,观众起初或会对之有所好奇,可随着电影发展下去,观众非得刨根问底了。
这既是马丁·麦克唐纳出牌,当然也不会流于这样子的平庸,观影时细心思考,也会觉得影片中不少情节确实耐人寻味。
首先在观影过程中会令人想起些自身的经历,就是最简单的设境,这是一个关于友情的寓言,让我们反思忠诚与友谊、分离与孤独等人生课题。
你有没有试过突然被好友绝交、某个人从此跟你互不往来?很多人或多或少都会试过、甚至连你自己都试过这样子待人。
何以一段情谊突然消逝?或许归根究底都没有答案,就正如主角般不断去追寻答案都没意思,执意强求一个答案、要得出一个结论,最终只会走向崩坏边缘,真连一丝情面都难以挽留了。
神父多次问科尔姆:你还绝望吗?
科尔姆多次对帕瑞克的妹妹西沃恩说:你一定懂我的心情。
科尔姆之所以要跟帕瑞克决裂,是出于绝望,觉得生活没有出路,帕瑞克是拖垮他人生的罪魁祸首。科尔姆以为不跟帕瑞克当朋友,他的生活就不再悲惨(至少不用听帕瑞克花两小时聊驴的排泄物)。
科尔姆不讨厌西沃恩,他甚至觉得聪明知性的西沃恩,一定懂他的心情。
讽刺的是,西沃恩并不觉得科尔姆特别,她觉得科尔姆就跟这座岛上的其他男人一样无趣。当科尔姆切断四只手指时,西沃恩立刻打包行李搬离小岛。她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假装问题不存在,而是从根本去改变生活。西沃恩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她想办法去追求。帕瑞克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对他来说,伊尼舍林岛就是他的一切,不想改变,拒绝改变。就连多米尼克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想要找一个好人当朋友,他希望西沃恩能够喜欢他,可惜这两个愿望最终都无法实现。
科尔姆在电影开场就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他要什么:他要当个音乐家,他不想人生一事无成。
但他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想要当音乐家却切断手指,厌恶岛上的一切又不愿离开。科尔姆的反应表现出他的矛盾,而这样的矛盾,揭开战争的序幕,造成死伤(枉死的驴子),还以为自己是受害者。
“这两天都没听到主岛上发射步枪的声音,我想快结束了。”科尔姆说
“我想很快又会再开始,有些事永远无法释怀,我想那是好事。”帕瑞克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能一路成为奥斯卡最大热门,实在让我一时之间难以反应。
如果是十几年前,大概会觉得它就是那种小众影展片,结果近年奥斯卡奖品味丕变,史诗大片反而容易陪榜,小众类型的作品反而成为主要被表彰的作品。或许这也是一种趋势的反映。
这么说不代表我不喜欢这部作品,相反的,我认为这是马丁·麦克唐纳继《杀手没有假期》最佳,比《三块广告牌》还深得我心。
当代少有编导能像麦克唐纳一样,能把“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拍得那么荡气回肠了。
“我以为你是个好人,原来你也跟岛上的人一样,半斤八两……”
友谊生变,暴力接续上演。
科尔姆断指想要求生,但他就算活了下来,也永远回不去最初的状态。而被撕裂的情谊,由爱生恨的心情,在湿冷荒凉的土地上生了根,见证沉默的暴力、姑息的暴力(多米尼克的悲惨遭遇)、以及擦枪走火势不两立的暴力。
片中,岛上人们不时可听见来自远方的战火轰隆,这样手足相互毁灭的故事听来熟悉,背后其实隐含电影对爱尔兰内战的隐喻。
科尔姆和帕瑞克分手那年是1923年,正值爱尔兰内战。
导演正好借这段关系去对比一段历史伤痕。
片中出现了一些幽微的暗示,虽然主角们生活的岛屿距离爱尔兰本岛内的纷乱有一段距离,没有军事冲突。但导演却采用了“以小鉴大”的策略,虽然没有直接拍摄爱尔兰内战的前因后果,却借着这两个男人的冲突,讽刺内战的对立是一个多荒谬的事情。
现在现在都同意爱尔兰内战是完全无意义的,只是内部的撕裂与消耗,而且打完之后也没有对现状造成任何改变,还因此巩固了英国对北爱尔兰的掌控。
至于遥远彼端主岛上的内战,就像是科尔姆与帕瑞克关系的呈现:一个争取独立,一个拒绝独立,而其他的村民,要不远离战火(妹妹),要不看着两人之间的斗争越演越烈,却只是袖手旁观。
当然,将这段历史转化成一个如此简单的小岛友谊故事,的确未必是一个精准的比喻,不过天天处在一起的好友既然能因为一个理念不同而互骂互杀,本身就是个很荒谬的事,马丁·麦克唐纳的譬喻抓到了精髓。
到头来,原来人会变、月会圆,一段关系的变质或不在双方的问题,亦不一定有哪一方做错了,而是人长大了,价值观自会有所不同,像是科尔姆一位要的是名成利就、一生能留下些什么,帕瑞克则只想活在当下。道不合不相为谋,价值观各异没必要强求在一起,也没必要令对方去接受自己观点。
这的确是一个需要妥善导读的故事,如果只看到情节表层,大概会不明究理,不知编导何必大费周章。只是如果没有看出来文本的深度,光是欣赏剧中的黑色幽默与两位主演之间的火花,我想也能非常过瘾。
除了主角的妹妹外,全片几乎都没有一个好人或正常人,撇除了两位主角,像用是非当人情的杂货店老板、滥用权力的警官、酒吧内天天以“食花生”为乐的酒吧服务员;
猥亵、家暴、喜爱看人被凌虐的恶警,有被恶警父亲虐待却坚持信念的烦人却无害的少年;
有聪明伶俐但只能为好心到笨拙的男主角擦屁股的妹妹,有脾气不稳又容易口出恶言的神父;
更有忍受不了恶警,忍受不了少年,忍受不了好心和自残的两人,忍受不了隔了海峡的内战,忍受不了变得不再是自己的自己与这即将爆发的压迫感的岛民……
他们终生困在这个地方、看不出未来有何前路,似乎也想不到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不如就是糊涂度日,久而久之变成个大混蛋也不自知。
马丁·麦克唐纳的剧本向来对塑造角色都颇有一手,《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除了主角之外,这一众配角都性格极鲜明,或许难以令你喜欢,却令人觉得神憎鬼厌,甚至可怜这这帮人,也是成功的要素。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就是要呈现一种“沉闷”的氛围,效果也真的得体。
这是马丁·麦克唐纳于疫情期间撰写的剧本,他看着没完没了的疫情、坐困愁城,既觉得自己浪费时间,也开始反思过去的自己是如何活过来,因而有了这个故事的想法。
片中的这帮人看似活在仙境,却缺乏了心灵寄托与希望、变得压抑而胡思乱想。
这个壮丽的小岛外围永远都有一层薄雾,仿成了无形的牢狱把他们困住,而他们过度简单的生活,当有问题发生了便会崩溃,就如本就没朋友的男主角,当朋友与亲人逐一离去,就连长伴自己的驴子都离开时,生活还有何寄托呢。
所以情绪自会变得偏激、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故事的背景发生于20世纪,生活节奏与娱乐都不如今天,借鉴到今天的境况,在社交媒体与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被绑在网络世界中,又可会跟身边人关系渐行渐远?明明此举是拉近社交距离之用,偏偏因此变得误会频生,会否更为荒谬?在这个“识人很易、深交很难”的时代,我们又有多少次如主角们一样,因为一言不合或误会就从此互不往来?会否又因此而变得自负?即使背景相隔百年,《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放诸今天也有其警世意味,不难找到自身位置。
演员方面,一部有颁奖礼光环的电影,演员往往都有所提名。
本片的演员群戏突出:饰演帕瑞克的科林·法瑞尔,把一个拒绝走出自己世界的小人物,给诠释得又悲伤又让人感到窒息,不禁想起《王牌特派员》的金·凯瑞。
饰演科尔姆的布莱丹·格里森,既压抑又无奈,演出极具说服力。
饰演帕瑞克妹妹的凯瑞·康顿,是本片最温暖的角色。她是以男性角色为主的本片中少见的女性,却也是最有智慧与进步思想的角色。逃离无谓战火,逃离无聊男性……只是这样的温度也无法阻止人心里的寒冬。
而饰演多米尼克的巴里·基奥恩,在片中受到村民的歧视与排挤,但事实上,这个看起来最傻最不受欢迎的人,才是这部片最纯粹的存在。他的表演形神俱备,颇具耀目的发挥,戏份不多却是全片最抢镜的一员。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实是一部需要深思的作品,亦相信每个人都会看出不同感觉来,借一场“小学鸡绝交”直视爱尔兰的伤痕,再借古讽今去当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简洁有力。
影片得到奥斯卡多项提名,也真得一赞全片营造一种“沉闷”的氛围到家,将壮丽景观渗入几分压抑感,摄影更是应记一功。
这些千丝万缕的历史,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轻巧转译,这也造就这部片的特殊存在。外表是荒谬喜剧,内核则是不折不扣的悲剧。表面看来的友情破碎,实是一个社会意识的哐啷瓦解。
英国本是孤悬的岛,爱尔兰又孤悬于外,伊尼舍林更是孤悬于爱尔兰的小岛。
现代人的孤独不见得来自孤零,就像岛上居民与亲人好友比邻而居,但同样使人孤独与疏离,而仇恨,是许多人面对孤独的武器。恨是爱的另种表现,于是互相依存的彼此转而互相伤害,暴力、血腥便如宿命般循环,犹如爱尔兰预言中象征死亡的女妖报丧钟声。
荒凉的孤岛,孤独的人们偏向执着,《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是部关于执念的电影,执念带来悲剧,而悲剧是一道问不出原因的题。当报丧女妖的钟声响起,也许只有那些离开的人,才能真正走回现实。
不得不说,这部片的警示寓言实在是太深刻了!
#影综娱观察日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