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教育学院数字课堂(将培训和服务送达)

将培训和服务送达“神经末梢”

——大连教育学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行动”纪实

大连教育学院数字课堂(将培训和服务送达)(1)

图为大连市的乡村教师参加网络视频互动教研。 杨俊伟 摄

“要烧一壶水给妈妈沏杯茶,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各个步骤?请A2同学回答。”在大连市庄河市大潭村小的一间多媒体教室,大连市名师、大连中山区桃源小学的毕宁老师,正通过网络远程同步给该校学生上四年级数学《优化》这堂课。老师通过学生桌前的桌签点“号”提问,学生积极抢答,开展小组讨论,整堂课互动流畅,气氛活跃,如同教师就在身边一样。

这是日前在大连庄河市栗子房镇大谭小学举办的2016年“乡村教师支持行动”推进现场会上,大连教育学院展示的“名师异地同步课堂”。当日,在“外教走训”现场,大连教育学院的外籍教师走进农村课堂,让农村孩子与外教零距离接触,感受纯正的外语教学;在“光盘示教”课上,大连市区的名师把自己的课录制成光盘,村小里音乐、美术等学科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借助光盘辅助给学生上课……这些都是大连教育学院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行动”过程中采取的创新举措。

“作为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的主要业务部门,大连教育学院按照大连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2015年就启动了‘乡村教师支持行动’,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就是要努力将培训和服务送达教育的神经末梢——村小和教学点,解决如何让乡村教师‘教得好’的问题。”大连教育学院院长王冬凌说。

以调研为基础,给乡村教师想要的培训

当前一些地方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常陷入这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乡村教师抱怨培训机会少,另一方面却对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敷衍应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培训方式方法没有考虑乡村教师的工作特点,培训内容没有切合乡村教师的需求,简单点说,就是“给”的不是他们想“要”的。

乡村教师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培训?回答这个问题不能想当然,要以调研为依据。2014年底,大连教育学院专门成立项目组,对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海4市(县)村小教师,通过整群抽样发放问卷、集体座谈、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村小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学历层次偏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教师匮乏、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倦怠问题严重。调研还发现,以往村小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工作负担重、工学矛盾突出,方式单一保守,管理松散无序,培训内容不能解决他们最关心的教育教学问题,等等。

这项调研显示,四市(县)“想参与培训”的教师比例平均高达90%左右,但是他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苦于脱不开身。在培训内容上,乡村教师们希望培训内容务实、接地气,聚焦课堂教学实践,加强精品案例剖析,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在培训方式上,乡村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包括名师带徒、名师送教、以乡村中心校为基地的专家引领等。在培训时间上,乡村教师们希望培训尽量不占用假期和休息日。

需求就是导向,乡村教师的需求就是培训工作的目标。为满足不同学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学习需求,“乡村教师支持行动”为乡村教师们提供了学历提升培训和非学历岗位培训两种途径,乡村教师可根据其实际需求任选其一。针对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大连教育学院扩大了音体美学科教师培训规模,增设英语、音乐、体育、计算机等学科课程,在培训中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着力培养能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全学科教师。

大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涛告诉记者,结合乡村教师培训需求的调研,大连教育学院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行动”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特别设计的举措,比如,针对大连市乡村学校布局相对分散的现状,探索“定点划片”的方式,以基地校为核心,向周边学校辐射,形成区域性乡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组织开展了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实施能力的72学时全员培训和25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针对村小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探索“送训进乡”“送训上岛”等方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这些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创新设计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探索“互联网 ”时代乡村教师研训新模式

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村小办学水平,大连市“乡村教师支持行动”通过实施村小校长培训工程、教师培训工程、课堂教学指导工程、教学资源配送工程、心理服务工程“五大工程”,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能送到了教育的“神经末梢”。

“乡村教师培训应该搭上‘互联网 ’的快车”,王冬凌说,“乡村教师支持行动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使得我们顺利实现了城乡教师、城乡学生的‘两个牵手’。城乡教师通过学院开发的即时应答平台、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等,结对帮扶,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生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互助互学,增进相互了解,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借助互联网,大连教育学院研发了视频互动教研系统,通过该系统,教师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进行视频互动,开展教学研讨,农村地区教师足不出户,也能与市区研训教师、市内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大连教育学院还自主开发了大连教师网移动终端平台“E研训”,实现了教师远程培训和教研的移动互联,教师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浏览教学资源,了解教育资讯,参与学科主题研讨。名师异地同步课堂,则实现了名师在自己学校为农村和海岛的学生同步授课,乡村学校的老师也从“旁听”中获益匪浅。

借力互联网的同时,传统的“线下”方式并未被抛弃,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的经验特别值得推广。

大连市的校本研修互助培训网,是一个“人网”。这个培训网建立了教师任职学校、研修共同体、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市教育学院四级研修网络系统,同时增加了基地校和学科负责人,将条件较好的学校定为基地校,组成研修共同体。由共同体内骨干教师担任学科负责人,定期组织开展研修活动。区市级研训教师对学科负责人进行引领和指导,保证研修活动高质量地开展。“互助网”使乡村教师可以依托“人网”系统就近接受培训,开展研修活动,实现了研训方式的变革。这一创新举措入选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示范项目,沈阳、温州、福州、北京朝阳区、哈尔滨等地纷纷派团前来考察学习。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培训理念也应发生转变,简单讲就是要以人为本。”王冬凌说,“要让孩子快乐学习,先要让教师快乐工作、笑容常在。我们不仅要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情感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现实难题。”

由于村小和教学点地处偏远,教师的交通、安全保障及业余文化生活都很成问题。基于大连教育学院的乡村教师需求调研,大连市政府进行专题研究,将“为农村青年教师建设600间集体宿舍”纳入大连市重点民生工程,目前正在逐步落实。大连教育学院于2015年启动的“心理服务工程”,针对乡村教师开展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主观幸福感团体心理辅导,帮助乡村教师释放压力,愉悦身心,提升乡村教师的幸福值。2016年,大连市将完成3个地区6所学校300余名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2016年4月23日,在第21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大连教育学院图书馆一行人来到普兰店城子坦镇中心小学,为该校设立的流动图书站挂牌,并正式启动面向全市中小学校的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系列活动。

早在10年前,大连教育学院就在农村中心小学设立了第一个流动图书站,以缓解乡村学校文献资源不足的状况,满足教师文化阅读需求,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到目前为止,学院已经在基层学校设立了58个流动图书站,站点遍布大连瓦房店市、庄河市、普兰店市、金州区、花园口区以及长海县等农村偏远地区。大连教育学院图书馆为此购置了专车,配备专职馆员,设立了专门书库,购置了大量教师教学研究所需图书,10年间总计完成了800余次图书配送服务,流通图书15万册。近年来,他们从原有的单一图书配送服务,拓展到纸质图书配送、数字资源推送、资源利用辅导、图书馆员培训、参考咨询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服务,并实现了个性化选书、订单式配送。这一独特的服务得到乡村教师的交口称赞。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大连教育学院图书馆还将为所有乡村中心学校及村小教师提供相关培训,以提高教师利用数字图书资源的能力。

“乡村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农村地区教育的质量,进而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行动’,大连教育学院可谓举全院之力,学院的高中、初中、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中心,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学历教育中心等9个核心部门参与进来,随着‘支持行动’的推进,大连市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必将得到明显提升,进而推动大连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大连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涛说。(记者 汪瑞林)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1日第9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