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审美经验(扪虱而谈是一种怎样的画面)
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气温回升,科教授提醒大家,到了该防蚊虫的季节了。
我们对蚊子深恶痛绝,而清代的文学家沈复却“与蚊共舞”,科教授还记得他的“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幼时的沈复竟然把蚊子关进蚊帐,喷烟进去“作青云白鹤观”。
科教授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浪漫,在他们眼中蚊子像仙鹤,腐草化为萤。古人与虫子之间有哪些成语,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内容吧!
扪虱而谈
扪虱而谈的字面意思是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引申为谈吐从容,无所畏忌。它出自《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这是两位重量级人物的相遇,一个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桓温,一个是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的王猛。话说当年桓温出兵北伐,隐居的王猛披着粗布衣服去拜访他,边摸着虱子边谈论当时的大事,旁若无人。听了王猛的论述,桓温最后称赞道:“长江以南没有人能和你相比!
现在看来,衣服上有虱子真是一件不卫生的事情,但在当时,魏晋时期,似乎名士都特立独行,“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也写道:
“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
嵇康给山涛写信,说自己不能做官,第三点原因是做官以后,要正襟危坐,腿脚麻木也不能摇晃身体,自己身上虱子多,一直要去搔痒,而要穿好官服,迎拜上级官长,自己实在不能忍受。
不仅魏晋,到了宋朝,王安石上朝时还被神宗发现一只虱子从他的衣领里悄悄爬出,一路蜿蜒,沿他的胡须往上爬。大文豪苏轼身上生了虱子,他告诉秦少游:“虱子是人身上的泥垢变的!”秦少游说是棉絮变的,二人争辩不下,还去找佛印评理。宋代文人陈善,还写了一本笔记,就叫《扪虱新话》。
扪虱而谈在古代看来算是一桩雅事,而如今,扪虱而谈这个成语则是用来形容谈吐从容。
朝生暮死
朝生暮死指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现在我们用它来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在古人眼中,蜉蝣是一种朝生暮死的虫子,《诗经》中写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苏轼的《赤壁赋》里就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
蜉蝣真的是一种原始而美丽的生物,它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它在蜕变的过程中没有蛹这个阶段,是有翅昆虫里少有的原变态发育。所以,说它“朝生暮死”可能不太严谨,它幼虫期还有一定的时间阶段,但它依然教会了我们热爱生命。
螟蛉之子
螟蛉之子就是义子。它出自《诗经·小雅·小宛》,文中写道“螟蛉有子,果蠃负之”。
古人认为蜾蠃不产子,只能收养螟蛉为子,因为他们观察到蜾蠃这种昆虫经常会带着螟蛉这种昆虫回自己的巢,于是古人把这样的自然现象想象成了一段美好感人的关系。南北朝时著名的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本身雄雌具备,捉回去的螟蛉都呈现半死状态,是为了给自己幼子当食物。他后来在《本草注》里给出了这个考证,反驳古人说法,但似乎并没有改变人们心中的认知,而“螟蛉”,依然是义子的代称。
今天的成语,是不是有点科学的味道呢?你有哪些新发现,留言告诉科教授吧!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百家讲坛
《中华成语》
播出时间:4月9日-25日 12:0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任薇(实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