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王海英(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何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何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何惧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者:王海英(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道阻且长”出自《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逆流而上追寻佳人,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觅,佳人似在水中央。“行则将至”出自《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说的是君子修身必须不休不辍,若不积极作为,再近的路也走不到,再小的事也办不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意为虽然任务艰难,但只要持续努力,就将实现目标。这表达了中华民族坚忍乐观的人生态度,揭示了中华文明“内在超越”的文化特质,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忍乐观、直面困难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品质之一,其文化源头可以追溯到《易传·象传》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动不息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更是中华民族对自身的要求。对比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的“天神盗火”“诺亚方舟”,中华民族贡献了“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截然相反的文化理念。这些理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积极内求、依靠自身力量走出困境的勇敢决绝和坚忍不拔,表达了用乐观和希望面对危机和挑战的生活态度。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程中,中华民族同世界很多其他民族一样,历经种种磨难,甚至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这些苦难,中华儿女没有选择退缩和依赖,而是在百折不挠中摸索奋进,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使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文脉生生不息延续至今,成就了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

坚忍乐观的宝贵品质源自中华文明“内在超越”的文化特质。“内在超越”不同于外在的、形式上的超越,它不以神灵启示为引领,不以占有外物为目标,更不以知识论的立场审视世界和人自身。“内在超越”把宇宙看作一个连续性的整体,以对人性的肯定和信任为基础,通过人的自我提升趋向人格完善,在天人合一中揭示宇宙意义。在这一文化传统中,作为天地之灵明的人才是意义所在,人的使命就是在积极行道中实现人的价值,在自我超越中实现境界提升。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4个层次。按照这一说法,成就道德人格,进而获得天地境界才是君子的理想追求。道德修养即把人性之善彰显出来,这就是《大学》所讲的“明明德”;这一彰显过程应在助推他人和万物中实现,这就是《中庸》所讲的“赞天地之化育”。将“道德心”上升为“宇宙心”,君子凭借一己之力助推万物各是其所是,即可达到与天地比肩的至高境界。这种“内在超越”的理念给人希望、催人奋进,使人通过承担天地职责彰显人性的高贵与尊严。

“内在超越”的文化理念并非抽象玄思和乐观假设,它有其坚实基础和实现路径。《大学》给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法。人的道德本性首先需要在真实无妄的良知中保持,其次还要在家族生活的伦理关系中体现,最后更要在为家国民族的担当中、为庶民百姓的造福中实现。这正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现实路径,不仅君子对天地苍生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普通人也安守本分承担各自职责,无论顺境逆境都积极有为。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坚忍乐观、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立意高远的独特精神风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如今人类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复杂冲突,我们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从历史经验和逻辑推理来看,各国人民只有相互尊重、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才能避免走向自我毁灭。然而,面对众多差异和利益纷争,这显然是一条异常艰难的荆棘之路。《论语》中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承继中华文明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近现代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社会进步中,表现出伟大的担当精神,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人类未来发展中,还应继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各国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亦应跳出自身的利益和视野,放眼人类之事、承担宇宙之责。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如果各国政党紧密合作,担负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人类就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

来源:光明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