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上善若水真正的含义(实在看不下去了)
【道德经】:“上善若水”是一句名言,老子的一句大白话,我们很多人会直接通过想象水的各种特质,来理解这句话,这样理解,不完全对。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点,他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必须通过他的全文来理解,甚至还必须回到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参考那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才可能比较准确的读懂老子。
老子传说是周代图书馆管理员,老子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文明刚好在中原形成的前后,老子可以非常直观的对比中原的文明人与周边原始氏族的方方面面,如中原文明人因贪婪好斗与战争不断,导致民不聊生。而周边原始氏族却一片祥和,老子甚至在最后的理想国,建议人们回退到这种小国寡民的状态。
这就是大概老子的价值取向,他全文处处批评文明人的贪婪与欲望,处处在赞扬原始氏族的那种简单祥和的生活。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我们结合老子的价值取,历史背景及全文文本来理解这句话,这里主要强掉三个点:
- 利万物。
- 不争。
- 处众人之处恶,也是就处下游。
万物只要用水一浇,即能生长,所以水滋养万物,养育万物,但又不与万物争,不占有万物。水都是往最低处流的,而我们文明人都是想往高处爬。
老子说这个状态就是天道,言外之意,文明人都是违背天道的,老子在批评文明人:
- 不利万物。
- 争【争贤,争难得之物】。
- 争上游。
老子眼里的圣人都是:
- 后其身,外其身, 不自生,无私心的。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身退的。
- 处后,处下,处弱,处难的。
- 为腹不为目的。
- 尽量的给予,尽量的帮助他的人。
所以老子【上善若水】的状态,就是圣人的这些状态,这些利他的不争之德。圣人正是因为这些状态,所以反而变得强大,正是因为处下游处后处弱的不争利他之德,使得他能容得了百川,反而能成为百谷王一样的人物。
老子的核心思想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说,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所以老子在后文还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为什么会强调柔弱,他说真正的道的状态,就是看起来像是柔弱的状态。他还打个比方说水是最柔弱的,没有任何坚固的东西能比水利害,因为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我们因此会说一句话“柔弱胜刚强”,很多人在理解老子的柔弱时,会出现一些偏差,出现消极论或者伪装论。
消极论有些人会读出消极论,觉得老子主张消极,老子全文多处强调柔弱,多处赞扬柔弱,多次出现无为,也在赞扬无为。
所以要正确理解,还是得结合全文文本及一些背景。
从上面的“上善若水”所导出的状态,以及圣人的状态,我们知道,老子并不消极,相反,老子的圣人正是因为不争的利他之德,反而是变得强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文本看出:
- 以其无私,反而成其私;
-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老子的圣人,正因为无为反而可以无所为的。因此,老子并不主张消极。
伪装论很多人读出伪装论的味道,也就是伪装柔弱,在为人处事时,表现得像圣人一样,处后,处下,处弱等。这是现在很多人读道德经得出的结论,因为老子处处持辩证法在论证,所以我们也会得出这样的处事论,说:
- 如果你要处上,那么你先要处下。
- 你要成就大事,你得先成就他人。
- 你要获取,你得先给出。
这就是伪装论,请注意,这种策略术是不成立的。为什么?
- 你处下,你的目的是为了处上。
- 你成就他人,你的目的是为了成就自己。
- 你给予别人,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
你的所有目的,依旧是利己,而不是老子圣人的发自内心的利他。你依旧是要去争,要去处”上游“,都是为了自己。。
【上善若水】的状态,第一状态就是利万物,第二核心状态,就是发自内心的处下游,不争之德。
伪装的处事论更可怕,他是为了达到争上游的目的而去伪装了,他的本质是更大的利己,而不是利他,因此【上善若水】的两个核心状态,他都不具备。
简而言之,【上善若水】具有2大核心,做到这两种状态,即可以达到老子的无不为状态:
,
- 利万物【即利他】。
- 不争【即处下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