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的修行道路突然分为二条,前面宣说的是一条微妙玄通,凝神抱一的出世路,此章宣说的是一条修身、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的入世道路。这条入世道路如此清晰,显然是老子伟大教理中早就安排好的。

道家的价值包含了出世和入世二条道路,这是需要认识清楚的。但入世与出世都是同一个修行基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其德乃真”就是这个基础。不能实修实证“真”,出世没有成就,入世更是随波逐流。“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证悟者可以如浊世,使浊世“静之徐清”。此章老子宣说新的教法,即出世入世不二,出世修行与入世修行的妙法是相通的。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

六祖告诉韦刺史在家修行的秘要:“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心平行直,孝养父母,上下相怜,浊世就是清静地。老子和六祖深信人间和睦的法则就与禅定的修法是一致的。因此,如何认识老子道家的完整思想,必须重视此章的教理。

华人的最大心愿是什么?就是祭祀不辍。祭祀不辍就是家族血脉无穷无尽的心灵解读,只要华人还保持祭祀不辍的文化,则华人一定能屹立于世。一旦祭祀的文化断灭了,则华人的命运就变得不确定了。文化对于一个族群、一种文明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此章经文的重要性在于《道德经》的用世。儒家的《大学》、《中庸》讲修身和用世,与此章有密切的关系。

《道德经》一直是隐居深山的修道士的修道意识,是修道士的内证体验。这种体验是世人难以获得的,也是世人最为羡慕的。世人为什么羡慕修道士的内证体验呢?根本有二条。一是修道士对人间欲望的淡漠,二是在临终时表现出的超越和平静。世人虽然耽于欲望,以欲望为乐,但内心同样有极其强烈的摆脱欲望控制的渴望。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

这是世人赞叹修道士的原因。修道士临终时表现出的超越和宁静是建立在对生命无限的实修实证基础上的,是书写在心灵底板上的,已经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的条件反射。世人无法做到的是对欲望的淡漠,对生命的超越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老子突然宣说“子孙以祭祀不辍”,这是典型的入世文化。可见老子是以出世的证悟来观照入世的心灵,出世与入世不相违,这就是《道德经》的基本精神。解读《道德经》不能忽视此章经文,不然对老子道家思想的领会是不完整的,并且会导致对儒道关系和华人文明整体理解的缺失。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3)

第五十四章

第一段: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chuò)。

第二段: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chang);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第三段: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第四段: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庄子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至乐)天

下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天下有可以让生命体验无限延伸的密法吗?

至乐的含义是很清楚的,“活身”不是指长生不老的仙方,而是让生

命体验无限延伸。庄子已经实证生命的本质就是生命体验,修道士的

生命体验是世人希望获得,但又无法获得的。

庄子又说:“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也,果不乐邪?”世人追求的快乐?我不知道是真的快乐还是根本不是快乐?看着世人一群群的追求同样的快乐,大家都说是快乐,我感到那只是被绑架的快乐,只是世人迫不得已都说快乐而已。我一点都没有感到快乐。

庄子说:“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我所感到的快乐就是“无为”,但世俗之人认为“无为”是最大的苦。“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最大的快乐是没有快乐,最大的美誉是没有没有美誉。因为快乐和美誉的体性是空性的,世人越是耽着快乐和美誉,越是痛苦不堪。品茶胜过品酒,品泉胜过品茶,恬淡为至乐。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宗旨。此章与儒家的大学之道有类似之处,是道家的《大学》纲目。建功立业是世人追求的目标,无为是圣人追求的目标。老子一直对弟子宣说无为的妙理,但弟子们境界不同,对无为的教理领会有深浅。

老子对世人建功立业,家族兴旺,血脉代代相传十分嘉许,修道并与世功可以互相促进。甚至从最高的意义上说,道的大旗正是世间最为缺乏的,世间的公平正义依赖道的大旗的建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5)

此章经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经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善是善法,善法就是妙法。《道德经》的“善”特别值得体会,水之七善(8章),救人五善(27章),为战四善(64章),此章是兴族二善。这些善都是善法,是无上妙法,远远超越世人的思议。华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祭祀不辍,儒家重视祭祀,老子为代表的原始道家同样重视祭祀(这与后世丹道派不同),这是儒道同源的八大特征之一。

华人就是以家族祭祀不辍为第一教义的族群,这一文化已经传承了五千年,还将延续到久远。现在虽然祭祀不辍的文化有所衰落,但必将在新的形式下延续下去。只有重视祭祀的家族才有未来。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6)

河上公注:“善以道立身立国者,不可得引而拔之。”河上公把修道作为立身、立家、立国的关键,这样才可以使家族国家屹立不倒。王弼注:“固其根而后营其末,故不拔也。”王弼认为这是老子表达“崇本抑末”、“知子守母”思想的另一种方式。

树要牢固,只有巩固树根,树根才是“崇本”的本,树枝只是“末”。修身才能立身,立身以修道为本,立家立国也是以修道为本。不修道不能立身,不修道也不能立家,更不能完成祭祀不辍的大愿。修道才能立国,道理相同。修道是万事的根本。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7)

家族要兴旺发达,必须从祭祀开始,这是传自最古老的文化。儒家思想就是建立在祭祀文化之上的。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以孝子之心承担奉养双亲的责任,让双亲度过美好的晚年。在弥留之际,更要有子女陪伴,安慰往者的灵魂,祈愿亲人回到祖先的身边。追远就是祭祀不辍,在祭祀日以孝子身份虔诚的祭祀先人,忆想先人的恩德,并把这种文化传给自己的子女。

先人最大的恩德就是赐予生命和养育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赐予生命和养育生命更大的恩德呢?孝道就是子孙感恩先人的信仰表达,祭祀不辍是孝道的最高表现。孝道和祭祀是家族血脉延续不绝的妙法。老子把孝道视为“善建者”和“善抱者”。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8)

苏辙《老子解》说:“世岂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脱者乎?”中华历史上有很多伟大建筑,今天几乎都找不到遗迹了。秦始皇所建阿房宫被项羽一把火烧为灰烬,汉朝、唐朝的巍峨宫殿在哪里?

唐朝诗人杜牧感慨的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因为这些都不是善建者,帝王的基业不会长久,寺庙作为文化要长久很多,但还是会毁于兵燹。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建筑是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到现在有五千多年历史,算是世人眼中的善建者,但老子显然认为不是修道士眼中的善建者。

世人善建善抱者都不会超过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知道五千年只是短暂的瞬间。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将来会有毁灭的一天,但华人祭祀不辍的文化不会毁灭。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9)

河上公注:“善以道抱精神者,终不可引拔解脱。为人子孙能修道如是,长生不死,世世以久,祭祀先祖宗庙,无绝时。”以道立身立国,以道抱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善建者和善抱者。作为先祖的子孙能够如此修道,则家族能够长盛不衰,祭祀先祖宗庙,永不断绝。

这里包含二重意义,一是修道才是真正的善建者,能够创立万世基业。二是祭祀本身就是妙法,只要奉持慎终追远、祭祀不辍的妙法,家族血脉就绵绵无尽。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0)

第二段经文: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老子从修身开始入世。河上公注:“修道于身,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贞,其德如是,乃有余庆及于来世子孙。修道于乡,尊敬长老,爱养幼小,教诲愚鄙,其德如是,乃无不覆及也。修道于国,则君信臣忠,仁义自生,礼乐自兴,政平无私,其德如是,乃为丰厚也。人主修道于天下,不言而化,不教而治,下之应上,信如影响,其德如是,乃为普博。”

修道于身必然获得完美的精气神,延年益寿,但修道者以修心为本,对于这个身体不会执着。修道于家,必然是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丈夫担当家庭责任,值得全家信赖,妻子贞洁,保持血脉的纯洁,操持家业,养儿育女,奉养双亲。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1)

修身是文化人的根基,任何文化人都必须修身。这个身是身心合一的身,不是肉体之身。肉体之身被称为形。古人讲修身,不讲修形。这个肉身总是速腐的,经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儒家经典《大学》是讲修身的经典,朱熹把《大学》作为儒家四书之一,就是因为修身极为重要。庄子和禅宗把修身直接称为修心,这样更为精确。

庄子说:“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让王)道的真体是用来修身的,剩余的末端才是用来治国的,再剩余的土渣用于治理天下也是绰绰有余,因此修身重于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2)

人人都说治理天下是最难的,但老子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是最容易的,只要恢复纯朴的本性,天下无难事。恢复纯朴的本性就是“修身”。所以经文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道就是要修复本真,这是治理天下的第一要务。

儒家和道家在修身的价值观完全上一致,只是修法有很大不同。《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入世的华人文化精英一辈子践行的人生道路,这一思想确实培养了一批伟大的华夏文明的捍卫者,鲁迅称他们为“国家栋梁”和“求法者”。《大学》把修身更深入到“正心诚意”这样的内证工夫上,显然传承了《道德经》的教理,这是《大学》的伟大之处。但仔细比较老子此章的“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五个阶位,还是看出儒家和道家修身的道路有很大不同。

《大学》的修身境界极高,但老子的修身更高。高在哪里呢?高在一个“真”,只有求真才能是真正的修身。老子知道,求真是最难最难的。世人用美妙的言语掩盖自己的谎言,这些谎言可以说服他人,但最难说服的是自己。道就是自己做自己心灵的法官,德是世人做自己的法官,这是道与德的根本不同。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4)

周公的德教为什么衰落?就是德教依赖外界评价体系,道教要求心灵自己裁判。人最难过的是自己心灵这一关,能够过自己心灵这一关就是“真”。道家把大成就者称为“真人”,相比而言为名利奔波的世人只是“假人”而已,庄子称为“风波之民”,没有立场,风吹两边倒。

真是什么?庄子举例说法:“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让王)隋侯之珠价值连城,用来弹射高空中的小麻雀。小麻雀价值极低,弹中的几率更低,世人一定会嘲笑这位弹雀者。天下与身体相比,身体的重要性比天下的重要性要更大,但君王却拿天下的财富来糟蹋自己的身体。这是多么可悲啊!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5)

所以修道士会重视身体,轻视天下。如何重视身体呢?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这才是重视自己的身体。满足身体的欲望是危害自己的身体,滋补身体也只是养生,这些都微不足道,只有养“生主”才真正宝贵,见到生命的本真才是养生主。养“生”和养“生主”有天壤之别。养“生”是养形,养“生主”是养不生不灭的真体。

庄子进一步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同上)。养形者(就是养生者)知道为身体而忘利,养志者会忘记自己的肉身,因为肉体是外在的,内志(真我)才是根本的。但修道的最高境界是“忘心”,就是忘记自己的凡心,只有忘记自己的凡心,才能显现自己的圣心。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6)

老子庄子二位大宗师把圣心称为无心,王弼注释为“天地之心”。“无心”、“圣心”、“天地之心”就是真。修身的本质就是修真,修真就是修无心,修无心就是修圣心,修圣心就是修天地之心。

真就是前文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断绝一切人间的名利,才能使自己的真心(如来藏)如明月般开显出来。这颗真心就是玄照妙心,就是《楞严经》所说的“见见之见”,照见自己的见(俗见)的那颗不生灭心。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7)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一日孔子向颜回开示“过去的你和过去的我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交一臂而失之)的妙理,颜回听了眼睛一亮,但随之又产生了恐惧:“我分分秒秒都在消失,那我在哪里呢?”孔子告诉颜回:“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虽然我和你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都在消失,但你不必担忧。刚才的我虽然已经消失,但观察刚才的我的那个观察者是不生灭的。孔子对颜回的开示与《楞严经》的证悟相同。那个观察生灭的绝对观察者是不生灭的,这个绝对观察者才是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8)

第三段经文: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经文:以身观身。河上公注:“以修道之身,观不修道之身。孰存孰亡也。”把修道者与不修道者对比,那个存那个亡?结果是修道者存不修道者亡。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不修道者的心早已死了,只有修道者的心是活的,因为修道者知道这个身体只是显形,不是恒久的,身体的背后有一个本真。不修道者心中只有这个身体,人生就是老病死的不归路。

观不仅是观察,而且是观修。观修到有证量了,不会再被假我所迷惑。以己身之真观修,即知不修道者陷入幻觉,只见肉身,不见真体。把己身的真体观修到极高的证量,肉眼的身体只是气之显现(气本论)。按知子守母教理来说,肉身是子,真体是母。玄照此身,有子母之分。亡者是子,不亡者是母。眼观肉身,玄照真体,孰存孰亡,即刻判别。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19)

所以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真就是玄照不生不灭之真体。这个不生不灭的真体就是那个神秘的玄照者,即绝对观察者。不修道者最大的人生困惑就是人生没有归宿,认为人生的归宿是黑暗的,但修道者认为人生的归宿是光明的,因为已经证悟了本真。本真能够“用其光,复归其明”(52章),本性之光显耀出来,大智慧就开显了。

有了这样的证量,就能够转化世人,解除世人的最大痛苦。证悟了不生不灭的真体,就发现欲望不是真体所求,而是来自于假我的“命令”。一旦真体(真我)成为主宰,打败了假我,则战胜欲望就轻而易举了。战胜欲望是真正的强者,所以老子说“自胜者强”(33章),一旦玄照真体,真我就显现出来,真我显现出来,欲望的魔鬼就无处遁形。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0)

世人总是认为人无法战胜欲望,甚至说欲望是人的本质一旦玄照真体,真我显现,欲望就无立足之地,这样欲望就被彻底战胜了。欲望被彻底战胜了,人与人之间就恢复了天然的祥和之气,人间不再有争斗。这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实证的。

经文:以家观家。河上公注:“以修道之家,观不修道之家。”什么是修道之家呢?这是老子的密法。在家中修道最容易,家是修行最好的道场。为什么?

第一,生生不息为家,只有家才能够实现生生不息的大德。没有家,生生不息的大德就无从实现。第二,家是得一,男人和女人都是“半”。从气本论讲,阴阳二气化为男人和女人。从大成若缺论讲,阴和阳都是缺,阴缺阳,阳缺阴。阴和阳都是“半”,不是得一。男人和女人是阴阳二气的化身,都是缺,男人女人组成家才是得一,得一才能生生不息。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1)

第三,家是男人和女人的玄同玄同则超越彼此,爱是超越彼此的,因此爱是家的自然之果。第四,家是超越自我(假我)的道场,只有在家中,男人和女人,还有他们的孩子都是“混而为一”,维护家的统一性(抱一)是家庭成员的责任。

第五,家是神圣结合,血脉是神圣结合的果,不是生物学和化学反应。因此说家是最佳的修行道场,所以老子说“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又说“以家观家”。第二段经文是修行,第三段经文是修行的德行流行。“以家观家”,已修之家可“观”未修之家危机重重,未修之家可“观”已修之家得一圆满,祭祀不辍。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2)

经文: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河上公注:“以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乡也;以修道之国(即邦),观不修道之国;以修道之主,观不修道之主也。”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观不修道之乡,观不修道之邦,观不修道之天下,是假我这个魔鬼横行之地,必须以道力恢复真性,镇服假我,然后才能获得不争之德。

第四段经文::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在玄同大定中玄照人间,知道修道是天下获得“安平泰”的理想国的唯一途径。现实地的天下污秽不堪,不管如何标榜都不能洗去污秽,只有修道的究竟地才是清净地,是唯一的安身地,这是老子的断然结论。此句再次重申修道是唯一正途。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3)

“观”是此章的法眼。释德清说:“《老子》一书,向来解者例以虚无为宗,及其求其入道工夫,茫然不知下手出。故予于首篇,将观无观有一‘观’字为入道之要,使学人易入。”(《老子道德经解》第6页)“观”是老子入道之要。

第1章老子说“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万物一如,世人以眼观只见其徼,圣人以无心观才证其妙。观是修道士对待这个世界的独特密法,世界之妙,全在观的己身之真已夫。观的工夫就是入道之要。

道德经第十九章精解及译文(道德经五十四章精解及译文)(24)

第16章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世人肉眼所见是万物,但圣人子母双照,以观的无上妙慧玄照万物之母,这就是“观复”。此章老子开显“五观”,甚为稀有。儒家和诸子百家的文化精英都认为天下极为复杂,老子用“观”的无上妙慧,了知“观身之真”,即得家真、乡真、邦真、天下之真,万法归于一真。

散文诗译文:

修行者啊!

我现在宣说远古证悟者的祭祀和修身教法。

世人啊,

你们都想建立万世不倒的基业,

你们都想抱住心中的珍宝,

但你们统统都失败了。

因为你们不是善建者,

你们也不是善抱者。

善建者基业可以达到八万大劫

善抱者的如意宝经劫不失,

因为以修真的妙法建立基业,

以修真的妙法抱住心中的珍宝。

他们的子孙将会永远祭祀他们。

修行者以修身为本,

他们不是像愚蠢的世人修这个肉身,

而是修炼自己的真我,

因此他们修得了如意宝一般的“真”。

他们以“真”继续前行,

在家中修行,

整个家都沉浸在“真”的温馨中,

父慈子孝,夫唱妇随,

壮有所用,老有所养,幼有所长。

家人都以直心相待,

欢声笑语传遍山坳。

他们以“真”继续前行,

在乡中修行,

整个乡村都沉浸在“真”的温馨中,

纯朴的乡风到处可见,

古老的习俗使乡民流连忘返,

青年男女载歌载舞,

祭神的舞蹈响彻云霄。

他们以“真”继续前行,

在邦国修行,

整个邦国充满祥和之气,

人人相助相爱,

看不见浊世的争斗。

他们以“真”继续前行,

在天下继续修行,

整个天下都其乐融融,

不辜负道父德母的慈爱之心。

我以“真”观己身,再观他人之身,

我以“真”观己家,再观他人之家,

我以“真”观己乡,再观他人之乡,

我以“真”观己邦,再观他人之邦,

我以“真”观己所处之天下,

再观他人所处的天下,

所以我对普天之下都了然彻悟。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