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蟋蟀和蛐蛐是不同的物种吗(蛐蛐蝈蝈和蚂蚱)
每每提到童年,很多人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之一,就是斗蛐蛐。从古至今,鸣虫玩赏一直都是一项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趣味的娱乐活动。宋朝时期有诗云:“家家皆养促织(蛐蛐),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可见,斗蛐蛐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随着夜幕降临,凉风习习,隐藏在草丛里的蛐蛐欢唱成一片,孩子们一听声音就扑上去捉,有时也会捉到其他昆虫,如蝈蝈、蚂蚱之类。
然而,人们对鸣虫玩赏谈的也就是一个趣字,真正能够辨别这些鸣虫的人,却寥寥无几。后来,随着社会进步,人类对鸣虫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到了现代,生物界对这些昆虫进行了详细区分。
从广义上分类,凡是会鸣叫的虫子,都算作“鸣虫”。生物界能发声的虫子数量众多,但是能发声并不等同于会鸣叫。只有那些具备专门发声的器官、发出的声音有特定用途的,才能归类为鸣叫。其实,只要花点时间,对这些鸣虫进行深入了解,就会发现童年时期捕捉的鸣虫大多数属于直翅目类。
直翅目类是人们熟知的昆虫类群之一,由于体型偏大,通常可以依据体型来判断这类昆虫。据统计,直翅目类在全球范围内有20000种以上。直翅目首先根据触角长短分为螽亚目和蝗亚目,蛐蛐和蝈蝈属于螽亚目,蚂蚱则属蝗亚目。
蛐蛐学名蟋蟀,亦称促织、夜鸣虫和将军虫等。大多呈黄褐色至黑褐色,用翅膀摩擦发声。通常雄性翅膀上有花纹且具有发声结构,雌性则卵瓣发达,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由于蟋蟀类昆虫性格孤僻,常栖息于地缝、土穴中和草丛间,所以捉蛐蛐几乎都是在草地上开展的。
民間除了喜好斗蛐蛐,一些地方也以斗蝈蝈为乐。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达官贵人、富商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高价收取好斗的蝈蝈,用来比赛或赌博。生物界中,蝈蝈学名螽斯,偏北方一带的地区将其称作蝈蝈,亦可以叫纺织娘。从外表上看,蝈蝈体型稍大,外形和蝗虫相像,身体呈草绿色,触角细长,但不同地区的蝈蝈,体色和鸣声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它和蛐蛐一样也属于鸣虫,同样依靠翅膀摩擦发声。而说到翅膀,无论蛐蛐还是蝈蝈,它们的翅膀都随着进化而逐渐退化了,因此移动能力严重受到限制,这就意味着它们无法像蚂蚱一样四处飞行。
众人熟知蚂蚱这一称呼,但大部分不清楚,蚂蚱的学名就是蝗虫。蝗虫属直翅目类下的蝗总科,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我国蝗虫种类较多,拥有1000余种。它们大多生存在温热带的草地之中,复眼较大,头方,触角较长,体色一般为绿色和灰色。蝗虫具有迁徙性,后翅飞行和运动性强,这也成为区分它和蛐蛐、蝈蝈的一个判断依据。
生物界的昆虫,有的能给人类增添乐趣,有的却给人类带来灾难。从有农耕史以来,人类就开始与蝗虫进行顽强的斗争。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以土地为生的百姓最害怕的就是遇上大灾之年,大灾之中尤以蝗灾为重。古时,农民无法预判灾难,当蝗虫铺天盖地地涌来,所到之处颗粒无收。明代诗人郭登在《飞蝗》中写道:“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泪盈血,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枝折。”大诗人苏轼也在《次韵章传道喜雨》里提到治理蝗灾的方法。由此可见,相较于能带给人无穷乐趣的蛐蛐和蝈蝈,蝗虫在民间属于臭名昭彰了。
迄今为止,世界上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遭受着蝗虫灾害。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意识增强,中国的蝗灾逐渐得到有效治理,曾经作恶的蝗虫竟慢慢变成人们取乐的对象。现在的鸣虫赏玩者除了斗蛐蛐和蝈蝈之外,偶尔也会斗蚂蚱,甚至将其用作烹饪,成为饭桌上的一道美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