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法治乡村建设(山东省惠民县创新工作模式)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人民网惠民11月4日电 (刘颖婕)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在村里搭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平台;积极构建线上“普法阵地”;成立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近年来,山东省惠民县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潍坊法治乡村建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潍坊法治乡村建设(山东省惠民县创新工作模式)

潍坊法治乡村建设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人民网惠民11月4日电 (刘颖婕)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在村里搭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平台;积极构建线上“普法阵地”;成立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近年来,山东省惠民县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法治振兴

实施“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强化专题集中轮训50余次,成功培育出“法治带头人”108名,“法律明白人”344名。110个村(社区)全部选聘法律顾问,并签订“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协议书,建立法律服务微信群,为群众提供订单式法律服务。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全县聘请专职人民调解员53人,吸纳法院、公安等部门退休人员加入并进行岗前培训,推进矛盾纠纷化解队伍专业化。2022年共开展“送法入家”等普法宣传活动640余场。法律顾问为村(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提供法律建议3957件,开展法律援助183件。专职人民调解员成功调解案件959件,诉调成功案件417件,民调成功案件377件,访调成功案件163件,公调2件。一支支人才队伍成为老百姓心里的法律“明白人”,彰显了法治的力量。

实现“本土化”文化阵地,赋能法治浸润人心

目前,惠民县共建成2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点”、3个省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村(社区)”和2个国家级“法治文化特色阵地”。已实现14个镇级、110个联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将兵圣文化、地方典故、历史名人与法治文化相融合,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广场6处,法治文化长廊14处,法治文化一条街21处,实现“处处法治好风景”的一村一阵地。皂户李镇后找李村乡村振兴家风馆里将文明和谐、基层社会治理融入法治小院。何坊街道刘集社区将中国历史不同时期的法治人物典故,打造成社区法治文化展示长廊。

阵地重点加大群众日常所需法律问题的以案释法力度,在村里搭建家门口的法律服务平台,让法律“看得见、摸得着”,以良性互动增强法治文化生命力。

开展“创新型”普法宣传,营造乡村法治氛围

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快、覆盖面广的优势,积极构建线上“普法阵地”,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提高普法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爱惠民”APP开设“问律师”专栏,及时回应群众法律咨询需求。在视频号开设“惠说法”短视频专栏,用小剧场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举办法治文化阵地风采展播15场。打造“沿着黄河去普法”特色品牌,围绕二月二乡村庙会、妇女权益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防范电信诈骗、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宣传主题,深入村居开展各类普法宣传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0余场,发布普法宣传文章100余篇(条),发放法律读本200余本,各类宣传手册5000余份,普法宣传包、围裙等普法物品3000余个,解答现场群众法律咨询400件(次)。

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弘扬法治温暖民心

成立惠民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打造联合人民调委会1个、镇(街道)人民调委会14个、联村(社区)人民调委会110个。“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通过入户走访、谈心谈话主动参与纠纷调处,为村内群众有效化解树木遮阴、建房挡路、家庭纠纷、赡养等常见纠纷,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做深做细。打造法援、公证惠民生服务品牌,开辟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推行“免审查”“零等待”等5项服务措施,健全县域“全覆盖”公证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免费上门办证、法律援助公证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对公平法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