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三境界有哪些(悟治学三境界议论散文)

治学三境界有哪些(悟治学三境界议论散文)(1)

作者/张鲁丹

凡事者,都有境界追求。登山,欲攀最高度;探险,想到最极处;治学,要立最前沿。凡人所涉猎的领域,也都有了最佳境界。如长跑,有马拉松;如蓝球,有NBA;水稻高产,有袁隆平;码头装卸,有振超效率;如上天,中国可属杨利伟。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各有登峰造极。但境界非一日、一年而成,须有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用墨三缸,乃出羲之;一字偶得,泪眼双流;一人登月,百年人梯;十五束发,五十方知天命。前人伟业,不必尽述。无艰苦备尝者,无收获之欣喜;有超群胆识者,方有为人先之尝。治学亦是如此。晚清学者王国维有著名治学三境界一说,不妨一温。

第一境界,引了晏殊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请看:西风猛起,碧树凋落,败叶遍地,凄冷萧瑟;无人相伴,孤苦零丁上高楼。假如春风杨柳,绿浓红艳,或俊男靓女,或骚人墨客,会聚一堂,那高楼一登,又是何等情景与心境!可惜啊,今非昔比,此人甘愿独尝形影相吊之感,何以上楼去望天涯路?天涯路,无尽头。望尽者,心中已有目标,但望而未见,在搜寻,在盼望,在等待。不是知己,不是至爱,谁还望尽?用在治学上,这第一境界,要立足高远,寻定目标,守住寂寞,不怕孤独,面对治学艰难,要傲然孤立,独往独来;对遥远的理想,不停的追寻,执着地企盼。

我等入门学子,可谓刚见第一境界方向。因为,我们已背井离乡,不见了往日家庭宴饮,消失了父母目光的爱抚;只身负芨求学,独处偏僻异地,食未必可口,衣未必随身,有时冷雨敲窗,凄风袭人,一旦苦闷与何人诉说?一旦烦恼请谁排遣?这对曾受六人呵护,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子女来说,可谓空前的孤独与寂寞。其实,在他人看来,未必不是难得的寂静清僻的学习好去处。假如,也有如德馨之陋室、音雅之竹楼,脱俗之结庐。岂不是成就了一个登高楼者?所以,我们应当营造这学习的第一境界。比如,离开寝室之喧嚣,杜绝网吧之痴迷;闭其目,不视蜂飞蝶舞;塞其听,不闻莺歌燕语,不入俗乡,去效牵手寄托;不结酒友,愿弃杯中之物;更寻书馆一隅,驾思索之扁舟,游无垠之书海。身外者,虽孤苦伶仃,形单影只,但内心者,满目琳琅,春华秋实。或有如置身帷幄,参与千里之外的搏杀;或有如目接学海书山的气象;或有如闻空谷圣者足音。有此追求之人,何不独上高楼,去望天涯路,又何管他西风凋碧树,恐怕刀山火海,也会有闯荡的欲望,以效圣僧玄奘矣。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柳永的爱情诗句。

古今中外为爱情献身的大有人在。传说中,孟姜女寻夫万里,哭倒了长城。渔家女盼夫归,潮涨潮落不退却,化为长伫的望夫石。希腊女教士希洛也为情甘愿身葬大海。看来都是为“伊人”而生命在所不惜,至于缩小了点腰围、臀围,就无足挂齿了。但是,也是很不容易的。令人赞赏的是对“憔悴”所抱的“终不悔”的态度。用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对待治学,肯定是令人敬佩的。若细想,那“伊人”若是情变了呢,他还悔不悔?看来是不悔的,一个“终”字,就说明了问题。搞学问也有“情变”的问题。有时候,多少次科学实验也没成功。航天飞行,丝毫失误就会连机带人灰飞烟灭。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经过十几年的“衣带渐宽”和无比“憔悴”,总算摘下了这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他也由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教员变成了永垂史册的名人。假如没摘下呢?司马迁含怨蒙垢,遭奇耻大辱,而身家性命又朝夕难料,身在狱中,心却处史海如沐春风,继续潜心修无韵之《离骚》。因此,要深入体会这“终不悔”的境界。将患得患失的思想带到治学中来,往往会因自己无痴心真情而伤了“伊人”之心的,也就可能出现失之交臂或功亏一篑的憾事。“伊人”将惩罚你,拂袖而去了。可见这第二境界是何等的关键。

我等学子,寒窗十载,步入高校,谁不想攀月折桂;耗费家庭膏血,谁不图回报父母;莘莘学子,谁不“伊人”在心?因为“伊人”在心,脉搏为她砰然跳动,目光被她全部掠夺,脚步向她紧紧靠近,可能因她食不甘味,居不安寝,朝思暮想,更盼望日有所见,梦有所来。这样一来,肯定人要憔悴,衣带渐宽了。可以说,“衣带渐宽”的过程,就是与“伊人”感情日益加深和日益熟悉的过程,也是与“伊人”距离日益缩短的过程。如果“伊人”是目标,则在不停足的路上而与其渐近。如果“伊人”是理想,则在顽强的追求中而见其端倪。如果“伊人”是建树,则在勤奋的实践中而生其枝叶。为此而憔悴者,而“衣带渐宽”有何不值?

其实,情场“伊人”和学中“伊人”,远非同日而语。试看情场“伊人”的种种表现:心心相印者有,信誓旦旦者有,患难与共者有,相濡以沫者有;但是貌合神离者,口是心非者,朝秦暮楚者,反目成仇者,不也俯仰皆见吗?可谓情海诡谲,驾御者要颇费一番脑筋的,弄不好心血白流矣。而学中“伊人”,稳静端坐,心平如水,脉脉真心等君矣,无非其藏身或隐或显或高或低而已。

因此,要追求学中“伊人”,而夙兴夜寐,而苦心孤诣。那学海徜徉,那书山寻径,那冷落寂寥,那辗转反侧,个中苦辣酸甜,非学中人是体会不到的。为其“伊人”,愿害相思之苦,愿显憔悴之容,又不畏时间漫长,敢于一意孤行,并有独得其乐,是这一境界的要义。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取辛弃疾元宵夜观灯寻人的情景。

有追寻的目标,敢于献身,必然会有回报。在人山人海中无数次搜寻,颈直眼酸,腰僵腿疼,心急火燎。高朗处,没有;显赫处,没有;无遮处,没有;心仪处,也没有。蓦然回首之际,在残灯微光中,在不期然之处,伊人却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非工夫”。该是何等的心情!是啊,回忆那登高时的环境、心绪,再仔细打量自己的憔悴之身,终于发现了为之相思数日、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却又朝思暮想的“伊人”,怎能不令人兴奋不已,狂跳不已。一旦解相思之苦,如此;治学一旦得获,更是如此!

回忆我们曾有过的学习经历,在高中时曾对初中时的“疑问”,豁然明白。到大学时又对高中时的“疑问”,顿开茅塞,惊呼:“原来如此”!这也就找到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可以想见,在专心治学的路上,肯定会有这样的收获:也许会获凤毛麟角,也许得曲径通幽,也许会登高览胜,也许又柳岸花明,等等。这就是,“望尽天涯路”去寻,又为其“憔悴”而“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于进入你视野的“伊人”。作为学子,只要你为那“伊人”披肝沥胆,她总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或在千里跬步之时,或在灵感腾跳之时,或在辛苦备尝之时。

将治学“三境界”作为我们学习追求进步的航标不是正合适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