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两个打造”重点项目

“何以红山”

红山文化全媒体传播活动

全媒体发布

6个整版报道

今天推出第六篇

↓↓↓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2)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

从古文化到古城,再到古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经1500年,红山古国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还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始源,着实令人赞叹。

红山文化所创造的文明成就或深埋于地下,或展陈于博物馆,或隐藏于未知的角落。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没有完全了解它,但想要走进它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3)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4)

文物保护 科技加持

保护是最好的传承。

在赤峰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室内,工作人员周炎炽和张伟娇正在细心打磨彩陶碎片,并小心翼翼地将石膏涂抹在彩陶破损的缝隙处。

在敖汉旗草帽山遗址,敖汉旗史前博物馆技术室主任王春明不时向远处眺望,查看遗址的周边情况。从业几十年,他坦言:“基层考古人员都是一专多能的,田野发掘、文物修复、遗址巡查、壁画养护……什么活都干,就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最真的、最好的。”

在位于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的魏家窝铺遗址,9.3万平方米的遗址勘探面积,如今只挖掘了1.5万平方米,除了留下小部分进行展示,其余都已经被回填保护起来。一眼望去,遗址之上一片油绿。

“在魏家窝铺遗址的保护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禁止深耕、在周边进行法制宣传、聘请文保人员、安装24小时监控摄像头等等。保护好历史遗迹,是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赤峰市红山区文物局文物保护股工作人员彭晓静说道。

从最早的类型学和地层学到现在的航空考古,过去人们用肉眼无法发现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全部呈现,科技考古为红山文化保护开辟了途径。

红山文化出土遗物的种类和数量均超过同地区其它新石器时代文化,如此数量巨大且种类繁多的残片如何修复?原来,可以借助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对残片进行三维激光扫描,生成真实纹理的三维模型,进行复原测量后得出数据,再进行建模复原,这一技术丰富了红山文化资料数据库。

还有植物考古学,通过考古挖掘古代植物遗存,分析古代植物遗存与红山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帮助复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探寻红山文化的发展过程。

红山文化学会理事长于建设打了一个比方:“过去测一个城费时费力,现在用GPS、全站仪做测绘精确而省力。新技术的使用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红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每一项发现、每一项新的成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迅速地呈现出来,网络数据化的平台特别是像数字博物馆、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整个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近年来,赤峰市相继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红山文化遗址群和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如《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条例》《赤峰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赤峰市每年拿出1000万元,旗县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赤峰市副市长孟晓冰说。

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赤峰市各级相关部门如此大的保护力度,足见其保护好红山文化的决心。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5)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6)

全力申遗 永不止步

红山文化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毋庸置疑。这支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其它文化所覆盖或是吸收,传承到其它文化和地区。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华玉冰说,红山文化的许多发现,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就物质文化本身的发展演变线索看,北京天坛的圜丘其平面就酷似牛河梁三层迭起的圆形祭坛;我国彩塑传统技法中使用玉石镶嵌手法与女神庙彩塑神像的眼球做法一致;后世帝王陵与积石冢的结构何其相似;花与龙的结合会使人自然联想到我们今天自称“华人”和“龙的传人”。中华文化传统似乎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渊源。

红山文化遗址作为一个整体,从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实物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不同区域间的文明交流,见证了文化起源阶段的标志性节点。

今天我们积极申遗,就是对红山文化的一种肯定。

2012年,红山文化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时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的郭旃先生曾说,红山文化遗址群是五千年古国的象征,更是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重要见证。保护好红山遗址群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推动将红山遗址群和牛河梁遗址群联合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会使我们共同承担起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的重任,也是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能做的积极贡献。

多年来,红山遗址、魏家窝铺遗址与牛河梁遗址联合申遗工作一直在进行中。

2012年6月11日,两地遗址相关专家召开了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相关利益者座谈会,探讨了遗址申遗的利益相关群体以及其责任担当,为联合申遗做了初步准备。

同年12月14日举办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各地专家和学者100余人参加了研讨,这是联合申遗以来最重要的学术交流会议之一。

2014年11月27日,赤峰市与辽宁省朝阳市共同在北京召开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遗产价值分析论证会,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证会,就红山文化遗址遗产价值进行了分析。

2017年3月30日,由赤峰市政府和朝阳市政府主办的“红山文化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国际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及国内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的代表和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近50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会议促使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向前迈了一大步,标志着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向纵深发展。

除了积极举办学术研究与讨论会议,两地还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用不同的形式与渠道,向大众推广红山文化。目前,红山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文本初稿已经完成,正在准备提交。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赤峰文博院院长、研究员陶建英说:“我们对于红山文化的认知是无限的,红山文化申遗更重要的是过程。把最基础的发掘、保护、阐释工作做好,在申遗的过程中留下最坚实的脚印,就是我们给子孙留下的最好的遗产。”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7)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8)

交流互鉴 传承创新

日出红山,古老的文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2年,于建设教授做客“北疆讲坛”主讲红山文化,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公益性。2015年,大型全景舞台剧剧本《红山万古情》创作完成,该剧把红山文化研究成果鲜活地呈现于舞台,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5年7月1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公布内蒙古文化符号调查研究结果,红山玉龙被推选为最具代表性的内蒙古文化符号之一。

2017年4月9日,朝阳市在牛河梁遗址举行《红山文化玉器》特种邮票首发式,进一步扩大了红山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

近年来,红山文化在媒体上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自2010年起,红山文化遗址先后参与《走进红山》《话说辽河》《寻宝》《环球人文地理》《探索发现》《百年国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文明见证•牛河梁揭秘 >》《红山大案》等节目的录制,提高了社会公众对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工作的关注与认识。

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2021年,“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两种文化穿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得以相遇,共同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

翁牛特旗博物馆馆长庞昊介绍,这次展览,也是黄玉龙“首次外出”,展览结束后,翁牛特旗博物馆为玉龙举行了隆重的“迎龙旋”,迎接玉龙回归。

赤峰,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上古文化生态是赤峰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

赤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黄河介绍:“赤峰市积极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红山文化遗址特色旅游核心产品体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与创新中更好地传承转化。”

近年来,赤峰努力把红山文化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精心研发红山文化核心景区和史前文化研学游线路;着力打造一批历史文化主题景区,重点建设红山文化小镇、中华龙文化产业园;开发“玉见红山”系列主题项目,创新文化场景展示、生活体验、穿越对话等形式;打造红山文化大型文旅演绎项目。

红山文化是赤峰市的靓丽名片,赤峰人热爱红山文化、研究红山文化、传承红山文化,在建筑上,在道路上,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玉龙的形象,可以说红山文化早已深入赤峰人民的心中。赤峰博物馆文创中心,以红山文化为设计元素的抱枕、颈枕、冰箱贴、茶具、雨伞、围巾,新颖独特。红山文化博物馆以红山文化为背景创作的狼人杀剧本,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红山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红山文化留存下来的物质财富或许是有限的,但带给人的精神财富是无限的。今天人们所做的关于红山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切努力,必将提振中华儿女的精神志气,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时间会向世界证明,何以红山!何以中国!

来源:内蒙古日报

新媒体编辑:毕永宝

薪火相传和一脉相传(薪火相传一脉相承)(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