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题多种解法答案一样怎么算(三种解答得到三个答案)
前不久,有一个初中生向我咨询一道数学题。他说,这道题他用了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但是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一开始,他只是发了一段文字来,表达上述的意思,题目还没有发过来,所以我就武断地对他说,肯定是他有一种方法做错了,而且我心里也坚信自己的判断。
但是,当他把题目发过来,我仔细看了之后,很快脸就有些热了起来,后悔还没看到题目就草率断言。我认真检查了他的两种做法,居然都是正确的,而结果也果然如他所言,不一样。题目如下图所示:
先说明一下,图中,这个学生把G写得有些像a的手写体,那其实是G。这道题,很明显需要先作辅助线,画出点D到AG的垂线,交AG于H。
根据题意可知,线段DH的长为32米。因为是AD平分∠BAG,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知BD也是32米。再根据五条线段相等,可知每份是16米,所以DG为48米,BG为80米。
这位学生的第一种解法是用面积法列方程做的。求△ADG的面积,可以AG为底、DH为高求出,也可以DG为底、AB为高求出,这样就得到一个方程:
AG×32×1/2=48×60×1/2
解这个方程,可以求出AG=90(米)。
这位同学的第二种解法,是用勾股定理做的。我想这应该也是这道题本来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在Rt△ABG中,直角边AB的长度是60米,直角边BG的长度是80米,根据勾股定理,很容易算出斜边AG的长度是100米。
60² 80²=100²
看到这里,你感到奇怪了吗?我当时就非常诧异,怀疑做题过程哪点出了问题,于是反复检查,但却查不出任何问题。不信你可以再检查一下,上面两种方法的计算,肯定是没有问题的,思路正确,计算无误。
然而同一道题,不同的解法得出的结果竟然不同,第一种方法算出来是90米,第二种方法算出来是100米。怎么会这样呢?当时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当我想到第三种方法并做出来时,我确定是题目本身出错了。
这道题还有第三种方法。看上图,很容易能证明出Rt△ABD全等于Rt△AHD,所以,线段AH的长度等于线段AB的长度等于60米;而在Rt△DHG中,可以用勾股定理算出GH,
48²-32²=GH²
求出GH=16根号5(米),AG=AH GH=60 16根号5(米)。你可以仔细检查这种做法,确保无误。至此,同一条线段又求出第三个长度。同一道题用三种方法得出三个不同的答案:90米、100米、16根号5米。
至此,我断定,这道题本身是错的。但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一时想不明白。后来,我突然想到,是不是题目中给的数据不符合事实逻辑呢?也就是说,那个D点到AG的距离,真的正好是32米吗?对此我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按同比例缩小画了一个相似的三角形,立着的直角边为6厘米,横着的直角边为8厘米,斜边为10厘米。再把横着的直角边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1.6厘米。最后连接DH。
根据题中的数字同比例缩小,DH应该是3.2厘米,然而我测得DH的实际长度仅为2.9厘米。虽然肯定会有误差,但图我画得非常细致,测量也是最大限度做到精确,不可能出现3毫米这么大的误差,1毫米误差也不会有。而我再测量∠BAD与∠GAD的度数,也根本不相等。
事实证明,这道题本身是错误的,这才导致出现了不同做法结果不同的奇怪现象。那么这道题为什么会出错了呢?这个需要深思。
从题目给的数字与实际测量结果来看,出题人没有做到联系实际,而是根据考查需要主观确定数字,所以题目缺乏科学性。
但是,像这种涉及到实际生活的题目,尤其是与工程相关的题目,数字是不能随意定的,而是要结合实际,符合逻辑,从而保证科学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