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为何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大的魔力)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一首《孤勇者》在今年传唱大街小巷,走进中小学校园,几乎成为校园必唱曲目。甚至有网友评论:“能用《孤勇者》和任意一个小朋友对上暗号。”

这首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为何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大的魔力)(1)

的确,在视频平台上,配乐《孤勇者》的爆款视频层出不穷。为何这首歌会有如此大的魔力,能够在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原因固然离不开其朗朗上口的歌词,极具感染力的旋律,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它传递的态度契合了大家内心的一种追求。

在央视的一则报道中,一些学生写下了喜欢这首歌的原因——“我最喜欢的一句歌词是‘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对啊,难道没有灯光,不为人知的人不算英雄吗?”“这首歌让我感觉到了一股力量,就是去不断奋战,不断拼搏的力量。”“我们都应该像孤勇者一样坚强,不怕任何风雨。”

这首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为何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大的魔力)(2)

奋战、拼搏、坚强,这是少年们从歌中感受到的力量,和他们心底的英雄梦发生碰撞,摩擦出花火。多少人年少时都曾幻想是一个英雄,逆光而行,改变世界,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惜一切奋战到底。这样的英雄梦或许充满稚气,但又那么生动可爱,潜藏着一个民族向上的希望。

这首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为何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大的魔力)(3)

这片土地,也正是因为始终不乏这样一群热衷于“做梦”的人,才能历经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今天生机勃勃的面貌。

曾几何时,改变世界,不只是英雄梦,是压在年轻人身上实实在在的担子,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付诸行动的理想。毛泽东同志曾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诗词描述了一群正值青春年少的理想者,他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们蔑视反动统治者,不甘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渺茫,愿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字里行间,有“指点江山”的自信,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更有“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魄力。一代代革命者为国为民的初心,正是孵化在此少年时。

陈铁军,15岁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投身宣传活动,继而走上革命道路,在刑场上,她把反动派的枪声当作礼炮,举行了自己的婚礼。欧阳立安从小受父母的影响,12岁满怀豪情地投入革命洪流,后来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审讯,表现得非常坚强,在“我为主义、为人民而死,死而无怨”的呼声中,英勇就义,年龄定格在17岁。“死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自从入团的那天起,就准备随时牺牲。如果我死了,只有两件事感到遗憾:一件是,再不能革命了;还有一件是,我只活了19年,还没有恋爱过。”这是雨花英烈曹顺标就义前在狱中向难友吐露的心声……

那个年代,年轻革命者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抗日期间一篇报纸社评写道:“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面对生死存亡的抉择,年轻的革命者选择“牺牲我一个、幸福全中国”。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勇敢的大无畏精神,都有一种舍身忘我的革命主义气概,这是那个年代人们身上的精气神,也是今天依然必不可少的一股精气神。

而今,和平时代不再有那么多生死抉择,但仍然有我们应该挑起的重担。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目标已经清晰可见,但前方依然充满艰险。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我们仍需怀有年少时想要改变世界的那种梦想,做自己的英雄,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每一个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冲锋在前、担当在先。

我们要有敢于叫响“我先上”的勇气,去锻造“我能行”的本领,去夯实“交给我”的底气。在工作生活中培养学习能力、业务能力,在演习训练中锻炼吃苦精神和意志品质,遇到大事不害怕,遇到难事不推诿,遇到急事不逃避,主动上、向前冲、抓紧做,不断磨砺提高自己,随时做好准备,在党和人民召唤之时冲得出、拉得上、打得赢。

这首歌勾起多少人的童年回忆(为何这首歌在少年儿童中有如此大的魔力)(4)

其实,少年不仅代表的是一种年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当我们看到一群平均75岁的清华校友唱出:“我还是当初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青春和梦想再一次被点燃,那个稚嫩却又闪闪发光的英雄梦涌上心头——“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钧正平工作室·中国军号出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