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的描写人物的诗(描写三国题材的诗)
说到三国题材的诗,最有名的就属杜甫的《八阵图》,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看到沙滩上“诸葛亮八阵图遗迹”时有感而发,咏怀诸葛亮的诗。
前两句赞颂的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三国鼎立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成就了永久声名。后两句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首先啥叫“石不转”?
这不是杜甫看到“八阵图遗迹”有感而发嘛!看沙地上布列的六十四堆“八阵图”石堆,不管风吹雨打,这些石头百年不变。“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诸葛亮对汉室的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的志向,如这些磐石一般不可动摇。
但“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不如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借用“遗恨失吞吴”表达自己“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
杜甫草堂博物馆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摆八阵退吴军,历史上其实没这事啦,所谓的遗址是奉节江岸一大片乱石滩,现在已经找不到相关图片了,抱歉。
作为诸葛亮头号粉丝,杜甫除了《八阵图》外,还有其他几首歌颂诸葛亮的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成都武侯祠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首诗直接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大量用了议论的手法来歌颂诸葛亮。
从颔联开始“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这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
颈联用了“伊吕”和“萧曹”来对应,“伊吕”是伊尹和吕尚(姜子牙),商伊尹辅商汤 ,吕尚佐周武王 ,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萧曹”是萧何和曹参。前者草创了西汉王朝的各项制度,为西汉王朝的运行奠定了基础,后者沿袭前者的做法并加以改进,“萧规曹随”就是从这儿来的。这联的意思是: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尾联: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诸葛亮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全诗层层递进,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竟未成功;反而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唐代刘禹锡写的诗《蜀先主庙》,有着当时的历史背景,永贞年间士大夫们以打击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进行改革,叫永贞革新,刘禹锡是这次革新集团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还以失败告终。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这首诗首联写先主庙堂刘备的英雄气概,颔联赞刘备的英雄业绩,颈联为刘备功业未成、嗣子不肖而叹息,尾联用最卑微的歌姬命运来感叹后主亡国还不知羞耻。赞扬了刘备的功业,慨叹蜀汉事业后继非人,总结蜀汉亡国的历史教训。
全诗在鲜明的盛衰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一个深刻教训。诗人咏史怀古,唐朝有过开元盛世,但到了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经日薄西山,国势日益衰颓。然而执政者仍然那样像刘禅这般昏庸荒唐,甚至一再打击迫害像刘禹锡那样的革新者,这令诗人感慨万千。
李商隐的这首《筹笔驿》非常有看点。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在绵州绵谷县,诸葛亮出师时候曾驻军在此。
与其他几首诗赞颂的不同的是,这首诗集中写了“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来描写。
首联说猿鸟畏诸葛亮军令,风云护着诸葛亮军营的栅栏,描写其治军威严和气势,一扬;颔联写诸葛亮运筹帷幄,结果刘禅还是投降,长途乘坐驿车送往洛阳,蜀汉灭亡,一抑;颈联出句称诸葛亮才能好比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
以诸葛亮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诸葛亮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再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成都武侯祠,吟颂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这里的“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全诗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李商隐一生仕途不佳,晚期还陷于“牛李党争”这场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恨自己不得志,抑郁寡欢,最后病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