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在三种介质中传播比较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观察与实验】
实验一
用两根手指触试喉咙处,轻轻发出“啊---”的声音,体会手指的感觉。
实验二
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会看到“水花四溅”。
从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 vibration)产生的。
以上实验中为了感知实验现象,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实验一用手感觉人们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实验二通过观察振动音叉溅出的水花,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以上两个实验都是把不容易观察的现象,转化为容易感觉或观察的现象,这是学习物理学最常用的方法,被称为“转换法”
☛固体振动产生声音,液体、气体振动也能产生声音。
○小溪哗哗的流水声,瀑布巨大的倾泻声等等,都是水振动产生的声音。
小溪
瀑布
○吹长笛、唢呐等管乐时,是长笛、唢呐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声音。
当刮大风是人们常常用“大风呼啸”来描述风的大小,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
上述例子说明,液体、气体振动也能发声。
●声源
在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源的振动物体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录音
如果将发声时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人们把这样记录声音的方法叫做录音。
下图是早期木纹唱片表面的放大图。
木纹唱片表面记录声音的沟槽
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就能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磁带、激光唱盘、磁盘、闪存盘等,用来记录声音。录音磁带
激光唱片
●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观察与实验】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真空罩中的闹钟
当用抽气机抽气时,玻璃钟罩内的空气越少,听到闹钟的响声就越小,由此可以推断: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航天员也只能通过无线电进行交谈,证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以上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十分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声音就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引起听觉的。
实践证明: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物质。
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除了空气外,固体、液体也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观察与实验】桌子传声
实验方法: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一个同学轻轻刮擦桌面,以附近的同学不能听到刮擦声为度,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试试能否听到声音。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桌子也能传声。
实验表明:
固体能传播声音
固体是传播声音的介质之一。
气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
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
这些都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的例子。
大量实验表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
●声音传播方式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空气疏密相间的传播形成声波
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播。
水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sound wave)。
●声速
【想想议议】
学校举行运动会时,小明被安排在终点做计时员。老师告诉他:按表时要看发令枪冒出的白烟,而不能等听到发令枪响再按表。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平时在比较速度大小时,习惯上把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记作声速。
●回声
☛如下图,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声音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我们就听到了回声。
从发出原声到听到回声要经过一段时间,可见声音传播一段距离要经过一段时间。
注意:回声与原声的速度相同,一般都为340m/s.
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
☛利用回声测距离
已知从原声发出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0.1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340m/s.
利用速度公式V=S/t得:S=Vt=340m/s×0.1s=34m.
原声到障碍物的距离为:
S'=34m/2=17m.
所以,人耳能听到的回声的最小距离是17m.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