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3)

万宁桥

历史上北京的桥梁

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别具风采

在北京城的发展历史上

元大都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元大都的规划

又与万宁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4)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5)

北京大大小小的桥梁很多

而始建于元代的万宁桥被称作是

“中轴线上第一桥”

它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座屹立了近千年的古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6)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7)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8)

老北京人俗称“后门桥”

元代时,什刹海三海名海子,又称玄武池。玄武,北方之神,什刹海在皇城以北,故名玄武湖。清代于奕正等编纂《日下旧闻考》中记载:“万宁桥在玄武池东,名澄清闸,至元中建,在海子东。至元后复用石重修,虽更名万宁,人惟以海子桥名之。”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9)

万宁桥

万宁桥,单孔石拱,坐落于今地安门外大街中段,横跨在什刹海前海东岸的玉河上,西邻什刹海前海。元代时,桥正名“万宁”,为人俗称海子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0)

万宁桥

明代改皇城北门为北安门,清代又改称地安门。万宁桥在皇城以北,又称北安桥、地安桥。皇城北门俗称后门,桥则俗称“后门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1)

澄清上闸遗址

什刹海水来自京西,五行西方属金,水名金水,万宁桥又有金水桥之称。桥西有水闸,名海子闸,元成宗铁穆耳元真元年(1295年)改名澄清闸。桥闸一体,万宁桥也称澄清闸。1949年后,普遍称此桥为“后门桥”,其本名“万宁”已经不为人知了。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2)

元代万宁桥位置图

万宁桥修造时间,史籍只记为“至元中建”。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在1264年至1294年。今人则称造桥时间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澄清闸为“至元二十九年建”。因桥闸一体,今所谓造桥年代,或是根据澄清闸的建造年代断定的。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3)

从万宁桥向北望可见鼓楼

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城(今北京),准备迁都。大都城的设计,以“东南西北四方之中”建中心台,台东建中心阁(今鼓楼的位置)。由中心阁向南,到大都城南墙中门丽正门是一条直线,其间穿过万宁桥、皇城北门厚载红门、皇城南门承天门,这条直线即子午线,经明、清两代至今未曾变动过。今人称这条直线为“中轴线”。万宁桥在地安门和鼓楼之间,正处在这条直线上,今人称之为“中轴线上第一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4)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5)

“重见天日”的万宁桥

明代曾重建万宁桥拱券的上部结构,清代更换过桥栏杆。1924年,修筑北新桥至太平桥(今和平里)的北线电车轨道,当时改造万宁桥,降低桥面,横铺桥面石板改为斜铺,两侧辟人行道。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6)

万宁桥立面图

1953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将万宁桥以下一段玉河改为暗沟,同时检测万宁桥承载力,最终决定保留(孔庆普《北京古代桥梁》)。1954年,玉河改暗沟工程完成,河道上盖板,桥和石闸均埋于地下,地面以上只露桥面和两侧桥栏。河道成陆地,盖板上陆续建筑民房和单位用房。改革开放以后,在桥栏后竖起大幅广告牌,长与桥栏相当,高四五米。在广告画面映衬下,桥栏、桥面显得破旧不堪。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7)

修复前的万宁桥

20世纪90年代初,单士元、侯仁之、罗哲文、孔庆普等学者专家联名呼吁:“万宁桥应该重见天日。”1999年6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市文物局大规模整修万宁桥及其周围环境。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8)

万宁桥拱券

8月,整修开工,拆除桥栏广告牌和东、西河道上的房屋建筑,暗沟改回明渠,疏浚河道,修整岸墙、修复桥栏、补配损毁构件。2000年12月,工程告竣,万宁桥东西两侧重现水流,桥身重现原貌。经侯仁之建议、有关部门批准,恢复“万宁”桥名。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19)

新旧护栏对比鲜明

今万宁桥桥面正如前述,斜铺石板,两侧设人行道。桥栏望柱各十五根,栏板各十四块。栏板两端望柱外戗抱鼓石。望柱和栏板新旧各异,年代远近显而易辨:表面灰暗、剥落、凹凸不平者最为古老,或是元代遗物;表面洁白光滑、花纹清晰者最为年轻,应是当今配置的;居于二者之间者或为明、清遗物。两侧拱券龙门石(拱券上部中心的装饰)上各设一螭首,俗称龙头,因风化严重,只存螭首的大致外形,刀工刻纹已经漫漶无痕,可见其年代久远。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0)

镇水兽

四角燕翅墙上各设一尊镇水兽。东北燕翅墙上的一尊经长年风雨剥蚀,兽身不辨花纹,兽首面目模糊。据说,这一尊颌下镌有“至元四年九月”字样,是元代遗物。其余三尊鳞纹清晰,脊背线条弯曲流畅,面目狰狞可怖,如“生龙活现”,据说是明代的作品。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1)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2)

中轴瑞兽 万宁永宁

北京城流传着“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的说法。火烧潭柘寺,指寺内做饭的大锅底铸有“潭柘寺”三字。而水淹北京城,则说万宁桥下有一石柱,竖刻北京二字,当水位涨至“北京”之上,便有可能发生水灾。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3)

万宁桥镇水兽

在古老的传说中,神龙呼风唤雨,行布云施雨之责,生九子各不同。古书有云:“禹王治水,伏九龙,命各司其事,洪水熄。”

在万宁桥的前后两侧,河道两岸各分别趴着两只神兽,纹路清晰、雕刻手段精致。西面北岸那只非常完整,南岸那只失去了左爪。两只的样子都是龙头、鹿角、鱼鳞、脊背骨突出、麒麟爪、长软尾、尾尖为球状、表情凶猛、威严、两爪紧紧扒在河沿,爪上带吸盘。据说这些神兽便是龙生九子之一的蚣蝮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4)

神兽纹路清晰、雕刻手段精致

据传禹王命蚣蝮镇压洪水河妖,此后人们造桥时在拱顶、桥翅甚至是栏板到处都雕刻着镇水兽。镇水兽被视为圣物,特别是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上建桥,上龙门石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鞭炮齐鸣用以迎接。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5)

镇水兽静静守护着万宁桥

伴随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近年来,万宁桥镇水兽被一些文创公司开发成多种多样的文创产品,其中以元代万宁桥镇水兽为设计元素的朱砂手串、挂件,获得了许多人的喜爱。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6)

以元代万宁桥镇水兽为设计元素的文创产品

每一次对万物的懵懂认知,都是先民于岁月中砥砺前行的小心尝试,而这之中则藏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万宁桥上怒目而视的镇水兽,不仅仅是对人们精神的抚慰,更是誓与水患斗争的必胜信心和力量。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7)

万宁桥盛景

而今的万宁桥也重现了那恍若江南的美景:清水蜿蜒前行,河上曲桥连接两岸,河岸垂柳依依,石道曲径通幽,白玉石栏杆矗立,两岸是明清风格的四合院落……仿佛700年前的“万宁桥盛景”又回来了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8)

作为曾经的桥闸

万宁桥见证过历史上北京漕运的繁盛时期

朝代更替

万宁桥虽然渐渐湮没在历史中

但依旧承载着车来人往

市井烟火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29)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30)

文字:石伟根据《北京晚报》整理

图片:资料图片

制作:樊鲁阳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31)

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

热线电话:66237796(工作日9:30—17:30)

邮箱:xcxmtk@163.com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分享你喜欢的文章!如在公众号或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

北京西城(ID:bjxchnews)

对于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中轴线看万宁桥(中轴线的故事万宁桥)(3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