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合纵典故 苏秦激将用张仪

静读资治通鉴-63

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馀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恐,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jī)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秦王说之,以为客卿。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资治通鉴》·卷第二·周纪二 译《鉴》

此时,正好碰上秦国派犀首为将攻打魏国,秦军大败四万多魏军,活捉魏将龙贾,夺取了雕阴(今陕西延安甘泉县),还准备继续向东用兵。

苏秦担心秦国进军赵国会挫败其联合各国的计划,便想派人前往秦国设法阻挠,但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想来想去,只有他自己的老同学张仪能够胜任,于是,他故意激怒张仪,挑动他前往秦国。

张仪是魏国人,曾经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纵横之术。苏秦自认为才能比不上张仪。

张仪游说各国,都没有获得赏识,当时正流落于楚国。已经身为赵国上宾的苏秦,把张仪召来,狠狠数落了一番。张仪恼怒交加,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压过赵国,便前往秦国去了。

苏秦暗中派亲信送钱资助张仪,使张仪得以面见秦王。秦王很喜欢张仪,将其任为客卿。之后,苏秦的亲信向张仪告辞,并道出实情:“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破坏他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先生您之外,再没有谁能掌控秦国,所以才故意激怒您,并暗中派我向您提供资金,这全都是苏先生的计谋啊!”

影视剧《芈月传》中的苏秦与张仪

品《鉴》 1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谋攻篇》

秦国大败魏国后,大有东向攻赵之势,赵国是苏秦推进合纵战略的关节和枢纽,必须保持稳定,赵国一旦有失,后续游说工作就没有了依托。为此,苏秦用了“伐谋”之计——派人入秦,影响秦国政策和谋略,以阻止秦国向赵用兵。

伐谋者,用谋以伐人也,言以奇策秘算,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张预2

遣将不如激将。苏秦设了一个“局”,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入秦,又资助张仪进驻秦国高层,这本质是在“用间”,在敌人内部安插可以为我所用之人。

苏秦合纵典故 苏秦激将用张仪(1)

3

张仪最后的那句“苏君之时,仪何敢言”,意味深长!

一些白话文版本将“苏君之时”理解为“在苏先生活着之时”,窃以为,译为“在苏先生发挥作用的时段”更为妥帖精当。

当时的秦国,并不具备兼并天下的条件,对秦国来说,保持战略主动,壮大自身实力,等待时机成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最佳策略。因此,在这一时段中,六国之间就有了合纵的土壤和条件,苏秦正好遇到、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个可以供他发挥才能的天时。这段时间,就是张仪所说的“苏君之时”。

在“苏君之时”,如果张仪选择马上用连横对抗合纵,那只会事倍功半,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看破不说破,在严密防守的同时,暗中观察形势变化,等时过境迁、时移势易、机缘于秦有利时,再及时开展连横和反击。

从这个视角看张仪所说的“苏君之时”四字,足见张仪技高一筹,他的眼光,比苏秦更高、更远、更宏大。

4
易为六经宗,学易贵知时。时止则时行,时义大矣哉。——许月卿·送碧梧入府

以前学习《易经》,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时”的重要性,“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此一时彼一时,情况不断发生变化,时过则境迁,时移则势易,如果不懂时势、不知权变,在不属于自己的“时”里瞎折腾,容易吃大亏。

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周易·艮·彖传》

“时”,“运”,“命”,彼此之间有很深的联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疏学浅,不敢多言······

时之义,大矣哉!

苏秦合纵典故 苏秦激将用张仪(2)

切己体察·对境炼心

你是知“时”、用“时”之人吗?

这是静读资治通鉴的第63篇学习笔记。欢迎关注公众號“静读资治通鉴”,一起品读经典,对境炼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