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繁华心安即是归处(心安即是归处自在方得清闲)

知乎有人问:“漫漫人生路,总是喜忧参半,聚离无常,人活着究竟图什么?”

有这么一个回答说:“活着不应该为外物而活,活着只为自己本身。”

人生短暂,若一味追求,而错失生命中太多的风景,哪怕事有所成,恐怕也难以心安。

所以,当我们的生活顾虑太多,举步维艰时,不妨学着放下,懂得释怀,洒脱对待人生。

今天,烟灰缸为大家带来的这本书,便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沉淀之作——《心安即是归处》。

阅尽繁华心安即是归处(心安即是归处自在方得清闲)(1)

从读书游历,到交际处世,从当下生活,到悲苦生死,季老分享着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三毛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但在季老的文字中,处处是人间烟火,常常有淡然之心。

季老的世界从不孤独,因为心有归处,枯荣随缘,所以才无畏无惧,潇洒自由。

与书相伴,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于读书,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看过那么多书,却丝毫记不住书中的内容,书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其实,读书有时候就像空篮打水。

看似篮中一无所有,可与之前未打水的篮子相比,却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季老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他自称自己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嗜好,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这件事。

他将读书作为探索世界、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将知识内化为一种精神驱动力,更好地丰富了自己,充实了自己。

季老的阅读史,便是他人生成长史,那些读过的书,都在他心中留有印记,融进骨子里,伴随他走过了一生。

烟灰缸也有这样的感受,有时候读过的书,从中汲取的那些新知,却让自己拥有了面对生活的底气。

白岩松曾说,他在年轻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时过多年,他发现里面许多的情节,自己都想不起来了,但书中的价值观,也成了他一生的价值观。

三毛说:“读书终究是为了取悦自己。”

可实际上,读书是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字里行间,却有人生浮沉。

那些不起眼的字符,总能打动我们,并给予力量,让我们变成更优秀的自己。

所谓成长,是历经冷暖后的坚强

罗振宇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的那道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当你爬出时,便是成长。”

每个人都会掉入这条名为“成长”的沟壑,关键是我们如何从中爬出来。

季老在书中讲到,人世间,因果错综复杂,所以我们要“尽人事而听天命”,保持心态的平衡。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

心态始终平和,情绪始终稳定,该坚守时坚守,该放手时放手,这样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善意。

就像《喜剧之王》里的尹天仇,虽然喜欢演戏,可半生郁郁不得志,生活的苦难,他人的冷眼,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永远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最后将自己的日子过得五彩斑斓。

这个社会,没有一帆风顺,但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只要咬牙坚持,全力以赴,哪怕是千里悬崖,下去也将是鹏程万里。

烟灰缸认为,成功在于坚持,更在于心态。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无法回避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咬牙坚持;另一方面,不妨看开一些,将这次困难当作是一场考验。

这样也许很难,但唯有爬过这条“沟”,跨过这道坎,才能收获成长,才能活成自己希望的模样。

苦难与离别,在所难免,而我们要做的,便是在挫折中越变越强。

直到我们,眼里写满了故事,脸上却不见任何风霜。

活到极致,人生的快乐在于简单

我们总是有这样的思量:“为什么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

其实杨绛先生之前就曾说过,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读书不多,而在于想得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越多,反而思虑越多,心也跟着乱了。

凡事从简单出发,日子过得简单一些,反而可以获得真正快乐。

季老的生活中,就处处透着简单的快乐。

他曾讲过一个“生吃活鱼”的故事。

季老赴延吉出行,当地的朋友要请他吃一顿饭。

餐厅里,厨师端上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鳞鱼,季老觉得新鲜,以为厨师会现场表演烹饪技巧,可朋友却拿起筷子,直接邀请他开吃。

季老虽有尴尬,无奈之下只好“客随主便”,可这时,桌上的鱼却“发话”了:“你们人真太损了,勾心斗角之余,把心思全用在了吃上……”

虽然觉得挺有意思,可事实上,这段与鱼的“对话”,却是季老尴尬无措时的遐想。

收回心思后,便是接触新鲜事物,吃大鳞鱼所带给他的快乐与满足。

人活到极致,便应该是这样,返璞归真,本色天然。

不会纠结于平常的琐屑杂事,也不会太在意生活的与众不同,而是将内心沉淀下来,关注这个世界有趣的瞬间。

烟灰缸也是这样认为的,简单才是幸福,那些求而不得的欲望,只会让人感觉烦恼。

周国平曾说:“如果一个人太看重物质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价。”

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开心一些,简单一点,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以真待人,是对自己一生的负责

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问题?

有些人为什么可以相交莫逆,一生不离;而有些人却只是点头之好,交情浅薄。

其实,值得深交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真诚”。

季老认为,对待他人,都应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是“忍”,二是“真”。

“忍”,便是相互容忍;而“真”,便是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可以弄虚作假。

友谊长久,因为相互包容,更因为彼此真心。

就像三国乱世中,到处充斥着阴谋,随处可见诡计,可是刘关张的情谊,却万古流传。

刘备从不负关羽、张飞二人,食同席,寝同榻,这才有了后来的关羽千里走单骑,张飞当阳桥断后。

所有的感情,都源于一个“真”字,因为彼此真心付出,三人的感情才经住了时间的考验。

古人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唯以心相交,友不失矣。”

真诚待人,才会有人与你共患难;若虚情假意,只会让人疏远你。

烟灰缸以为,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以真待人。

小胜靠谋,大胜靠德。

唯有取得别人的信任和认可,我们的人生才能走的更远。

再遇过往,悲苦皆是明天的希望

梵高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每个人的经历,只有自己清楚,面对过往,有的人选择了憎恨抱怨,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原谅坦然。

季老出生贫困,6岁时便背井离乡,独自一人外地求学。

之后虽学成归来,成为了北京大学教授,可却被”四人帮”迫害,积劳成疾。

可他并没有抱怨过什么,甚至在“文革”期间还偷偷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老说,自己不追究过去,并不是自己度量大,而是自己反求诸躬,若身在别人的位置,并不一定比别人更好。

关于悲喜荣辱,季老从来都看的很淡,仿佛过去的一切苦难,只是为了衬托如今的幸福。

其实,看清一个人,往往要在低处,看他对生活的态度。

身处窘境,而不忘初心的人,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

梁文道曾看着木心50岁的照片,啧啧惊叹。

他见过很多文革中回来的作家,难免身子前驼,神情沮丧、惶恐,可木心完全没有这些,他的精气神很足,甚至超过年轻人。

木心觉得,越是没落,越见精神。

越是热爱生活的人,越是相信希望就在明天,再遇过往,也会说一句:“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烟灰缸觉得如此洒脱,需要太大的勇气与毅力了。

但也正是这份对过去的释怀与放下,才能让人对明天心怀憧憬,所向披靡。

过去也许很残酷,但只是暂时的,前方有乌云,但也有躲在背后的阳光。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最早的出处,应该是白居易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季老和白居易一样,都是通透之人,他们尝尽了世间酸苦,所以也就看清了远方的诗意。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那他便能够承受世间所有的变化。

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穷途落魄;无论是平凡人生,还是完美生活,都能够用豁达乐观来面对,驻足风雨处,静观花开落。

季老很喜欢陶渊明的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吾复独多虑。”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所谓的大千世界,不过是一场虚妄,人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去体会世间种种,人间百味。

自然一些,便能随缘自在;豁达一些,就能安心恬荡;纯粹一些,才能尽享清欢。

岁月易老,时光易变,心安即是归处,自在方得清闲。

愿人生,有梦为马;愿生活,谈笑温情;愿人间烟火,时时有情,处处皆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