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真正的和田玉籽料(揭秘和田玉籽料的源头秘密)
前面通过简单的论证,否定了所谓的籽料“流水冲刷说”和籽料“原生矿说”观点。那么和田玉籽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回顾上文中两个论点的可疑之处,最大的疏漏之处在于大家忽略了人为的因素在里面。而之所以多数人考虑不到人为的因素,在于研究者“想当然的”认为籽料形成于千万年或者亿万年前,“想当然的”认为籽料就是矿石风华剥落流水冲刷而形成。
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和田玉籽料原石与同样出土于地下的史前古玉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更没有把和田玉籽料原石发掘过程中的诸多可疑之处,以及特殊的造型图文符号,与“上古文明传承”或者“史前文物”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正是这些“想当然的”潜意识和压根就没有多想或者敢想的念头,导致太多的人对于和田玉籽料原石所呈现的诸多奇特造型视而不见,对于籽料原石表面众多的图纹刻画符号选择无视,更不用说研究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为因素”造就了和田玉籽料这样神奇的存在,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其一,从和田玉籽料发掘出的掩埋地层来看,与史前玉器所处的墓葬环境比较近似,由此我们足以否定所谓的“籽料原生矿观点”。也就是说,和田玉籽料所形成的年代不可能在几千万甚至亿万年前。相反,透过和田玉籽料原石表层不同程度地侵蚀现象,我们可以确认,和田玉籽料的形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大概的年限应该处于“史前五千年到两万五千年”这个区间之内,单从发掘出土的籽料数量来看,中间应该持续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其二,从喀什玉龙河的实地考证我们知道一个事实,黑山村上游有少量山流水料存在,和田市方圆约七十公里内有大量籽料存在,唯独河流的中间区域什么也没有。那么,能够解释这个现象的唯一理由就是人为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在上游开矿,并通过水路或者山路运至下游进行加工制作,最终形成千奇百怪的和田玉籽料原石。也就是说,因为人类的开凿搬运,才会出现上游少量的“山流水料”;因为人类利用山路或者水路搬运矿料至下游,中游河床籽料方才无迹可寻;因为人类在下游聚居区生活,方才形成上古玉料的加工使用集散地,同时也因为加工玉器中心的出现,方才孕育出形形色色的和田玉籽料分布现状。
其三,承接第二个问题,人类辛辛苦苦开采上游的和田玉矿必然是为了使用,又为何将开采的玉石全部埋入了地下或者扔进了河道。相对于前面两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才是解开和田玉籽料秘密的关键之所在,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了上古磨制石器时代,以及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时期,乃至夏商周之后的封建社会时期所共同秉持的“玉崇拜文化”。当然,我们现在称之为“玉崇拜文化”,其本质是,上古人类至夏商周时代的统治阶层一致认为“玉器乃沟通天地鬼神的最好祭品”。
也即是说,上古时代的人类之所以将辛苦开采来的玉石埋入地下或者扔进河道,这是基于自然崇拜信仰体系下的祭祀方式体现,也是人类开采玉矿,加工玉器的重要目的之一。关于这个现象在《山海经》中有明确记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天地鬼神,是食是飨……”
“天地鬼神,是食是飨”,“黄帝,是食是飨”这就是上古时代开采玉矿,制作祭祀礼器后埋入地下或者扔进河道的根本原因,用玉石制作成的祭祀礼器在上古人的心里就是祭祀天地鬼神和黄帝的最好食物。
其四,承接第三个问题,玉石作为食物祭祀天地鬼神帝王,这不难理解。问题在于玉石从山上的矿料变成了山下的籽料状态,又如何解释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看看各大博物馆所发掘出来的精美玉器就会明白,玉石作为食物祭祀天地鬼神帝王之前,必然要经过加工处理,制作成为沟通各方各地天地鬼神的相应“器”物。也就是你进行什么样的祭祀仪式,祭祀什么样的鬼神,或者说祭祀哪里的鬼神,对应的造型或者图文符号刻画必然在玉石上有所体现。譬如祭祀河神,就会有河神的对应样子。祭祀山神,就会有不同山神的对应造型。祭祀帝王大神,同样也要有帝王大神所对应的形象。
简而言之,和田玉籽料不同形态造型的差异,正是祭拜不同天地鬼神帝王的用途所造成。事实上,关于玉石籽料的造型雕饰,与三星堆所出土青铜玉器上的造型雕饰有着深刻的关联,关于这一点,以后会详细论述。
其五,承接第四个问题,如何能够识别或者证明和田玉籽料就是祭祀不同天地鬼神帝王所制作的祭祀器物。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本书各个章节重点阐述的问题。和田玉籽料的奇特造型,其实就是史前“磨制石器时代”典型的工艺代表,也是上古时代“大石文化”的另类体现。事实上,如果掌握了史前“磨制石器时代”的磨制工艺或者造型特点的话,也就不会疑惑于和田玉籽料造型与后世祭祀器物造型间的巨大差异了。遗憾的是,对于史前“磨制石器时代”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
其六,如何解读形形色色,大小不一,造型不一的和田玉籽料用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籽料原石都是用于祭祀的用途,譬如一部分籽料原石就被制作成了三维地形图工具;其次,对于绝大部分用于祭祀目的的籽料原石来说,出于祭祀的规格,以及祭祀部落的差异,在制作祭祀器物的时候也会有大小与造型的差异;除此之外,上古的祭祀仪式不仅体现在国家、氏族、部落层面,还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个人或者小规模的祭祀场合。正是因为这种祭祀的普遍性和祭祀者能力、财力、制作手法上的差异,造就了祭祀器物间的巨大差异,体现在籽料原石上,则表现为体积大小上的差异,材料质地上的差异,工艺手法上的差异,篆刻图文信息上的差异,祭拜对象的差异等等。
综合上面几点的论证,简单阐述了为什么说是人为的原因,造就了和田玉籽料的形成。对于这个结论,除了以上阐述的观点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和田玉籽料广泛的分布面积,窝状的分布结构,不同深度的掩埋位置,参差不齐、凸凹有致的非鹅卵石状结构,规整有序的表面线条刻画,嵌入式的切割凹槽痕迹等等细节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举例论证。
然而,无论我们提出如何合理的推论判断,从严谨的科学考证层面来看,归根结底,所有的问题最终还要落实到每一块和田玉籽料原石的破解工作上。譬如这些籽料原石到底代表了什么?奇特的造型有着什么样的含义?原石表面的图文刻画了什么内容,代表着什么意思?
只有我们彻底解开了和田玉籽料原石所蕴含的造型含义、图文信息密码,我们才有资格肯定和田玉籽料形成的真相。否则,即便是再完美地推断假设,也始终是推断假设而已。就像国际考古界历来不承认中国历史中记载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甚至包含夏朝)时代一样,没有确凿、系统的原始象形文字证据,又找不到对应的城邦遗址,即便是言之凿凿的出现在权威的《史记》正册中,也只能当作神话故事听听而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