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赏析题及答案(崔颢黄鹤楼第1句是白云还是黄鹤)
这个问题的原话是这样的:被称为“唐人七律之冠”的《登高》真是永远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吗?
前言:
我们古代的文学理论家评价前人作品时很喜欢夸张,动不动就送上第一的桂冠,再加上后人断章取义,往往把吃瓜群众搞得稀里糊涂。
关于七律第一,不同的评论家就有不同的意见。唐朝就有两首名篇分别被后人称之为七律第一,一首是杜甫的《登高》,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
至于谁是第一其实并不重要,但是学习七律要学谁、学什么就很重要了。
一、 崔颢黄鹤楼是唐朝七律第一吗?
黄鹤楼被封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另一位宋朝的文学家胡仔(1110~1170) 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唐崔颢《题武昌黄鹤楼》诗云:‘昔人已乘白云去,.........’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皇台》诗。”
苕溪渔隐曰:“太白《登凤皇台诗》云:‘凤皇台上凤皇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国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胡仔生于北宋(1110),《苕溪渔隐丛话》成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 胡仔关于李白与崔颢斗诗之事也是转录于前人。书中说李白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后起了胜负之心,因此也做了一首相似的诗《金陵登凤皇台》。
严羽比胡仔晚生了大约一个世纪,他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估计那个时候有此看法的人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关于李白和崔颢黄鹤楼的故事以讹传讹,真假难辨,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
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傍一游僧亦举前二句而缀之曰:“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又一僧云:“酒逢知己,艺压当行。”
元是借此事设辞,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後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搥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搥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
杨慎说,后人借此事编了不少故事,甚至有人伪作了一首《醉後答丁十八》说是李白的诗。诗歌届的天皇巨星因《黄鹤楼》一事被人娱乐至此,杨慎叹息道:“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有了流量明星李白的衬托,崔颢黄鹤楼的地位自然更上层楼。
李白看过《黄鹤楼》后来还做了一首七律《鹦鹉洲》,但是这首七律和崔颢的七律都有一个问题,是后人学杜甫《登高》不学崔颢《黄鹤楼》主要原因之一。
二、明朝人说杜甫《登高》是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到了明朝有一位大才子叫胡应麟,他在《诗薮》中说杜甫的《登高》是真正的七言律第一,而且不仅仅是唐人七律第一: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胡应麟否定了严羽对《黄鹤楼》的评价,那么这两首诗各有什么的特点让古人如此推崇呢?究竟哪一首诗更好一些,当得起古今七律第一这个桂冠呢?
三、依据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谁是第一?
1、《黄鹤楼》不得入为正声也”
题主说的“格律样板”这个词看着挺别扭。杜甫的《登高》比崔颢的《黄鹤楼》工整得多,《黄鹤楼》严格来说不算是七言律诗,因为上半首根本就是古体诗,平仄不符合要求,第二联也不对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有一种律诗叫“古律”:”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评价黄鹤楼也说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清人编《李诗直解》里评价这一类诗时说:
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
不得入正声就是不符合格律诗的标准,李白《凤凰台》相对标准一些,但也有“失黏”的问题。李白的 《鹦鹉洲》与崔颢的《黄鹤楼》一样,都是“似古非古,似律非律”,上半首是古体下半首是近体。
看看李白的《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再比较一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首诗前四句都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上下联失对,平仄也不符合律诗的句式。这一类格律诗在初盛唐的五言律、七言律和排律中都会见到,盛唐以后就很少了。用唐朝科举(多是五言排律)考试的格律标准来看,违反一项都不是格律诗,写这种半古半律的诗,落第是妥妥的。
2、《登高》的特点
杜甫这一首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从格律的严谨来说,《登高》自然可以打满分。不过八句都对仗未必就好,掌握不好往往显得雕刻痕迹太浓,所以作五七律尽量避免八句都对仗。
三、学七律为什么学杜甫?
1、关于格律
《文镜秘府论》中关于格律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后来我们把格律当作一个词使用,更倾向于声律规则,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要求,似乎和内容格调没有什么关系了。
2、关于登高
杜甫这首《登高》如果从“格律”来评价,是完美的表现。而且被评价“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多是指诗的结尾。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起、结皆臃肿逗滞。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艺苑卮言》: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登高》这首诗思想深刻,飘零的身世背后透露出家国之忧。不过诗中的每一句话阅读起来都令人心情沉重,因此《登高》更阳春白雪,适合读书人去学习而不是在市井中流行。
3、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有两个特点,其一、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思想也没有那么深刻,这是流行的原因之一,学校里一定是低年级学《黄鹤楼》,高年级学《登高》。
其二、 古人赞扬这首诗时,有这些相似的评价: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气局开展;一气浑成;意兴所至、信笔抒写;气格高迥,浑若天成;气势雄大......
仔细看这些评价,几乎都离不开“气”这个字,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用施蛰存(唐诗百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流利自然”而已,因为浅显,所以主题思想表达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
这种“一气浑成,直下喷溢”的写法不是崔颢的发明,李白也好崔颢也好,都是学的别人,这个人是初唐“沈宋”之一的沈佺期。《鹦鹉洲》和《黄鹤楼》都是学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沈佺期《龙池篇》明显是一首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并不广为人知。崔颢用此诗法写景抒情,可以自由发挥,因此其《黄鹤楼》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结束语
从思想内容上说,《登高》胜于《黄鹤楼》,从格律诗规则来看,《登高》自然更是学习的范本,《黄鹤楼》这种非古非律的诗体不需要特别学习。
不过黄鹤楼的“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值得我们借鉴,选择浅显明快的词语更有利于理解和流传,利用意象的重复实现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一种特殊的技巧。
最后再说一个小问题, 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第一句都是“白云”。即:昔人已乘白云去....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黄鹤,第四句承接第一句的白云,两个黄鹤两个白云,这种章法的安排似乎更加平衡。《黄鹤楼》第一句到底是白云还是黄鹤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您觉得白云好呢还是黄鹤好?
@老街味道
从杜牧到李煜从岳飞到辛弃疾 诗人都喜欢的这个动作有什么深意?
风萧萧兮易水寒 不可不知诗词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几种方式
这个日本和尚的书中记载 在唐朝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
唐诗为何符合宋朝的平水韵?如何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作诗填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