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玉米增产分析(科技包县新模式)
“202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开鲁县人民政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等优秀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一年中,开鲁县千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27.58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大面积高产纪录;全县180余万亩玉米,亩均增产约260斤,总增产玉米约4.7亿斤。”在2023年2月5日举行的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开鲁县委县政府科技包县合作项目座谈交流会上,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介绍,“2023年,作科所将继续推进‘科技包县’的支撑模式,并辐射推广,更好发挥农业科技对农业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
2月5日,内蒙古开鲁县政府工作人员和种植大户到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座谈科技包县工作,分别向作科所和李少昆团队赠送锦旗。中国农科院供图
“科技包县”,新模式的开启
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的时代,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如何更快实现现代化?
位于内蒙古通辽的开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牧业大县。玉米是开鲁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开鲁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玉米种植面积180余万亩,年产25亿斤以上。
2022年,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与开鲁县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共同推进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并确立了科技合作的目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促进全县玉米亩均提高200公斤,实现全县粮食增产5亿-7亿斤。
“我把这种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粮食增产综合解决方案,称为‘科技包县’。”钱前说。
一年中,来自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专家们,制定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深入田间地头建立高标准示范田,在玉米生长关键期,大力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技术服务,推广玉米种植新技术,同时,探索院所与开鲁县农业科技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等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玉米高产关键技术、保护性耕作、优质专用化生产、精准农业等体系化的作物科技新成果通过“田间课堂”等各种形式,为开鲁县和通辽市培训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
“科技支撑” 原来可以这么种地
一系列的科技支撑措施,在2022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效果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开鲁县千亩片示范田平均亩产达1227.58公斤,刷新了东北春玉米区千亩大面积高产纪录;全县180余万亩玉米,亩均增产约260斤,总增产玉米约4.7亿斤。
开鲁县委书记王凤森表示,作科所“科技包县”工作给开鲁县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质和量上对开鲁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开鲁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以前这里的人们认为,在粮食生产上已经到天花板了,管理精细、效益特别好。但经过去年33个示范区、12万亩的示范,给整个开鲁县干部群众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说原来地可以这么种,产量可以这么高。”王凤森说,“作科所代表着国家农业科研的最高水平,像李少昆、王克如等老师们,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我们使用这项技术,带领我们学习并在自治区大力推广。2022年开鲁县千亩示范片打破东北主产区玉米大面积单产纪录,在2023年,开鲁县将继续把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同时全面提升玉米籽粒品质,打造无毒素的玉米黄金产区,为全县玉米生物科技产业发展打好基础。此外,新的一年,我们还将继续拓展合作内容,争取更多的像‘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一样的农业科技新成果,在开鲁转化应用。”
李少昆研究员向种植大户讲解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中国农科院供图
“技术集成”,十九年铸一剑
“2022年,科技支撑开鲁县玉米提质增效的效果明显,这说明,‘科技包县’的模式,是有效助力农业农村乃至农民现代化的方式。”钱前说。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李少昆,是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的主要研发者,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就率领团队长期坚持开展玉米产量形成理论与增产关键技术研究,全国高产典型田块分析、主产区生产调研、跨生态区联网试验以及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提出以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实现产量突破的核心技术途径,明确了玉米高产的主要途径。
此后19年中,李少昆率领团队,和多个科研机构、玉米产区政府合作,明确了玉米产量突破的途径,构建了玉米密植高产栽培理论体系,创新了解决密植群体倒伏、整体度差、早衰与抗逆性差的关键技术,将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的栽培学理论与滴灌水肥一体化的农业工程技术相结合,构建了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并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借助“一主多元”“支部领办合作社”“托管服务”“合作社联社”等高效推广新模式,着力推动玉米密植滴灌高产关键技术快速推广。
李少昆研究员在田间地头为种植大户讲解玉米密植滴灌高产技术。中国农科院供图
开鲁县是李少昆主要试验地之一,自2018年起,李少昆和他的团队,在通辽市开展耐密玉米品种筛选、密植抗倒防衰高整齐度群体构建、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机械籽粒直收等试验示范。2021-2022年,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东北补充灌溉玉米区,经实际测产采用该技术模式的474户农民平均产量达到了1039.45kg/亩,其中74.6%的农户单产超过1000kg/亩,与普通农户比较产量提升了45.8%。
多年的工作,为“科技包县”合作的实现建立了基础。2022年,作科所和开鲁县全面合作,刷新了千亩种植高产纪录,“通过我们双方的合作,已经初步实现了预定目标。”钱前说。
“强国农业” 从县域中开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这一任务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而建设农业强国,粮食无疑是最重要的核心和关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随即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无论是农业强国的建设,还是粮食产能的提升,县域无疑都是重要的环节。“建设农业强国,必先建设农业强县,必走科技强农之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也将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以玉米为重点启动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程,开展整县整建制高产创建。开鲁县已经提前部署,要充分抓住这些契机,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钱前说。
2023年2月5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和开鲁县共同召开会议,部署2023年“科技包县”工作任务,钱前表示,在推进“科技包县”的同时,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产业链条的延伸。“开鲁县是玉米生产大县,具有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我们将充分利用好这个产业源优势,加强与作科所以及其他科研院所在相关方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根据开鲁县的资源禀赋,在作物高效种植、农牧结合、产品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层次、多链条、全方位的合作和提升,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他说。
同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还计划将“科技包县”模式继续辐射推广,钱前表示,“开鲁县‘科技包县’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建议在技术层面上,不仅做好开鲁本地的推广应用,还应该以开鲁县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内蒙古东四盟乃至整个东北春玉米补充灌溉区等技术适应区域;在组织形式上,总结已经在实践中成熟的多种科技帮扶形式,凝练科研对接基层产业需求的内在驱动规律,共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