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词汇教学(霡霂滂霈雴霫)
#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文旅看图识景##我是大美河北推荐官#
考大家个小问题。假设屋外正在下雨,请在三秒内,想出一个有文化的词语来形容降雨情况。
@天气预报十级听众: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成语爱好者:斜风细雨,狂风骤雨,瓢泼大雨,疾风暴雨。
第一个回答够简约,但好像不够有文化。后一个回答挺有文化,但似乎不够简约。那么,还可以用什么词呢?
古人莞尔一笑,答道:霡霂(mài mù),滂霈(pānɡ pèi),雴霫(chì xí)。
跟着朗读一遍,总算是把发音整明白了。不过,这几个词语说的是啥意思?确定是在说下雨?
还真是,“霡霂”指小雨,“滂霈”指雨水盛大之貌,“雴霫”指大雨。这些词也常能在古人的诗文中见到。
惜字如金的古人,最讲究遣词造句。除了“霡霂”“滂霈”“雴霫”,古人还会使用哪些词有文化地表达天气呢?
八方之风:东风、胡风、商风
先来看看风。风是古人较早注意到的自然气候现象之一。前段时间歌曲《大风吹》特别火,歌词有句是“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大风”是在形容风的程度。现在经常使用的微风、狂风、暴风这类词也大都是在描写风的程度。
其实,风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观察。比如,风的来向。
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风向与季节、农业生活联系紧密。古代流行“八方风”的说法。所谓的八方,是指东、西、南、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稍加了解便可知道,这八方风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它与二十四节气对应。《观象玩占·八方暴风占》中详细说了这种对应关系,冬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北风;立春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北风;春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风;立夏以后的四十五日,主东南风;夏至以后的四十五日,主南风;立秋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南风;秋分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风;立冬以后以后的四十五日,主西北风
小满节气刚过,按照古人的说法,小满在立夏与夏至之间,现在应该主要刮东南风。
八风与节气对应的示意图
古人作诗时经常使用“八方风”概念。如“东风”常常被用在描写春天的诗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青玉案》)等等都是如此。
“西风”常常被用在描写秋天的诗句中,古人留下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这些诗句。
初读这些诗,以为诗人只是在告知读者风的来向,但已在不经意间向读者透露了季节、温度的信息。
也许你会疑惑,古诗多为五言诗、七言诗,短短一句话中使用“东风”这些二字词问题不大,使用“西北风”这些三字词不会显得有些违和吗?
别担心,古人已经想出了办法。古人将八卦与风匹配,如此便形成坎风、艮风、震风、巽风、离风、坤风、兑风、乾风(北风、东北风→西风、西北风,一圈)。下次若是再在诗文中碰上“八卦 风”的名称,可一定要瞬间会意,这可能是作者在告诉你背后的季节信息呢。
不同方位刮来的风还拥有别称:北风,又名“胡风”“广莫风”;东北风,又名“条风”“融风”:东南风,又名“清明风”;南风,又名“景风”;西南风,又名“凉风”;西风,又名“阊阖风”;西北风,又名“不周风”。这些出现在诗句中的别称,往往包含着多重信息。以“胡风”为例,胡风指从北方刮来的大风,也意味着寒冷。李白有诗“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鸿。”(《白纻辞三首》)这里“胡风”就与“寒云”呼应,指凛冽的寒风。
来源/李传军 《四时八风:风与中国古代民众的时间生活》
古代还有“五方风”的说法。古人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匹配东、西、南、北、中五方。五方风也被写进诗歌里,如“商风”。“商风”为西风、秋风之意,“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阮籍《咏怀》),“商风”一词给诗句带来了无限的悲怆之感。
电闪雷鸣:天鼓、天笑、银索
说完了风,再来看看雷电。对今人而言,若是在雨日听到轰鸣的雷声,一定不会觉得奇怪。科学告诉我们,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古人对雷的感受却不是这样。因为不了解雷电的原理,古人对雷电怀有敬畏之心。现在很多道教宫观配有雷神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古人对雷神的重视。在古人心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如果做了坏事,或者违背誓言,很有可能会遭到五雷轰顶去世。
雷声的神秘与古人对雷的敬畏共同塑造了古人对雷神的想象。在一些人心中,雷神是自然神,有着野兽的形态。《山海经》中,最早的雷神是龙身人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还有人认为,雷神是鸟形。研究表明,汉画中的某些雷神形象残留有鸟的局部特征。道教中,雷神多为人形,道教中的雷神已经形成一套系统,包括有元帅、主将、副将、雷兵雷吏,人物类型十分丰富。
从文学作品来看,古代作者还是更喜爱把雷神与鸟的造型关联起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长相被形容为“毛脸雷公嘴”,“雷公嘴”说得是瘦瘦尖尖的嘴脸,“捌形状尖锐如鸟嘴”(赵永岐:《中华图像文化史》)。
影视剧中的雷公与孙悟空。来源/电视剧《西游记》截图
在神话中,与雷相关的神仙形象也多与鸟有联系。《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就拥有一对翅膀,对自己描述是“青头红发,上下獠牙,又长出两边肉翅”。
《封神榜》中的雷震子。来源/电视剧《封神榜》截图
或许是因为古人对雷产生原因的不解,古代与雷相关的词语,融入了不少古人的想象。
古人把雷声称为“天鼓”。每当听到雷神,古人便想象这隆隆的雷声是雷公左手拿连鼓,右手拿椎,扣击所发出的声音。宋代诗人谌祜写道:“万壑松风天鼓吹,四围花月锦帘栊。”(《句》)“天鼓”说的就是雷声。
雷声还被称为“玉虎鸣”,隆隆的雷声很像老虎低吼的声音。蔡云在《吴欲》一诗中写道:“雪瓜火酒迎新爽,怕听天边玉虎鸣”,“玉虎鸣”说的也是雷声。
雷声常常与闪电相伴。古人虽然无法解释为何雷声之前,天空会显现出一道道光芒,但他们用手中的笔将这一现象记录下来。闪电的光蜿蜒得犹如一条条金色的蛇,“金蛇”一词便诞生了。宋代陆游《南遇大风雨》写道:“千群铁马云屯野,百尺金蛇电掣空。”诗句提到了宛如“金蛇”的闪电。还有人觉得闪电更像是缆索,宋代杨万里在《望雨》中写“霆裂大瑶瓮,电萦湿银索”,用“银索”一词来描绘闪电的颜色和形状。
古人诗文中还用“天笑”指代闪电。“天笑”这一说法背后还有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神仙东王公与玉女玩投壶游戏,每每遇上投不中时,上天便为之一笑,这便成了人们能够见到的闪电。也正是因为这个神话故事,闪电还多了一个“投壶光”的别称。隋代诗人辛德源“云衔天笑明,雨带星精落”(《霹雳引》),其中的“天笑”说的就是闪电划过的场景。
影视剧中的投壶礼。来源/电视剧《知否知否》截图
一些水汽:岚烟、霏微、沆瀣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分布在低空中,便形成了雾。为了描写雾气,古人也动足了脑筋。古人把山间的雾气称为“岚”,萨都刺《过采石驿》的“轻岚浮野树,凉雨过淮天”,“轻岚”说的是山间薄雾。魏晋夏侯湛《山路吟》的“冒晨朝兮入大谷。道逶迤兮岚气清”,“岚气”同样是指山间清晨轻薄的雾气。“岚”也常常与“霏”字连用,林逋《山阁偶书》的“但将松籁延佳客,常带岚霏认远村”,“岚霏”说的是诗人在山间遇到的云雾。“岚”也可以和其他字组词,当“青”与“岚”结合,“青岚”一词就指竹林间的雾气。
除了“岚”,古人还喜欢用“烟”来形容缥缈的雾气。最熟悉的莫过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一句“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短短八个字就描绘出湖面上的大片烟雾消散后,月光一泻千里的景象。
岳阳楼。来源/纪录片《航拍中国·湖南》截图
古人对雾的观察十分细致。如果古人见到的雾中还带点儿小雨,那么他们会用“霏微”一词;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山间大雾弥漫的盛貌,他们则会使用“氤氤氲氲”一词。
夜间水气遇冷,在地雾上凝结成的小水珠,便成了露。古代的露水有另一种叫法——“沆瀣”。宋代诗人洪咨夔诗中“晚风不动稻苗平,叶叶头边沆瀣明”(《幽芳晚凉倚窗观稼》),提到了晚间露水在月光之下透着光亮的情景。从诗句看,“沆瀣”是个特别美好的词语。但是现在“沆瀣”多出现在成语“沆瀣一气”中,形容负面的关系,为什么美好的露珠会有贬义?
这也有一段小故事。“沆瀣一气”成语的由来与唐代两个人物有关——崔沆与崔瀣。崔沆是唐僖宗年间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崔瀣是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在考试中,崔瀣表现得很好,也获得了主考官崔沆的赞赏。按照当时的规定,科举考试及第后,崔瀣成为主考官崔沆的门生。这本是一段好事,但后来崔瀣拜访崔沆时,吃瓜群众评论了一句:“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这两个人如同夜间的水汽一般,连接在一起。久而久之,“沆瀣一气”就开始指气味相同的人凑在一起,中性词也慢慢转为贬义词。
风、云、雨、雪、霜、露、虹、雾、雷,天气一直是古人最关心的事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词之外,古人还有许多意境唯美词语,例如:
琼瑶:指碧玉一般的雪花;
霖霖:指久下不停的小雨;
晴飔:指晴日的凉风;
熹微:是指清晨光未盛的样子;
夕曛:是指落日的余辉;
曈朦: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
泬寥(xuè liáo):空旷无云的样子。
这些古人看上去稀松平常的词语,现在读来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好。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古人一直尝试用精炼的词语表达气象。他们的字词蕴含着某些规律。如八方风是考虑了节气和方位;金蛇这类词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黄梅雨、桃花雪这类词则利用物候来对天气加以分类。
精炼的词语背后,反映的是古人炼字的功夫与对天气细致入微的观察。
随着时代变迁,文学体裁的变化,古人常用的一些词语正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字词甚至被归入生僻字词的类目,不过,偶尔在书本中与之相遇,还会有种难得的惊喜。你还遇到过哪些优美的古代词语?欢迎留言分享。
(转自:国家人文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