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勒城市建设发展(库尔勒的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来自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近年来库尔勒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对口援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5%,城镇化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均处于全州前列。取得成绩的同时,老城区开发容量过大造成交通拥堵、停车难、就医难、入学难等“城市病”也愈发突显。本文旨在通过对库尔勒市城市发展问题的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今后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城市概况
库尔勒市地处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缘,北倚天山支脉,南距“死亡之海”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仅70公里。库尔勒是古丝绸之路中道的咽喉之地和西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南北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因盛产驰名中外的“库尔勒香梨”,又称“梨城”。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5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201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位列第44位;荣膺“201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双创)百强县市”,位列第65位;荣膺“2016年度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位列第18位;继续荣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位列第9位。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后劲连续11年排名上升并稳居中国西部前列,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富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
2、城市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1992-2015年期间,库尔勒的发展速度在全新疆同等城市中是最快的。规划在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起到了“龙头”作用。同时,城市发展速度过快,也导致一些“城市病”的出现。
2.1 老城区开发强度过大,“城市病”凸显
近年来,老城区拆低建高,房产开发高楼林立,6.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居住了19.3万人,是全巴州人口总数的七分之一。老城区平均容积率达到1.78,已经远远超出了疆内同等城市老城区开发强度(石河子0.9,克拉玛依市1.1)。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是导致交通拥堵,就学、就医、入托、停车困难,给水、排水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城市景观效果差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主要原因。
2.2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市承载力较低
前期以市场行为为主导的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城市给排水、环卫、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公共体育活动场所、养老、人防、消防等方面。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增长需求。
2.3 城乡发展建设不均衡,乡镇城建边缘化显现
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缓慢,重城市、轻农村的建设行为依然明显。“城中村”与周边城市建设差距较大,村里的供排水、供热、燃气、广电、环卫等基础设施均未按城市标准接入,居民住宅环境差,房屋消防、抗震等都难以保证,存在安全隐患。
2.4 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人居环境质量有所下降
库尔勒属于沙漠绿洲城市,生态环境脆弱。库尔勒处于开孔河流域下游,农业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工业污水污染突出。
2.5 城市特色不明显,历史人文建筑保护不够
库尔勒市在城市改造建设中,对体现地方特色、延续人文历史等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有人文特色的老建筑被拆除,如八角楼、塔里木饭店、梨乡饭店、水磨房等,一批特有的人文建筑换成了常见的高层玻璃幕墙。
3、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把库尔勒市建设成为新疆重要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3.1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
依托库尔勒良好的区位、交通和资源条件,抓住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和优惠政策,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需要重新审视库尔勒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节点城市所承担的职能。
3.2 推进“多规合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
推进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探索市域空间体系规划“一张图”。在总体规划阶段,编制完成库尔勒市总体城市设计,对城市整体形态进行控制。
3.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建设组团型城市
坚持“一城、三区、三中心”的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老城区重点建设州政府所在区域,南市区重点建设库尔勒市政府周边区域,开发区重点建设开发区管委会所在区域。
3.4 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合理控制用地开发强度,根据周边环境和功能布局划分高强度、中等强度和低强度开发地区。合理确定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等指标,老城区避免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确保城市风貌特色和宜人尺度。天际线的控制应与自然山体轮廓相协调,做到一般建筑和建筑景观两个层次的高度控制,构建层次分明、人工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城市轮廓线。
3.5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群众水平
把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基本生活功能单元,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社区级服务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
3.6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承载力
优化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加强城镇道路延伸对接、升级改造,优化道路断面,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实施道路渠化,打通各类“断头路”,加大路网密度,提高道路通达性。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时启动快速路建设,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3.7 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以绿廊绿道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创建森林城市活动,形成以绿色生态廊道为主线,串联城镇聚集区、景点、水系、公园绿地及农业休闲等生态景观节点的绿廊绿道体系,逐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化目标。
3.8 强化城市安全保障,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健全抗震、消防、防洪排涝和应对地质、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增强城市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能力。完善生命通道系统,加强阵地建设和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