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

1、张仪与苏秦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1)

根据史记的记载,苏秦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徒弟,苏秦是张仪的师兄。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张仪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苏秦与张仪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嘴炮的最强王者了。然而就像司马迁自己说的那样,“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关于他们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事迹都是时人或后人附会的。

苏秦与张仪是不是鬼谷子的徒弟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多半不可信),他们两个是师兄弟这个事却是不可能,他们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前后差了几十年。而且首倡“合纵”的也不是苏秦,而是另有其人。

2、合纵与连横的产生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2)

在各大战国纷纷拉拢与国、开展激烈的斗争中,外交和军事上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的活动。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所谓“连横”,即“事一强而攻众弱”,就是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

3、张仪与公孙衍的连横与合纵

与张仪并列战国绝代双骄的并不是苏秦,而是魏国人公孙衍,时人称其为“首犀”。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3)

公孙衍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其后,张仪来到了秦国,推销其“连横”策略: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不久,秦惠文王任命张仪成为新一任相邦。公孙衍大失所望,加之张仪在朝堂上对他的排挤,他不得已离开秦国,投奔魏国。此时,魏国国力已经大为衰退,无法独力搞秦。于是,公孙衍就想拉拢别的国家,靠联合出击取胜,提出了“合纵”的策略。

连横与合纵的斗争也开始了。

3.1 张仪拉拢魏韩

前329年 张仪入秦,推销其“连横”策略: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连横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正当楚威王攻魏,张仪便游说秦惠文王出兵助魏,败楚。秦得以顺利接收河西地区。

前328年 张仪攻魏的蒲阳,攻下后又还给魏,并请秦王送公子繇入魏为质。然后张仪入魏劝说魏王不能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这是张仪进一步推进他对魏的连横策略。 秦王因此以张仪为相邦。

前327年 秦归还焦、曲沃给魏,张仪进一步推进连横策略,并为秦惠文君称王做准备。

前325年 四月,秦惠文君举行称王仪式,并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更加巩固了秦与韩、魏的连横

3.2 张仪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合纵

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后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秦入魏为将。

前325年,公孙衍联合齐国伐赵,胜。

前323年,张仪和齐、楚大臣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因为当时魏相惠施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多次引导魏君朝见齐君,并尊齐君为王。

3.3 公孙衍“五国相王”

前323年,公孙衍发起了“五国相王”,其主要目的是合纵抗秦,对抗张仪的连横策略。五国分别为:魏、赵、韩、燕、中山。由于各国因中山国小,不具备称王资格,而发生了矛盾,此次合纵并没有成功。但“五国相王”确是开启了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的斗争局势。

3.4 张仪兼任秦、魏相

前322年。这时魏惠王由于惠施“以魏合齐楚以按兵”的策略失败,不得不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起用张仪为魏相,后张仪把惠施逐走。任魏相后,张仪进一步推进他的连横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肯听从,秦王怒,攻取魏的曲沃、平周,以胁迫魏国,迫使魏王听从。

同时开始了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行动。

前320年,秦假道韩、魏向齐国进攻,齐威王任用匡章为将迎战,大败秦军。张仪的“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的行动受挫。

前319年,齐、楚要求魏国驱逐张仪,加上魏国派出使者到楚、赵、燕等国,要争取合纵,魏惠王顺势免除了张仪的相位,张仪回到秦国。在齐、楚、赵、燕、韩五国的要求下,魏惠王升公孙衍为魏相。

3.5 公孙衍组织五国伐秦

自从公孙衍得到东方列国的支持而升任魏相后,合纵的形式便形成了。

前318年,公孙衍组织了“五国伐秦”。这一次合纵攻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当时曾推楚怀王为合纵长。但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有魏、赵、韩三国。三晋军队攻到函谷关后,秦军反击,三晋遂退兵。

前317年,秦庶长樗里疾统帅大军追击三晋之退兵,直至韩的修鱼。修鱼已是三晋之腹地,逼得三晋在此与秦决战,结果秦取得斩首八万的战果。于是声势浩大的五国合纵伐秦以惨败告终。

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其声势可谓煊赫一时。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所以当时楚国的纵横家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6 合纵的继任者-孟尝君田文

当时各大国出于合纵连横形式的变化,常常更换国相。前317年,秦反击五国联军取得大胜,再度重用张仪为相。前316年,魏襄王与公孙衍发生矛盾,公孙衍向襄王推荐齐国的孟尝君出任魏相,公孙衍自己到韩国为相,再加上时任齐相的田婴(孟尝君田文的父亲),合纵的形式又有好转。

公孙衍可以说是合纵的首创者,田文是公孙衍的合作者和继任者,就是从这次参与合纵开始的。

3.7 秦和韩、魏连横之势再成

之前张仪相魏时促成了秦、魏、韩连横之形势。五国伐秦时连横局破。前315年,秦向韩的中原地区进攻。楚怀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恐慌,陈轸认为要避免秦韩联合伐楚,所以可以假装出兵救韩,使韩绝和于秦。秦惠文王大怒,派樗里疾率大军进攻,战到了第二年,秦大败韩军于岸门。此次战役公孙衍为韩主将,大败后公孙衍逃走。这是公孙衍合纵的又一次大败。

同时,樗里疾还再度攻取了魏的焦和曲沃,迫使韩不得不向秦屈服,这是前314年的事。次年魏襄王就入秦和秦惠文王相会,于是张仪所主持的秦和韩、魏连横的局势再度出现,“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策略就再度推行。

3.8 张仪欺楚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4)

前313年,形成了秦、魏、韩和楚、齐对峙的局面。彼时,秦在中原地区已经占有两个重要的进攻基地,一个是函谷关东北的曲沃,另一个是武关以东的“商於之地”。张仪要推行“以秦、魏、韩之势伐齐、楚”的策略,首当其冲的是楚。楚因此派三大夫统率九军包围曲沃和於中两地。就在这一年,楚在齐的帮助下攻取了曲沃,接着就要进攻商於之地。形势对秦颇为不利,秦惠文王因此派张仪南下见楚怀王,进献楚正在围攻中的商於之地,说商於之地六百里,**但须以齐、楚绝交为交换条件**。其实所谓商於之地不过两县,本无六百里之广纵,是张仪的欺人之谈。

楚王不听陈轸的劝告,很高兴地接受了张仪的条件,坚决与齐绝交。当楚怀王派人去接收六百里的商於之地时,形势已经对秦有利。张仪随即反悔,不承认六百里的承诺。

在当时秦、魏、韩和楚齐对峙而一触即发的形势下,齐国并没有退出,而是联合宋国围攻魏的煮枣。

秦国形势缓和之后,即分兵三路进行反击,大败齐、楚联军,攻下了楚国大片土地。

至此,张仪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重大成功,秦从此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进可攻,退可守。

公元前310年,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后,驱逐了张仪,不久张仪死于魏。

4、合纵的继承者-孟尝君田文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5)

孟尝君在继立为薛公之前,就曾与公孙衍合作,出任魏相而参与合纵抗秦,虽然最终失败,却也积累了抗秦的经验。当他成为专权的齐相后,就有以齐为主,联合他国共同攻秦的计划。其后,在他的主持下,齐国多次合纵韩、魏攻楚并取得胜利。

其后,孟尝君曾短暂相秦,在“鸡鸣狗盗”门客的协助下,逃出秦国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后,就发动齐、韩、魏合纵攻秦。公元前298年,三国联军大规模进攻秦国,一直攻到函谷关。而当时秦的盟友赵、宋忙着兼并其他小国,并没有对秦国进行实际的援助。齐、韩、魏进攻秦国达三年之久,最终攻进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最终归还了所攻取的韩、魏的大片土地,三国才退兵。

这是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第一次攻入函谷关的胜利。虽然合纵取得胜利,但实际得利的是韩、魏,齐国并没有取得实际的利益,反倒是空耗了国力,孟尝君纯属赔钱赚吆喝。

5、间谍苏秦

5.1 大势

公元前315年燕王哙传位给国相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宣王趁机攻破燕国,大肆掠夺,燕国几乎亡国。燕人从此仇恨齐国。燕昭王即位后,二十年来发愤图强,国力有所增加,力图报齐之仇

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跻身一流强国,形成了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局面

前307年秦昭王即位,宣太后和其弟魏冉专权。

前295年赵武灵王在赵国的内乱中活活饿死在沙丘。

前294年,战神白起横空出世,大败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前294年左右,在当时齐、赵、秦三国鼎立,竭力争夺宋国土地的形势下,苏秦向燕昭王献策,企图借助秦、赵两国之力攻克齐国,由他作为燕昭王的特使出使齐国,以助齐攻宋为名,做间谍工作从而达到破齐的目的。

苏秦为燕间谍而实施的破齐计谋,主要是因顺齐湣王要灭亡宋国使齐进一步扩张的欲望,由燕助齐攻宋,使得齐的国力疲弱,同时离间齐赵关系,加深齐赵之间的矛盾,以便借助秦、赵之力合纵攻破齐国。

前288年,秦昭王自立为“西帝”,同时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图谋采取与齐连横的策略,并约同五国伐赵,瓜分赵国土地

5.2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各国约定联合伐赵之后,苏秦从燕到齐,面见齐湣王,劝说他“两帝立,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齐取消帝号可以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因而主张取消帝号。这一建议得到了齐湣王的赞许,然后齐王和赵王会见,约定“攻秦去帝”。在赵国存亡的紧急时刻,苏秦联合齐、赵二强发动五国合纵攻秦。

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苏秦列传》中称苏秦佩六国相印是出于后世策士的扩张了。实际上苏秦兼任燕、赵、齐三国之相,并同时被封武安君。

公元前288年齐宣布去帝号,第二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进攻秦国了。当时齐的主要目的是趁五国攻秦的时机攻灭宋国。齐国进攻宋国引起了同样对宋有野心的赵、魏的不满。就在苏秦合纵攻秦的同时,魏相孟尝君(因与齐王矛盾而去齐相魏)和赵将韩徐为主谋合纵攻齐,消息传到齐国,齐湣王便开始退兵了。秦在五国合纵进攻的形势下,宣布废除帝号,与五国讲和。

五国合纵刚结束,赵国便开始进攻齐国,成为五国合纵攻齐的先声。

5.3 齐灭宋和五国攻齐

公元前287年,齐秦又开始联合。两国达成交换条件,齐允许秦进攻魏的安邑,秦允许齐伐宋。秦兵分两路攻下了安邑,齐也开始向宋国进攻,并最终灭亡了宋国。

齐国自从灭了宋国,兼有了宋以前所得到的楚淮北之地,直接威胁到了三晋,特别是齐、赵之间矛盾十分尖锐,秦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在公元前286年秦国取得安邑后,便以惩罚齐“破宋”为由发起合纵攻齐。并推定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

5.4 车裂苏秦与乐毅破齐

当乐毅统率联军开始破齐的时候,苏秦就被齐王判以反间之罪而车裂于市

苏秦张仪到现在口才是什么水平(带你真正了解战国嘴强王者张仪与苏秦)(6)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五国联军与齐激战于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都城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6、张仪与苏秦,谁更胜一筹?

张仪相秦推行连横乃是顺应了时势,对秦的一统华夏有重大的贡献。苏秦虽然起初也游说秦王,但他在没有被采纳的情况下选择了弱燕,逆势而为。齐国虽然最终败在了苏秦与燕昭王的谋划之下,燕国却并没有变得有多强大。

张仪与苏秦,论嘴炮能力,二人或许不相伯仲,但是成就眼界,还是张仪更胜一筹。同时张仪还有比较出色的军事水平,进攻韩、魏,平定巴、蜀,都有他的身影,虽然比不上同时期秦国大将司马错、樗里疾,却也不是苏秦能比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