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首古代状元所写之诗(唐代考官在告示上写首诗)
千年文坛中,有不少落榜诗词。或许很多朋友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这类诗词一定是很伤感的。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小瞧咱们的大诗人们了。他们落榜后,写的作品往往不卑不亢,甚至自带几分狂傲。
比如考了10多次还没有考上的唐代诗人罗隐,一生写下了不少愤懑之作。比如北宋词坛奇才柳永,落榜后写了首《鹤冲天》,词中写道:“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而黄巢落榜后,更是夸张,直接写了首《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何等霸气。
本期笔者要和大家说的,也是一个落榜考生的趣事。唐代一次科考,主考官自恃才高,一来就贴了张告示,要给考生来个下马威。不仅如此,在后来的判卷过程中,这位考官肆意矮化考生的试卷,居然只录用了极少的考生。这让一位落榜的考生极为不服,针对考官在考场的那首下马威诗,回敬了一首。这首诗写完,时人都感慨:“如此高才,居然落第!考官难辞其咎。”
事实上,考官那首诗,本来已经水平极高,堪称诗中之妙品。我们来看看他写了什么:
梧桐落叶满庭阴,锁闭朱门试院深。
曾是昔年辛苦的,不将今日负前心。
这首诗,首先是一首应景之作,用在考场,十分妥帖。毕竟,对于一位主考官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有以下几项。第一,杜绝考场舞弊,因此要申明纪律;第二,要表明爱护学生的态度,因为自古以来,教育的第一要义便是爱。可以说,这位考官的这首诗妙就妙在将上面两项任务完成地天衣无缝。全诗并没有提到考场纪律,也没有提到对学生地关爱,但每一个考生见到这首诗,都会体会到考官的良苦用心。
诗的第一句,写景,点明是秋闱之期,所以才有“梧桐落叶。”而“满庭阴”一下子让奠定了诗作肃穆的气氛,与考试的氛围高度统一。第二句,“锁闭朱门试院深”,说的是要彻底杜绝舞弊。一二句是铁面无私,三四句则是略带温情。
“曾是昔年辛苦地,不将今日负前心,”此乃将心比心,告诉考生:“我也曾和你们一样,都是通过科考过来的。因此,我一定会善待大家。毕竟求学之苦,寒窗之苦,我也曾有深切体会。”
这样的诗悬挂在考场,既是一种威严,也是一种榜样。考生读到这首诗,在惊叹主考官才华的同时,一定会暗暗告诉自己,要全力以赴,万不能铤而走险,舞弊作假。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位考官并未兑现后两句诗的承诺。他并没有善对这些考生,而且简直算是言行不一。他在判卷过程中,极为苛刻,导致考上的学生极少。不少才华横溢的考生,都名落孙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位落榜考生,针对考场高悬之诗,作了一首更妙之诗,以示不满。其诗曰:
落叶满庭阴,朱门试院深。
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
这首诗妙就妙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了一个简单的减法,却一针见血指出了考官言行不一,苛责考生的症结所在。这种作诗法,也称增减诗,减字叫剥皮诗,增字叫加冠诗。一般而言,增减字数,意境约略相当。而这一首落地考生之作,却让意境全然不同,很是奇妙有趣。
首句,落叶满庭阴,说的是落第的考生,一个个都愤懑不已,阴气沉沉。第二句,则一针见血指出,“朱门试院深”,由“朱门”权贵把持的试院,水还真是很深啊。这不由让人想到“朱门酒肉臭”。朱门往往就是代指权贵,而且是不仁义之达官贵人。在这里,诗人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表达对这位考官的不满。他口口声声说和天下读书人是同类人,都是经历过寒窗之苦的。但是,现在他早已身入朱门,岂能还与读书人为同类人。
正是在这一层意思之下,诗的三四两句接踵而至。“昔年辛苦地,今日负前心”,你说这是你当年辛苦之地,可是恰恰在这里,你辜负了天下读书人的一片拳拳报国之心。当然,你也辜负了你作为读书人的初心。
这两首作品,被记载在《全唐诗》中,虽然没写作者的名讳,但两首都挺有水平。考官的诗,一语双关,写得很老道。而落榜生的回诗,在原诗上做减法,不但立意巧妙,而且讽刺意味十足,令人赞叹,只能说高手在民间。这两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