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建筑故事(大沈阳您身边的老建筑)

汤玉麟在沈阳共有两处公馆旧址:(1)处位于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原辽宁省博物馆旧址;(2)处位于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的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旧址。别看是两个区,其实就隔着一条马路。2004年,汤公馆被沈阳市政府认定为首批70个地上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沈阳老建筑故事(大沈阳您身边的老建筑)(1)

和平区十纬路26号的“汤公馆”于1930​年4月20日开始兴建,原计划1932年4月竣工。但由于“九·一八事变”爆发,致使工程中断,一直拖到1934年才建成。汤玉麟公馆占地面积1.9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原建69间房间,主楼平面呈凸字形,门前抱厦,钢混结构。但汤玉麟本人没能在这座公馆里居住过。日军占领沈阳后,伪满洲国辟它为国立博物馆。1939年改为伪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至11月25日,中共沈阳市委机关设在此处。1946年国民党进驻沈阳,这里改称为“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1948年沈阳解放后,对该馆进行整修,于1949年7月7日正式开馆,称东北博物馆,至1959年开始改称为“辽宁省博物馆”,现为沈阳政协办公场所。

与老省博的“汤公馆”仅一街之隔,是汤玉麟的另一处公馆旧址(沈河区北三经街71号),约建于1930年,公馆占地1400平方米,为3层别墅楼。与那个从未等到主人居住的“汤公馆”相比,这栋汤玉麟别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汤公馆”,尽管汤玉麟和他的姨太太在这里居住时间并不长,只有一、二年的光景。汤玉麟修建这座建筑投入了四五万大洋,相当于当时东北大学半年的开销,在当时是相当豪华奢侈。

这所住宅无论在建筑形式、建筑艺术与装饰都很有特点。它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混合结构,毛石勒脚,机砖用花岗石砂浆罩面,局部对称,屋顶平衡,罗马柱式,覆碗穹顶拱券。整座楼房分为两部分:左为二层宾客楼,右为三层居住楼,楼前大台阶设有汽车道。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沈阳的东北军将领纷纷修建自己的公馆。受当时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即便是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建筑,也都是仿欧式的。各个公馆都是根据主人的喜好进行设计的,汤公馆由于建筑年代相对较晚,规模上不是最气派的,但也因此博采众长,比如各楼层功能设计、分大小走廊等,在当时可以说都是非常讲究的。这座公馆虽没有张氏帅府规模大,但从内部结构、豪华程度和宏大气势讲,仅次于“帅府”,它里面的40间屋子彼此都是相通的,如此精湛考究的建筑在当年的沈阳城十分罕见。“九·一八”事变后这里一度成为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司令部驻扎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东北局先在张氏帅府办公了28天,后来彭真指示把办公地点搬到汤玉麟别墅。从当年的10月16日一直到1946年的2月16日,东北局在此工作了4个月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曾在这里生活和工作,后来改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2000年市中级法院迁走后,汤公馆便被废弃。如今这幢老楼的整个前门庭被装上了玻璃罩,已被改造成一个高档消费场所“汤公馆食府”,是沈阳最贵的餐厅之一。

汤玉麟(1871--1937),字阁臣,绰号汤大虎。他原籍山东掖县,生于辽宁阜新,出身绿林。汤玉麟称霸辽西时,曾救张作霖一命,张、汤由此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张邀汤入伙合办保险队。1902年9月,张作霖率部受抚,汤玉麟当上了游击马队左哨哨官,因捕杀辽西巨匪杜立三有功,官至二营帮带。1908年,张作霖奉命剿蒙叛匪陶克、陶胡,汤玉麟两次冒死救回张作霖。辛亥革命后,张作霖官至27师师长,汤玉麟任骑兵27团团长。1913年任第27师53旅旅长。1917年赴京参与张勋复辟活动,失败后逃回阜新隐居。1919年又回奉天任东三省巡阅使署中将顾问。1921年5月任奉天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兼东边镇守使和剿匪司令。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任第十一师师长。1926年任安国军第五方面军第十二军军长。同年4月任热河都统。1928年东北“易帜”后,由国民政府任命为热河省政府主席兼第三十六师师长。1933年2月下旬日军进攻热河。3月4日汤玉麟率部逃到滦平,后被宋哲元收编,委任为第二十九军总参议。1934年5月任北平军分会高级顾问,半年后辞职来天津意租界寓居。1937年5月病死于天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