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香菱的来历(香菱的谶语诗和眉心的胭脂痣之谜)
那僧指着他(她)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今天的定场诗,出自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一天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在外面玩耍,遇到了一僧一道。那一僧也就是癞头和尚,竟然让甄士隐把女儿施舍给他。甄士隐年过半百,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怎么可能无缘无故送给一个疯和尚?癞头和尚大笑着念出了上面四句诗。
这四句诗,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真要细品,又有几分迷惑。
-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
这好理解,甲戌本对这一句有条批语,说是“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的确,天下父母都把孩子当心肝宝贝似的。《好了歌》最后两句也是“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 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
我们都知道,这是暗示英莲,也就是香菱最后的命运的。菱花,就是指香菱。她小时候本来叫英莲。后来被薛蟠抢到手之后,薛宝钗给她取了个名字,叫香菱。这个雪,当然是指薛蟠。薛家,是丰年好大雪嘛。你想啊,香菱这么个呆萌可爱的姑娘,却落入了呆霸王薛蟠的手里,这能有好日子过吗?菱花都是夏末秋初的时候开的,结果每天对着“雪澌澌”。澌澌就是下雪的声音。下雪也是有声音的,就是这种很轻微的澌澌声。娇小柔弱的菱花,每天面对的是源源不断落下来的雪花,那是一幅怎样凄凉悲伤的画面啊!
这两句连起来就是,痴心的父母,对宝贝儿女是娇生惯养,生怕她受到一点点伤害,哪知道她以后的命运是何等的悲惨凄凉呢?
读红楼梦,最让人同情的,莫过于是香菱了。她的身世命运,让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都深有感触。她从小娇生惯养,有那么一个疼爱她的父亲,偏偏五岁时就被拐子拐走了。长大后连自己父母家乡和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可恨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依然还有拐子拐卖儿童,这些可怜的孩子,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祖国娇艳的花朵,却被人贩子拐走,从此不知道流落何方,每天经历多少风吹雨打。就如“菱花空对雪澌澌”。现代文明社会,绝不应该让“香菱的悲剧”继续发生了。
前两句是说香菱的身世命运的,但接下来的两句,就让人费解了。“好防佳节后元宵,便是烟消火灭时”,这最后两句,好像跟香菱没有什么关系啊?因为香菱,那时候得叫英莲,是元宵节晚上,家人霍启带她到街上看花灯,霍启去小解的时候,小英莲被拐子拐走了。英莲被拐走之后,家乡如何被一把大火烧了精光,跟她没有什么关系了啊,那为什么偏偏写进她这首命运谶语的诗里面呢?
这当然关系到她的影射隐喻了。
带她去玩耍的家人,叫霍启,谐音祸起,意思是祸乱起来了。什么祸乱?就是元宵节之后,三月十五日,葫芦庙中炸zhá供,结果这帮和尚不小心,油锅起火,烧着了窗纸,结果整条街都烧得跟火焰山一样。
炸供,就是用油炸供品,也不知道三月十五是什么日子,葫芦庙的和尚为什么要炸这么多供品呢?不过炸供品,也未必是当天用的,往往是为接下来重要的日子准备的。所以也不用琢磨三月十五是个什么日子了。反正这把火是葫芦庙的和尚引起的。
葫芦庙里的和尚,当然是葫芦僧,葫芦谐音“糊涂”,后来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明明是香菱的案子,怎么叫葫芦案呢?
因为香菱原本的家乡就是在葫芦庙的这条街,判案的便是寄住在葫芦庙里的贾雨村,以及当年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也就是这个案子里给贾雨村出主意的门子。所以葫芦僧,应该指门子。可这个葫芦僧一点也不糊涂。他非常聪明,他给贾雨村出的主意也非常好,那为什么还说他糊涂呢?
其实这只是表面意思,葫芦,真正谐音的是“胡虏”。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都知道书中隐喻的“胡虏”,当然是北方的后金满清。但在清朝,是万万不能说这两个字的,就连古人说的,也得改掉,比如岳飞那首《满江红》,里面那句“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清朝《四库全书》里就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红楼梦》里借贾宝玉之口,提到了“匈奴”“犬戎”,说他们自古就是中华之患。而匈奴、犬戎,是历史上的“胡虏”。而书中的“胡虏”,就是吴本后二十八回里的“戎羌”,也就是后金满清。
葫芦庙,当然是胡虏的庙堂。那葫芦庙里的和尚,你觉得像谁?当然是满清的八旗军,因为满人头发都剃光了,只留头顶一戳毛,跟光头和尚差不了多少。而且最早的和尚,不就是胡人嘛,所以叫胡僧、番僧。正是这帮和尚炸供品,引发了大火,让甄家彻底烟消火灭。
批语说这事写的是“南直召祸”。南直,就是南直隶,明朝是两京制度嘛,以南京为中心的地区是南直隶,以北京为中心的是北直隶。北京的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之后,在南京的弘光政权,也粉墨登场了,就是历史上的南明。这个南直召祸,当然是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政权的事。
节目的第二回,我们就说了,女娲为什么补天?就是因为水火大战,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李自成攻占北京,大明灭亡,这就是“天倾西北”。清军南下,攻占南京,南明灭亡,这就是“地陷东南”。
而书中第一回头一句就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
这姑苏有座城叫阊门,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葫芦庙,庙里有一群和尚,三月十五,煎炸供品,引发大火,把这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烧了个精光。
如此看来,甄士隐甄英莲父女,是隐喻南明政权,就很明显了。那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前两句是写香菱本人的命运结局;后两句,“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是写她影射对象的最后结局。
我们说过,明朝是属火德,清朝属水。烟消火灭,就是指明朝、南明,都彻底灭亡了。
就像贾宝玉跟紫鹃说的——“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贾宝玉的小厮叫茗烟,就是喻指“大明之化烟”。而元宵佳节,元宵,就是指明朝纪元的消亡。
说完了这首诗,我们再来讨论香菱的第二个谜团:
香菱眉心有一颗胭脂痣。
在“葫芦僧判葫芦案”那回,门子对贾雨村说:“这被拐卖的丫头,还是老爷的大恩人,葫芦庙旁边甄老爷的小姐,名叫英莲。”
贾政就问门子,“听说英莲五岁被人拐走,你怎么认得是她?”
门子就解释说:“一是打小就哄她玩耍,隔了七八年,大概样貌,还是认得出来,……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认得……”
香菱的胭脂痣,正在眉心,是标准的美人痣。可惜红颜薄命。痣,是多余的,是身体病症在皮肤上的反应。痣,谐音志也,是一种标志。胭脂痣,是什么的标志?胭脂痣,红色的,和朱砂痣差不多,为啥不叫朱砂痣?因为“朱”字眼在当时太刺眼。
说到胭脂,我们不能不想到宝玉喜欢吃胭脂。
还有乌进孝上供的“御田胭脂米”;
当然还有林黛玉写的胭脂泪。
林黛玉在《桃花行》里说“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人的眼泪像胭脂一样鲜艳,说明这是血泪啊。林黛玉有滴不完的相思血泪,香菱眉心之中,也凝结一颗胭脂泪。
她们隐喻的都是明朝、南明的亡国之君;她们流的,都是亡国血泪。
这胭脂,应该还会让我们想到批书人脂砚斋。
周汝昌老先生,看到胭脂,就想到是红粉佳人的化妆用品,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脂砚斋一定是个女人,因为男人不会用这么脂粉气的名字。
其实是望文生义,没有体会到作者多次写到胭脂的用意。前面我们在解读脂砚斋时,用的是《红楼梦》里常用的拆字法,将“脂砚”二字拆分为“月旨石见”四个字。
月旨,是月之旨意。
石见,就是石头上见。
那脂砚斋的脂砚两个字,意思就是“月的旨意,在石头上见”。哪块石头上见?当然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块大石头。所以叫《石头记》嘛。《红楼梦》大旨谈情,开辟鸿蒙,谁为情种,108人上情榜,每个人都有一个带“情”字的封号。所以红楼梦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一个“情”字。这个“情”,是木石之情,是明月之情。情,用拆字法,是一个竖心旁,加一个主和月,意思是“我心主月”。表明了作者“心怀大明”。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用拆字法来解读“胭脂”。
胭,月之因由;
脂,月之旨意,最终的旨意、结果。
胭脂,是红色的,又有“月”字,我们知道:红也好,月也好,在书中都是明朝的象征。那胭脂痣,就是明朝的标志。
香菱眉心有颗胭脂痣,就是说“月之因由、月之旨意(结果)”都在她身上表现出来。也就是大明朝最终的因果,都集中表现在香菱一个人身上!那香菱的影射对象,就不言而喻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