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五日节习俗(莆仙冬至习俗有哪些)

  冬至是廿四节气之一,对于莆仙儿女来说,它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在莆仙地区有着独特的民间习俗。有“冬至大如年”、“冬至顾祖,三十夜顾某(‘某’为‘妻’意)”的说法,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间习俗和地方文化。

人们将冬至视为“团圆日”,取“汤圆”寓意为“团圆”,从冬至前一夜(即“冬至瞑”)就开始准备过节。出门在外的人都尽可能赶回家中,同亲人团聚。搓汤圆、吃汤圆、贴汤圆,祭祖扫墓以及贴“消寒联”等,都是极具莆田特色的民俗文化。

  “冬至瞑”,一家人围在一起搓汤圆,是过节时不可缺少的环节。“冬至暝”是全年之中黑夜最长的一天,于是莆仙方言中就有了“爱吃汤圆天不亮”的说法。这晚,人们要在家中先准备一个圆竹匾,再摆上生姜、红糖、柑橘、10双新筷子、一枝“三春”等。其中,生姜取义“旺盛”,红糖寓意“甜蜜”,10双筷子象征“十全十美”。“三春”由贴着2个胖娃娃的彩纸制成,代表财丁贵俱全,一般插在柑橘上。之后,便开始和面搓汤圆。除普通汤圆外,还要捏出金元宝、小狗等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莆仙五日节习俗(莆仙冬至习俗有哪些)(1)

  贴“消寒联”又称“红联”。冬至到来,天气寒冷,“红联”寓意“暖”;临近春节,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不贴春联,以示守孝,次年冬至再贴“红联”,消除心中寒冷,因此称为“消寒联”。

  冬至一早,人们将煮好的汤圆先捞出数碗用于祭祖,而第一碗捞出放凉后贴于自家门上或是窗旁,以祈求家族团圆、美满、兴旺。煮汤圆也有讲究,人们常用红糖和生姜熬制汤水,一碗汤圆下肚,暖胃暖身。吃过汤圆,一家人就带上祭品,出门扫墓去了。

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扫墓,北洋则是冬至扫墓居多,清明扫墓的少。

  冬至祭祀扫墓的习俗原因是:一是冬至扫墓,可避开春耕农忙,不会耽误农活,且古代农民粮食少,清明前后无法办理“三牲”祭品,而冬至前后秋收粮食充足;一是莆田人“思亲情感”厚重,团圆意愿强烈,心理上迫切渴求与祖先团圆。冬至在我市民间有“团圆日”之称,人们不单希望在世的家人能够相聚,还希望能和故去的祖先达成心灵上的“团圆”。清明节以后逝去的亲人,因为思念时间太长了,没办法等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才去拜祭,所以到冬至这天就去拜祭祖先,慢慢就有了冬至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有这样一说:便是清明节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冬至扫墓;冬至后过世的人,其家人一般在清明节扫墓。除此之外,在农耕时代,季节性劳动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清明前后恰是农忙时节,而到了冬至,农民们则进入农闲季,从农耕劳作的角度上讲,冬至扫墓也有其合理性。

  同样在莆田,山区人家则多为清明扫墓,这和大自然的生长规律有一定关系。山区人家多将坟墓安置于山上,清明时节,草木始发,此时扫墓清除草木的工作量小,且能防止墓地被之后生长起来的草木覆盖。

读到这里,大家家里都做到了几点呢?欢迎一起讨论评论哦,喜欢了解莆仙文化关注我:@豆子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