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

伤痛的楚汉(28)主笔:闲乐生朱晖

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大汉开国元勋淮阴侯韩信死于长乐钟室,年仅三十三岁。随后,韩信三族被诛,数千无辜,血染长安,哭号之声,传荡千古。当是时,寒风凛冽,长空飘雪,长安满城人尽嗟叹,无不悲怆,皆言淮阴侯一饭千金,不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汉皇?萧何一言便强入贺,欲谋逆者怎会坦率如斯?是侯不负汉,而汉忍于负侯,侯之死,冤乎哉!

对于这个说法,吕后不嗤一顾,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已属千古疑案,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但他死的却一点儿也不冤,他早该死了,他死了,对天下谁都有好处,若说要负,也是整个天下、整个时代负了韩信,与哀家无尤。

不久,汉高祖刘邦从北方战场上回来了,这一仗打的很辛苦,陈豨果然厉害,汉军倾尽全力,也只将他逼回了代地而已。看来这恐怕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了,高祖决定先回长安再说。

然而,高祖方至洛阳,吕后就来了,吕后告诉高祖:她把韩信全家都给杀了,杀的干干净净不留后患。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1)

高祖听这个消息后,其反应史书记载是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喜的是,吕后终于帮他除一隐忧;怜的是,韩信毕竟是大汉的开国元勋,想起他们从前共同战斗的光辉岁月,想起韩信往昔立下的盖世功勋,高祖不由甚为惋惜。毕竟,高祖自己清楚,没有韩信,他是得不到天下的;他在政治上虽然无比心狠,但他也是个人,也有常人的感情,韩信是他的恩人,却被他老婆吕后害死了。害死自己的恩人,谁都会感到不忍、感到痛心;况且,韩信再该死,也罪不及子孙,吕后竟诛其全族,未免太毒了(注1)。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2)

其实吕后这点毒算什么,她厉害的还在后面呢,后来刘邦驾崩,吕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临朝称制十几年,差一点把刘氏江山变成吕氏天下。这就不是本章要讲的内容了,不提。

至于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其实高祖心里很明白:韩信此人虽然目空一切,但性情率直且颇能审时度势,说他谋反,可信度不高。不过韩信这把利剑毕竟太过锋利,怕只怕万一被有心人利用,所以提前给毁了,也是一件好事儿吧!

吕后又道:此次妾得以从容平定祸乱,萧何栾说居功至伟,当重赏之。

高祖深以为然。于是将萧何的丞相之位再提一级为相国,并加封萧何五千户食邑,使萧何封邑终于超过了曹参的10600户,达到功臣中最多的一万五千户,并遣一都尉率五百卒,以为相国卫队(名为恩宠,其实也是监视);并封栾说为慎阳侯,食邑两千户。

项王的人头值千金加万户,韩信的人头值七千户加五百兵,差不多,差不多!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3)

封赏完毕,高祖又想到了什么,便再问吕后:“韩信临死,可有何遗言?”

吕后道:“信言恨当初不用蒯通计。”

“这蒯通是何人?”

吕后道:“吾知此人,是齐辩士也。当初韩信平定齐地时,蒯通就是他谋士,后来韩信领齐军南下后,他便告病跑去隐居了。”

高祖一愣,韩信为何只感叹不听蒯通之言,而没有悔恨自己谋划不周?莫非蒯通与此事也有关联?算了不想了,下诏齐国,捕拿蒯通,我要问个清楚。

齐相曹参多年为韩信副手,与蒯通也是熟知,稍一查访,便找到了他的下落,得知他每日在临淄街头卖疯,常以卜卦巫祝谋生。

果然,在临淄的闹市上,曹参重遇蒯通,却见故人披发赤足、疯头癫脑,嘴里哼哼唧唧的也不知念着啥东西,一群小儿在他身后起哄。

曹参下得车来,亲至蒯通面前,拱手下拜道:“先生别来无恙。”

蒯通并不搭理他,却自顾自的嘀咕道:“这几日将星落在长安,也不知是哪员战将死了,我识也不识?”言毕,便拿手中砖瓦去丢曹参,口中一会儿念诗书百家之语,一会儿大笑不止。

曹参躲开砖块,冲上前去,一把拽住蒯通衣服,叫道:“先生,你我故帅韩信已在今年正月,于长乐宫被吕后斩讫了!”

蒯通闻此,大叫一声,昏倒在地。曹参忙令人将他扶起,带回府中,至夜方苏醒过来,垂泪哭之不绝:

“韩信早不悟耶?韩信早不悟耶……”

曹参安慰了蒯通一番,道:“今汉帝下诏捕公,我极为难,奈何?”

蒯通道:“足下不必为难,我去见汉帝便是。”

曹参顿足道:“不可,不可,公此去必性命不保也!”

蒯通道:“足下放心。弟但口中舌在,即不能死耳。”

曹参道:“果真如此,公可返齐,为我门下客,我定厚待于公。”

不日,蒯通被带到,高祖亲自审问。蒯通倒也干脆,大方承认当初平齐之后,正是自己教唆韩信自立的。高祖闻听大怒:“昔教韩信反,何也?”

王者一怒,血流千里,可面对天子之怒,蒯通却不回答,反愤愤不平的抱怨道:“都怪韩信竖子不肯用臣之策,乃有今日身死族灭。如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杀之乎?”

高祖大怒:“混账,死到临头,还大言不惭。来人,给朕烹了这狂徒!”

蒯通看着端上来的沸腾大鼎,狂呼冤枉:“嗟呼,冤哉,冤哉!”

“汝教韩信造反,散布反汉言论,罪不可恕,何冤之有?”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高才捷足者先得也。当日臣教韩信之时,臣惟知有韩信,不识陛下,况当时天下之人,欲为帝王者甚多,只是力所不能,陛下焉能一概烹之?”

高祖若有所思,又问:“当日汝与韩信之言,究竟为何?”

蒯通道:“吾相韩信,言其面不过封侯,背则贵不可言。因说之背汉自立,则可三分天下也。”

高祖又问:“然信有何言?”

蒯通长叹一声道:“韩信言:‘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见利而忘义乎?’”

高祖顿时愣住,良久没有说话,眼泪却在眶中打转了。

——原来韩信片刻都未曾忘怀我与他的君臣之义,且其死之前也只言恨吕后,而我今日竟夷其三族,岂为人类?

蒯通又叹道:“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阴侯之功也。然彼竟不听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军南下,败项王于垓下,交兵而归楚,劝进于汜水,迎陛下于陈,观此种种,岂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汉之命皆悬于彼,彼却毫无反心,今天下已集,且无权无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结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4)

高祖不忍再听,便转过头去,挥手道:“置之!”(放了他吧)

蒯通于是再拜辞去,走到门口的时候,他隐隐约约听到了高祖低低的啜泣声。

蒯通一声苦笑,慨叹于人生世事、滚滚红尘的无常,乃飘然回到临淄,在曹参府上做了一名安分的门客,富贵终老(注2)。

这真是个传奇的智者,虽然他没能让韩信听取他的建议而成就大业,但他仍能以装疯卖傻的形式来避祸,哪怕避无可避了,还能以其超凡的智慧从容脱身。他的事迹不能被后人熟知,只因他跟错了人,不在胜利者刘邦的麾下,否则汉初功臣之中,未尝就没有他的一席之地。

另外一边,淮阴侯犯上谋逆而被族诛一事,并没有让帝国彻底安定下来,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悲惨事件,当初一起反秦,一起抗项的老战友们,互相拉扯着一起下地狱了!

是年(公元前196年)春,韩信的老部下将军柴武在参合(注3)大败韩王信,并将其斩杀。而赵王利在更早之前已在史书中失去而来踪影,估计结局跟韩王信差不多。至此,除了张良,新时代里所有的旧贵族都被清洗干净了。

是年(公元前196年)三月,梁王彭越又被自己的舍人举报谋反,吕后乃果断夷其三族,并将其尸体剁成肉酱分赐诸侯。之前韩信是被舍人诬告,如今彭越也是被舍人诬告(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这可真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小把戏演得一点创意也没有。

彭越死后,高祖遂立其五子刘恢为梁王,接管彭越故地。

七月,淮南王英布也被手下诬告谋反,英布不想当肉酱,于是干脆果断的真反了。

英布的水平高祖是知道的,可以说汉室诸将皆不及也,但这一年刘邦已经62岁,算很老了,身体又有病,实在不愿出征,便打算派太子去平叛,这当然是荒唐,吕后一听说,赶紧跑来哭着求着不要让自己儿子上战场: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同辈之枭雄也,乃令太子将此旧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必放胆挥军西进,关中动摇,全局瓦解!陛下虽病,可强卧辎车指挥,诸将不敢不尽力。如此陛下虽辛苦,还请为妻子儿女自强!”

刘邦想了一下,也觉得英布确实只有自己才能收拾,只得一声长叹,骂骂咧咧道:“吾固知竖子不足遣,乃公自行耳。”然后带病亲征。

十月,英布兵败被杀。不久,折腾了两年多的代王陈豨叛乱也终告平息,陈豨也在代地兵败被杀。高祖遂立幼子刘长为淮南王,接管英布故地。

次年二月,高祖刘邦青梅竹马的好兄弟、最后一个比较大的异姓王燕王卢绾也陷入了君臣猜疑的漩涡之中,竟而勾结匈奴,以谋后路,高祖闻信大怒,乃派樊哙领兵攻燕。卢绾不敢应战,逃往匈奴。

现在大家应该已经很清楚了,这一系列事件都是高祖和吕后的既定谋划,他们早就想消灭异姓王改封同姓王了,所以才千方百计制造借口,激化矛盾,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样一段历史当然非常血腥与罪恶,但若能因此而平灭隐患,而将藩镇政治改为更加稳定的血亲封建,却也不失为历史的正轨。毕竟人心难测,尽管异姓王当时不想谋反,但不能保证他们今后不会谋反,更不能杜绝他们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因为荣华富贵使人盲目,绝对权力使人疯狂。当然,读史者也不能因此而指责异姓王不懂退位保身,这就如同女子遭歹徒施暴后,不去责怪歹徒,反而责怪女子穿着性感一样。异姓王们的王位是用自己的战功赚来的,凭什么要主动交出,汉朝无理夺之也就罢了,甚至还要无情迫害之,这哪怕符合所谓“历史的发展”,也必须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5)

而在此之后,高祖为了进一步稳固汉帝国的政治稳定,又采取了一个影响力深远的战略性举措,那就是“白马之盟”。为此,刘邦还特意杀了一匹珍稀动物白马,与宗室、功臣们共约:“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说,当黄河变成了裤腰带,当泰山变成了磨刀石,只要咱爷们打下的江山还在,咱们后人就能世世代代享受封国的收益。但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是我老刘家的,不能为王;没有军功的,没我老刘家认可的,不能封侯;谁敢乱来,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说,皇位、诸侯王位、列侯相位,这三个权力大饼,刘家人和军功集团永远平分,谁敢乱来就打谁!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盟约,正是因为有它作为政治基础,固化汉朝封臣的权力边界,此后四百多年中,周勃才得以安刘,光武才得以中兴,献帝才得以苟延残喘,蜀汉才得以三分天下。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6)

三月,高祖听闻吕后的妹夫樊哙也有不轨之举,大怒,便命陈平周勃二人去前线夺兵权而杀樊哙;陈平却没有完全听命,只是把樊哙抓了回来。陈平这人,真是太机灵鬼了。

四月,高祖来不及处置樊哙,便在长乐宫驾崩了,时年六十三岁。

也就是说,高祖在驾崩的前一刻,都在憋着一口气想收拾掉最后一个隐患才肯咽气!这既是一个垂暮帝王的悲哀;也是一个暮年帝王的壮心不已。

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强者,多不得好死。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项王是自刎而死;淮阴侯更惨,三族被夷;刘邦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称帝七年,就亲征六次,比曹操还要老骥伏枥疲于奔命,最后还因攻打英布时受的箭伤复发而死。此三人,可怜亦可哀,岂不使英雄泪满襟耶?

唉,刘邦这辈子啊,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到最后,虽然搞的自己很孤寒,却总算给子孙留下了一个还算太平的江山,他也死的值了。后人虽批评他“业愈高,德愈薄”,但没办法,这就是一个帝王的必由之路,没有一个开国之主能逃的过。

所以,刘邦其实对死亡看得很开,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不求长生的帝王,他甚至在自知将死之后放弃治疗,即便吕后请来的神医说应该还能抢救一下,但刘邦却仍大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死就死呗,有啥了不起,不用治啦!

刘邦能够坦然接受死亡,死的豁达而又洒脱,光从这一点,他就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强。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7)

在刘邦去世前一年的冬天,他攻打英布凯旋而归,顺路回了一趟老家沛县,并邀请了老家所有的亲戚故旧、父老子弟前来欢宴;看着往日的晚辈稚童都已长大,看着昔日的同辈乡邻鬓发尽衰,刘邦感慨万千。

十五年前,他在这里起兵,当时他是沛县乡官亭长刘季;十五年后,他再一次回到故土,他已是天下至尊大汉皇帝;十五年来的风风雨雨恩恩怨怨,一时间全部涌上心头。

刘邦确实很老了,多年的征战为他换来了整个天下,同时也换来了他满头华发与遍体鳞伤,当年在鸿沟,项王给了他一箭,上个月在淮南,英布又给了他一箭,这两次箭伤几乎都要了他的老命。

但是在他心中还有一个隐秘的伤口无可告人,那就是韩信全家的惨死。

刘邦明白,他虽然在形式上摆脱了韩信,但在内心,他知道他还是欠他的,他可以欺骗全世界,但他骗不了自己,他永远无法忘怀韩信那股满怀怨望的眼神,那是他一生的愧疚,那是他一生无法承受之重。

想当年,汉王与韩信,解衣推食,拜将陈策,君臣相得,共创大汉,一切是多么的美好。然而现在……

——唉,韩信哪韩信,假令汝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公旦、姜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我又何必害汝?

欢乐的同乡聚会上,刘邦却莫名的沉溺在了昔日的过往中,不可自拔。

“英雄得志犹情累,富贵还乡奈老何。”人老了总是爱回忆的,当你经常发现过往种种纷至沓来的时候,你就真的老了。

眼见皇帝似有忧思,沛县的父老便特意召集了120个少年儿童,为之歌舞助兴。

刘邦很高兴,乃一个劲的与同乡故旧们干杯劝酒,大家都知道受伤的人最忌喝酒,但刘邦顾不了那么多了,人生在世须尽欢,纵情快意有几回,刘邦越喝越尽兴,只觉得胸口有一种夹杂的激情与伤感正欲喷薄而出,忍不住随手拿起竹尺,抚筑击弦,慷慨高歌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与他的红颜知己戚姬,都擅鼓瑟击筑,在音乐方面是专业水平(注4)。所以这曲,这歌,都相当动人,再说了,人这辈子,能有多少机会看到皇帝表演节目?所以那120位少年非常激动,乃更卖力表现,共舞唱和。一时间,沧桑浑厚与纯真天籁合为一体,歌声激荡丰沛川野,水涌云腾,烟蕴四溢,将酒宴的气氛推向高潮。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8)

此时此刻,刘邦更觉悲欣交集,竟而拖着老迈的伤躯,起而共舞,不住的高唱道: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天下虽初定,然北边匈奴仍对大汉虎视眈眈,朕已老,时日无多,此生既不能雪白登之耻,而太子幼且文弱,各诸侯皇子亦皆年幼,安能如韩信、彭越之辈而镇四方乎???

想至此,刘邦慷慨伤怀,不由双泪滚流,泣数行下……

虽至巅峰,四顾寂寥,大好河山谁与共?

威加海内,游子一人,虽死魂魄恋故乡。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刘邦终于体会到了身为一个帝王的激昂、壮丽、孤独、无奈与悲凉。

不可否认,刘邦在人生最后时刻这首充满情怀的壮丽悲歌,给他加分不少,甚至让有些人对这位流氓天子顿时改观、而刮目相看,大文学评论家刘勰称赞这首诗是“天纵之英作”, 宋代诗人陈岩肖则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朱熹也评论说:“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确实,今日之现代诗,动辄千百行,但哪怕万行,也抵不过刘邦这三句诗之气魄。再比如写诗狂魔乾隆一生写了4.35万首诗,但全部加起来的热度与格局也不及刘邦这一首。我坚信所谓文如其人,一个流氓无赖是写不出这种文字的,高祖虽出身草莽,但自有其英雄气,他做的那些可耻之事,也自有其政治上的无奈(注5)。

韩信死后刘邦结局(刘邦为何且喜且怜)(9)

当然,也有太多人不理解他的,千年之后,清代有一诗人黄任言此事而诗曰:

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凉。

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诗人的心永远无法体会一个帝王的处境与情怀,由是便可观之也。

注1:明清笔记小说载说广西一带有韦土司自称韩信孑遗,还说是萧何冒死藏匿送往南越,姓之以韦,去其韩之半也。不过此说漏洞颇多,不足为信。

注2:蒯通后来可能还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事儿。据《汉书 蒯通传》:“(蒯)通善齐人安期生,安期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蒯通曾与齐国学者安期生友善,并曾在项羽那边待过一段时间。这安期生可是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是位修仙者(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学河上丈人,卖药海边,老而不仕,时人谓之千岁公。”)而且是齐地黄老之学的重要传承者,据《史记 乐毅列传》:“乐臣公(乐毅之后)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於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安期生有位徒孙叫盖公,后来成为了曹参的国师,并为曹参担任汉相后清静无为之黄老治国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而这位盖公,应该就是他前辈蒯通介绍给曹参的吧。

注3: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自古以来就是沟通晋蒙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唐朝时称“白狼关”,明朝时称“杀胡口”,清朝时改称“杀虎口”,与张家口并称东西二口。

注4:见《西京杂记》:“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毕,每泣下流涟。”

注5:归根结底,汉家继承秦制,不需要韩信彭越这样的拥有战国式思维的猛士,甚至就连周勃樊哙这样的带有战国遗风的猛士都不需要(后周勃身陷牢狱,樊哙差点被杀),还是萧何曹参这样的经由秦制培养出来的秦吏老实听话。所以汉家皇帝日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彻底抹平战国遗风,培养新秦式的文法吏与猛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