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独特的习俗(重阳节的一些民间传统习俗)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人们把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活动说成“过重阳”重阳节民间传统习俗一般包括:祭祀祖先、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在台榭宴饮,或者去郊外野餐,登高斌诗,举行登高聚会等活动寓意着避去祸灾,健康快乐之意下面介绍一下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重阳节独特的习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阳节独特的习俗(重阳节的一些民间传统习俗)

重阳节独特的习俗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古人认为九月九日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人们把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活动说成“过重阳”。重阳节民间传统习俗一般包括:祭祀祖先、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在台榭宴饮,或者去郊外野餐,登高斌诗,举行登高聚会等活动。寓意着避去祸灾,健康快乐之意。下面介绍一下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祭祖祈福。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祈求神灵降福,并推行敬老活动,传承孝道文化。

款待女儿。还有设宴招待女儿女婿,并让其携枣糕回家。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还有寓意女儿虽远嫁,但和娘家的亲情仍像粘糕一样之意。

登高。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非常适宜登高。爬山游玩,行走在山野之中,可以锻炼身体,放松心情。同时,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赏菊。赏菊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所以,古人赏菊、赞菊的诗词颇多。

吃枣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在制糕、食糕、赠糕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还赋予重阳糕以文化内涵。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这样,重阳糕就成了吉祥物,成了吉祥食品。妇女蒸糕移菊相互赠送,互相遨请女伴会叙。市场店铺也会制作各式糕点,标以彩播出售。

饮菊花酒。唐朝诗人崔曙有“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的诗句。菊花杯即菊花酒。又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这则史料,透露了菊花酒的酿制过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还衍生出重阳节酿洒,待明年杜鹃花开时节饮用,称之为杜鹃酒。

放纸条。放纸条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儿童戏竹马,放纸条、竖重阳旗的游戏。用五色纸连接成条,长侧二丈,粘在长竿顶端,播在庭院里,或者携着登到塔顶山端,放开纸条,最长的可达五十余丈,五彩缤纷,随风飘舞,彩旗随风招展,绚烂夺目,人们将其称为放纸条或插重阳旗。

还有重阳节开始散放畜类。隆冬和炎夏,凡是家畜,以在畜舍内的时候为多。因为夏日草木茂盛,各种植物都欣欣向荣,此时放牧,最易践踏损伤草地,使牧草难以生长。严冬则草木凋零,畜类无食可觅。春秋两季,天气温暖,不仅流弊少,而且食料多,因此一般都在此时放牧,以寻觅野食。我国的旧俗中就有在重阳节当日起,便开始放牧。民间还有:“九月重阳,散放牛羊。”、“九月九,牛羊各自守。”的谚语。

重阳节做夜作(加班)。自本日起,日著中的日影将逐渐变短,因此,重阳节的习俗店家照例要在重阳节犒赏伙计,以鼓励伙计准备晚上加班工作,吴地一般称之为做夜作。”江苏丹徒的谚语还说:“吃了重阳酒,夜作不离手。”至于做夜工的时间,要一直到清明为止。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中国“老人节”。又赋予节日健康和长寿的内涵,这样更加突出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意义。每到重阳节这一天,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关爱老人的高尚品德。有不同看法,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