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版小戏骨白蛇传(萌娃版白蛇传小戏骨)

儿童版小戏骨白蛇传(萌娃版白蛇传小戏骨)(1)

潘礼平

今年国庆节期间,一个仅2分钟的“萌娃”版《白蛇传》视频片段意外爆红。在这部翻拍《新白娘子传奇》的视频中,所有的演员都是不到10岁的幼童,不仅演技不输赵雅芝、叶童,“神还原”了经典,那种小孩演大人的“萌萌哒”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点赞者称,小娃娃的演技足以吊打一众“面瘫小鲜肉”;而争议也随之而起,质疑者认为不应让幼童这么早就接触成人爱情。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短短两天时间,“萌娃”版《白蛇传》视频播放量就超过7000万,敏锐的网络视频平台火速抢购了其版权,将88分钟完整版剪辑成五集更新。它们是由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小戏骨”栏目制作拍摄的,特色就是“小孩演经典大剧”,剧中的所有角色都由6岁到10岁的儿童扮演。该栏目开播半年,之前拍摄的全部是主旋律红色题材,《焦裕禄》、《刘三姐》、《洪湖赤卫队》等等,《白蛇传》是其第一次试水拍市场化题材,一炮而红……

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小戏骨》的总导演、湖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潘礼平透露,接下来还将由“小戏骨”演绎《花木兰》、《西游记》和《射雕英雄传》等,在《白蛇传》女扮男装的小演员将继续反串,在《西游记》中饰演唐僧。面对争议,潘礼平表示,《小戏骨》的模式是艺术形式,是表演上的创新,没有必要上纲上线,他们始终坚持对青少年有正面意义,少儿不宜坚决不能搞。

表演有萌态

奇葩感、表演的奇迹、新的萌态让其走红

北青报:《白蛇传》10月2日在湖南地方台播出,仅靠上传的2分钟视频片段就在网络上爆红,这个结果出乎预料吗?

潘礼平:“小戏骨”是多年积累达到的高度,单凭运气不可能做到。实际上这个栏目我们已做将近大半年,拍了一系列作品,已经看出这个模式巨大的生命力:奇葩感、表演的奇迹、新的萌态、新的审美趣味等等。这次只不过调整题材往市场、网络靠拢了,可以说还没拍就知道“新白娘子”一定火。

北青报:有人分析《小戏骨》会成“网红”是因为它本身具有网感、非主流,您认可吗?

潘礼平:《小戏骨》从未想过为网络开发,我们开发这个不只是为青少年,是为大众。我对“网感”是什么不清楚,也不懂“香菇蓝瘦”、“吊打面瘫小鲜肉”。我是活在传统里,但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永远没有放弃对趣味、对情怀的追求。事实证明,这些人性共有的东西还是可以穿越时空,也可以跟网络擦出火花。

北青报:说到创新,现在普遍的方式是购买国外模式,能把一档从创意到制作完全原创的节目做红的例子极少。作为行业元老,您研发《小戏骨》有何心得?

潘礼平:我就是“不学无术”的人,从来不学电视专业,没看过一页专业书。我一直是个“毁专业”的人。当年把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做成全国最早“说新闻”的栏目,使其和《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成了湖南卫视正式走向全国的三大栏目之一。这事儿他们说是“毁”了播音系——不需要那种硬邦邦的播音;之后又做了慈善节目《心得乐》,“面对面捐款、最放心慈善”,现场将善款放到贫困孩子手中,打破了过去慈善对各种基金会的依赖,又“毁”了一个专业;《小戏骨》小孩演大片,又有人开玩笑说这次“毁”了表演系——小孩演这么好还要什么表演系呢?(笑)电视不要搞成神秘、搞成专业,它就是从大千世界人生感悟中发掘趣味,直接面对大众的,所以要超越节目思维、超越电视思维。

选角出“奇兵”

小演员们彩排长达三四个月,原片要看100遍

北青报:选择小演员的标准是什么?

潘礼平:形象气质上吻合角色是优先标准,另外就是出奇兵。比如白蛇的扮演者陶奕希,最初,有些“小戏骨”演员经验丰富、情感表达各方面更成熟,但陶奕希的样子既漂亮又有点怪,就像一个小妖精转世,所以就选择了她。演许仕林的钟奕儿现在反映很好,当时她也竞争白娘子,最终用她女扮男装这个方式,把男孩、女孩的优点全部结合,有一些奇兵的味道。许仙开始也是争议很大,当时压倒性意见是选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男孩子,最后我还是力排众议定了现在的女孩子,因为觉得她反串很萌,而且演老年许仙的反差我很喜欢,而那个有经验的男孩就没有这个味道,虽然演得很好。演许仕林那个孩子接下来继续反串男孩子角色,演《西游记》的唐僧。

北青报:某大腕曾说最怕跟孩子和狗演戏,《小戏骨》用什么方法引导小演员去理解成人世界的关系?

潘礼平:小孩很好引导,就是要善于讲故事,用能听懂的话,唤起小孩的认知。此外,还有很简单的一点,就是感同身受。比如《白蛇传》里演许仕林的钟奕儿,我的评价就是她用了一种近乎崩溃式的表演方式,那段网上评价很高的哭戏就是要她把白素贞当成自己的母亲。成人很难做到的,小孩却没什么心理障碍,成人的情感好多都是受制约的或者羞于表达的,而小孩的情感流露都是天然的,“演技”这方面孩子其实有很大优势。《白蛇传》小孩能演出超过大人的情感水平,一点都不奇怪。在正式拍摄前,小演员们进行了长达三四个月的彩排,我常说原片要看100遍,然后将每场戏排练一遍,每个动作、每句歌、每句台词都要反复调整, 从单纯的模仿,转成灵魂附体,才到现场实拍。

选材有禁区

眼下呼声很高的《红楼梦》《梁祝》肯定不会拍

北青报:《小戏骨》的核心是小孩模仿大人。当初为什么没用儿童演儿童经典,是因为研发难度太大吗?

潘礼平:小孩自己演那叫儿童剧,肯定没有小孩演大人有意思。一是反差,新萌态;二是学习老戏骨,难度非常大,表演的提升、魅力的含金量比一般儿童剧大。“小戏骨”可以看到表演的奇迹,儿童剧看不到。

北青报:《小戏骨》目前的争议也很大,关于儿童的作品更是敏感区和禁区很多,您怎么看?

潘礼平:争议肯定有,中国没有一件不争议的事情。《小戏骨》的模式是艺术形式,是表演上的创新,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的。只是要注意导向问题,始终坚持对青少年有正面意义,少儿不宜坚决不能搞。其他的争议在我看来意义不大,都是些风花雪月。童真的问题,催熟、早熟的问题,都不值一提,因为它并没有。《小戏骨》的表演模式是个艺术追求,就像读艺术班,学唐诗宋词一个道理。艺术和人生的感悟,人就是要从不断获得中慢慢成熟。

北青报:“网红”的特性是速红速朽,新鲜感过后,《小戏骨》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吗?

潘礼平:只要对青少年没有副作用,古今中外的好经典都可以吸收,所以它的生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不会为了市场而市场,比如眼下网络上呼声很高的《红楼梦》、《梁祝》肯定不会拍,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消沉。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花木兰》、《西游记》、《射雕英雄传》,从中选择大情大义、家国情怀的正能量部分来实现。“小戏骨”表面上看是稚嫩的孩子稚嫩的肩膀。但是它背后的力量很强大。我们祖先甚至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精华都可以通过他们来向世人传递。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非常道

“就请放过孩子吧!”

去年,有关部门以“禁止消费未成年人”为由,挥刀斩了《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二胎时代》等儿童参与的真人秀,我还为之抱屈,不管节目外牵扯到多大的利益关系,这些节目中,孩子们还是该玩就玩、该哭就哭,大部分时间表露的都是真我本色。因此,当我的朋友圈被萌娃版《白蛇传》刷屏时,我很困惑,为什么这样一部参与者完全是低幼儿童、卖点是孩子表演大人的电视节目竟然大行其道?

在解释为什么开设“小戏骨”栏目时,总导演潘礼平说要给中国的小孩子传统的营养,并提到,“为了说服家长,团队把《白蛇传》中爱情的戏份去掉,只剩亲情和友情的内容。” 相关报道还说,《白蛇传》火了以后,谈合作的人很多。“有想拍片子的,搞产业开发的,办学校的,办儿童乐园的”。这样美好的“钱景”让人“细思极恐”,貌似“小孩演大人”立马就要升格为一项朝阳产业,从幼童到“小戏骨”的包装生产线已经建立,只待童工们上岗就业。

没错,“小戏骨”就是在赤裸裸消费儿童。《爸爸去哪儿》等在大部分时间中,孩子都是在本色出演,而“小戏骨”是在用“一个小屁孩演焦裕禄、县委书记、省委书记,或一个大将军”的手段,刻意逢迎成年观众的好恶,他们仅仅是成年人娱乐、消费的工具。

为萌娃版《白蛇传》点赞的网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认为孩子的表演“堪比原版被感动了”,他们是真的中了制片方的“毒”;另一类则是为了解毒,他们是被“屏幕到处充斥‘小鲜肉’的僵尸脸、死鱼眼的演技”恶心到了,看到萌娃版《白蛇传》“突然发现一股幼稚却又成熟的清流在流淌,一下子就流进了心里面。”这类网友其实是在“头疼医脚”,成人世界都没解决的问题你让孩子去解决?

想想真的可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体系中,我们极尽所能地保护孩子,希望他们释放天性、活出真我;而在另一端,我们又在不遗余力地消费孩子。本质上讲,对于萌娃版《白蛇传》主演的夸赞,和对上季《爸爸去哪儿》中王宝强三岁女儿娜娜的恶评其实并没有区别,都是把他们塞入成人角色的框架中然后咂摸品评,动机和行为里满是成人的市侩和阴险。

就请放过孩子吧!

文/本报记者 祖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