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欧洲最值得去的地方(清明时节游法兰西赏历史文化之十三)
鲁昂的东北是索姆河边一座法国的历史名城:亚眠(Amiens),也有把它翻译成阿棉的。下面这图里的红点是鲁昂,绿点是亚眠,蓝点是巴黎。
古代的时候亚眠这里有一些古高卢人的居民点,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在公元前一世纪向北征战高卢的时候占据了这里,然后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萨马洛布里瓦(Samarobriva)。罗马人就开始在这里建城,当然也要修圆形剧场和公共澡堂,河上也会有一座罗马大桥。其中的圆形剧场在2007年被一群专门挖坑的人发现,这些人的活动就是原野考古,当然发现的也是墙根和夯土层。这些考古的人其实是受另一次考古发现的鼓舞才进城挖坑的,那是1947年在索姆河谷的圣阿舍尔花园发现了史前人类遗迹,就是亚眠猿人遗址,距今四十五万年前。据考证,这些人是来自非洲的智人。从1947年开始,亚眠就成了法国考古的热门地,还有人挖出来过新石器时期的燧石,而且上面有人工打磨的痕迹。新石器时期就是距今五千年前,看来五千年前的法国人也开始吃熟肉了,而且是烧热水洗澡了。不过他们还没能用上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那个火种要凯撒大帝带来。因为亚眠有这么猿的人,所以这里是法国的历史名城。
亚眠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说罗马大军进入亚眠,一个罗马士兵走过城门的时候看见那里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的隆冬衣不蔽体。这个罗马士兵就用剑把自己的斗篷裁为二截,一截自用;一截赠乞丐。这个罗马士兵后来发现罗马大军是搞军事活动的,就退出了现役,他就去搞宗教活动。这个罗马士兵在我们前几天去的图尔大教堂做了大主教,他致力于在高卢传播基督教,其功甚大,被封为天主教圣人叫做“图尔的圣马丁(Saint Martin of Tours)”。圣马丁割袍赠乞丐是很多绘画和雕刻的主题,仁慈得不得了。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割袍的故事,就是“割袍断义”。说的是隋末单雄信要去追杀李世民,被好友徐茂公扯袍阻拦,单雄信割断战袍与徐茂公断友,从此取关。
在中世纪中期,亚眠建造了一座大教堂,这座大教堂到现在都是非常有名,就是亚眠圣母大教堂。
这个亚眠大教堂是哥特式教堂哈?它有名是因为它的尺寸,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亚眠大教堂是建于1270年,正是哥特建筑的鼎盛时期。这个哥特一词并不是当年的名词,当时的称呼是“法式建筑”,哥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给它的名字。这个哥特式建筑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建筑风格,意大利人特看不上法国艺术,因为他认为自己才是艺术的源头。所以意大利人管“法式建筑”叫做哥特式。哥特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北方蛮人,曾经扫荡过罗马,而且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过西哥特王国。意大利人说法国艺术是哥特式的意思就是挤兑法国艺术是野蛮人的东西,所以意大利对法国的哥特式建筑一直是观望的,直到最后才接纳这种风格,并且更多的把它用于建筑装饰而不是重点在结构。其实法国的哥特式教堂继承了罗曼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反过来这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虽然也是从罗曼式发展而来,却没有借鉴哥特式。哥特式目标有三条:扩大出口、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寻求一个均匀的空间。为了实现这三个目标,它就在罗曼式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有了发展:尖拱券、肋架拱顶(借鉴了罗曼式的交叉肋拱顶)和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的三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上,哥特式教堂还在装饰上有一些特点,包括玫瑰窗、柳叶窗、瘦长人像柱、束柱等等。
亚眠大教堂1220年就开始建造,经历了三代建筑师,倒不一定是他们拖拖拉拉,很有可能还是教堂没有上市融资的缘故。这座大教堂的结构在1266年就完成了,装修工程一直到1288年才最后完工。天主教的那些大个儿的教堂通常都要收藏一些圣物,亚眠大教堂收藏的圣物据信是施洗者约翰的头骨,那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占君士坦丁堡后劫掠期间被法军掳来的。
看看它的正立面,这个立面是1220年到1236年间一口气建成的,风格统一。
三座门的人像柱上雕刻的是基督教先知和圣人,门楣上的浮雕:中间是最后的审判,两边是圣人。上面过梁外面还有一排人像,这些是真人大小的历代国王,一共二十二位。我估计应该从加洛林王朝矬子丕平开始算的,到1220年在位的卡佩王朝腓力二世,正好是二十二位。
过梁之上是正殿的大玫瑰窗,再往上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叫做“圣歌画廊(Galerie des Sonneurs)”。两边侧殿的上面是南北两座塔,南塔—也就是大门左手的塔—完成于1366年,更高的北塔完成于1406年。
1990年用激光清洗这个正立面的时候,发现它的表面是涂有颜色的,就是一个彩色的正立面。而且根据现在的技术,还可以辨别13世纪时的颜色。现代技术这就派上了用场,亚眠地方当局开发了一套系统,在黑天以后用不同颜色的灯光精确投射到正立面的不同部位,这样来还原大教堂正面原来色彩斑斓的样子。我们来的钟点是早晨,不能一直等到太阳落山,因此就没有看到这个奇妙的景象。借用一张别人的图大概齐看看这个意思吧,很炫。
看看它的南立面。
门楣上的浮雕,圣母玛利亚的一生。
站在北侧主教花园里观望大教堂。可以看见上层的飞扶壁的下部隐藏在侧殿结构里。
我们进去看看。宽大的正殿,15米宽。
而且非常高,42米高。
连续尖拱顶,拱顶上的交叉肋和尖拱墙上的尖拱肋都汇集在束柱上。哥特式教堂结构依靠正殿的束柱支撑,减轻了墙体重量,再加上侧殿和飞拱璧从侧面的支撑,就可以把高窗使劲往上盖,在高窗之上架设拱顶。亚眠大教堂的拱顶有42米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教堂大殿。这么高的大殿能够建造起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个是得益于这一时期的和平环境,这时的国王是路易九世(圣路易),是法国的一段太平盛世;二来是得益于发达的工商业,教堂的建设有资金的持续支持。因此,建筑师就有机会尝试把这座哥特式教堂盖得更高。不过这也是到了哥特式建筑极限了,这座教堂采取了好多加固措施,以保证结构能承受屋顶的重量,包括采用高低双层飞扶壁,甚至在墙体上加一圈铁箍。
亚眠往南50公里,有一座城市叫博韦(Beauvais),也有把它叫做波威的,那里有一座木顶的巴西利卡教堂。1225年,发生了一场大火,把这座木顶教堂烧毁。博韦大主教就只好重建一座教堂,这座新的教堂就不是原来的巴西利卡了,也建成了哥特式。这座博韦大教堂比亚眠大教堂小,它只有侧翼(就是十字交叉的横边)和唱诗班坐席,到1272年就差不多盖好了。这时候已经是新的大主教了,他看见北边亚眠大教堂又高又大很是羡慕。他就想怎么能盖过亚眠一头,可是新教堂架构都已经差不多完工了,怎么办呢?他就让建筑师想办法盖得再高一些。这个建筑师也是好大喜功,他就想试试哥特式教堂到底能盖多高,他就在唱诗班坐席厅上加高将近5米盖屋顶。这样,博韦大教堂的屋顶就达到48米,远高于亚眠大教堂的42米。结果刚盖好的1284年,这座屋顶就塌了。从此以后,法国哥特式教堂就不敢盖太高了,亚眠大教堂就成为最高的屋顶了。
看看正厅上层的盲楼和高窗。由于有外面的飞扶壁和正厅束柱支撑,高窗修的非常高大,基本上都看不见墙面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是不是来自哥特式建筑的灵感?那些玫瑰窗和柳叶窗造型协调漂亮,盲楼上的梅花拱也是非常漂亮。为了增加采光,有的高窗是全透明的,有一些是彩色玻璃拼图。
侧厅。
这座大教堂的另一个特点是十字型的侧翼非常短,也就是略微突出于侧厅,南面的侧翼端头是大玫瑰窗,富丽堂皇。我们来到亚眠大教堂的时辰也是晨祷正在进行时,祭坛上是晨祷团队。
北面侧翼则是安装了一架大风琴。
十字交叉处的拱顶连接。
十字交叉处祭坛的东面就是后堂,所谓的唱诗班坐席,两侧竖排的座位一边是唱诗班,另一边是本堂和来访的主教们。
看看端头的圣母祭坛。祭坛背后的神龛右手是一尊圣母雕像,神龛上是一幅巨大的木雕,叫天堂的荣耀,描绘的是天堂的景象,有很多天使在迎接圣母。神龛左手是耶稣雕像。神龛后面有金色的圣光散发。
唱诗班坐席外面是一圈木刻。
这是一幅一幅的连环画,讲的是耶稣的一生。看那人物形象,雕刻的样式和手法已经是文艺复兴风格了,这一套木刻应该是15世纪以后的作品。
最东端的圣母堂,祭坛上是圣母子雕像。每根枝肋涂有不同的颜色,五彩缤纷,这是哥特鼎盛时期的特征。
布道讲台。讲台的下面支撑柱上有三尊女性人像雕塑,他们代表基督教三德,就是“有信、有望、有爱”。布道台上面的华盖上是大天使,它的脚下是恶魔的头颅。这个布道台非常华丽,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下面这座巴洛克神龛更漂亮:佩伊的圣母。雕刻是布拉塞(Nicolas Blasset)1627年所作,上面的圣母圣子没拍全,圣母脚下两边是抱着投石机的大卫和抱着圣经的所罗门。《升天的圣母》是比利时画家佛兰肯·热纳(Francken Jeune)1628年所画。
当年兴建亚眠大教堂的主教弗以利(Evrard de Fouilly)墓。
亚眠大教堂的东侧有一座青铜像。
这是亚眠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叫做“隐士彼得”,英语里叫做Peter the Hermit,法语里叫做Pierre l'Ermite。1096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这个十字军有二股部队,贵族骑士领导的是正规军,除此之外,还有一股法国民兵。彼得就是法国民兵的头领,他当年是亚眠一所修道院的隐修士。教皇乌尔班二世一开口号召组织十字军东征去收复基督教失地,这个彼得就从修道院里出来,他举着一个十字架到处忽悠百姓加入十字军去打仗。他还真是纠集起四万多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都是平民百姓,还有街头流浪的人为了吃饱饭加入彼得的队伍。他带着这一队法国民兵还真就开往前线了,当年教皇说是到君士坦丁堡集合。彼得的民兵没有摩托化机械,就比别人早走了二个月,一路杀人放火。到了君士坦丁堡,拜见了拜占庭皇帝,他就出发去打仗,刚出去没多远就中了突厥人的埋伏,他的部队基本全军覆没,没阵亡的也都被突厥人抓去卖了做奴隶,彼得自己逃了回来。后来他只好加入贵族部队,跟着队伍打到耶路撒冷,又是在那里烧杀抢劫,干了不少坏事。十字军凯旋之后,他就销声匿迹了,有小道消息说这小子在我们路过的那座艾克斯小城的一座圣墓教堂当了个堂长,1131年死在那里,葬于城外乱葬岗。因为彼得的民兵当年是从这个亚眠出发,所以也有人把他叫做“亚眠的彼得”,其实是一个挺不光彩的人物。一来十字军东征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二来这个彼得又是十字军劣迹的制造者,可是亚眠人还是把他立了个铜像在这里。
其实亚眠还是有名人的,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儒勒·凡尔纳,他1871年之后一直住在亚眠,凡尔纳太太的沙龙在亚眠还是上流社会很有名的会所。凡尔纳在亚眠写了不少东东,我们熟悉的中文版《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地心游记》都是在亚眠期间出版的。凡尔纳的故居现在是他的纪念馆,我们没去看,也没路过。
我们倒是路过离亚眠大教堂不远的另一座古迹,就是这个亚眠钟楼(Belfry of Amiens)。
下面的石头基座建于十五世纪初,上面的钟楼建于十八世纪中。石头钟楼的下部和圆顶上都装饰的有巴洛克涡卷,钟楼里面原来是有一口大钟的。1940年大轰炸的时候,这座钟楼烧着了,里面的大钟也化成铜汁。二战以后,这座钟楼一直都是残破的,一直到1990年才重修成现在这样。然后就和亚眠大教堂合并成一个景点了,一起算进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亚眠大教堂很值得看,特别是最高的哥特式正厅,唱诗班坐席东端的圣母祭坛和神龛,佩伊的圣母雕刻,基督的一生彩色系列木刻,还有那座布道台。
(修订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