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是温柔好呢还是强势点好(究竟是强势一点更幸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看到这一题目后第一反应的就是:强势的女人是气场强大的,温柔的女人是逆来顺受的。
其实并非大家想的那样,强势的女人或许内心很脆弱,温柔的女人未必逆来顺受。哪种女人更容易幸福不是看谁能在婚姻中占据高位,而是看谁能更为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否合理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评判心理健康和人格成熟度的重要标准。
只有那些敢于对丈夫释放合理“攻击性”,敢于建立自己原则和坚持底线的妻子,才能从复杂的婚姻中收获幸福。强势的女人有一点做得好的地方在于:她们永远能在关键时刻守自己的底线。
三十而已里面的许幻山和林有有出轨,出于利益考衡,并没有想过和妻子顾佳离婚,妻子不仅负责全家的经济来源,还要侍奉公婆,可谓是承包了丈夫的一切。
然而顾佳发现丈夫出轨后,第一反应依旧是:没有拖泥带水,直接提了离婚,用最快的速度将许幻山的行李收拾好,将他赶出家门。
迷途知返的许幻山想挽回顾佳,却被顾佳果断拒绝,这就是杀伐果断的女人才有的魅力。
有时候“狠”一点,让男人明白他随时可能会失去你,才会更加珍惜得来不易的幸福。婚姻不是靠女人用卑微的姿态去经营,而是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再去好好的爱对方。
那些一味地无底线包容丈夫过错的妻子,表面是“宽容大度”,实则内心压抑了太多愤怒、焦虑、不满。
把所有的“攻击性”都对内了,这样的女人或多或少心态不健康,人格不成熟,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爱自己,只会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
苏菲玛索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在婚姻和平淡生活中的自我迷失。女人可以衰老,但一定要优雅到死,不能让婚姻将女人消磨地失去光泽。”
那些被家暴的女人在丈夫一次又一次地忏悔后,选择了原谅对方,却换来对方更凶狠的对待,然而当你将她受到的伤害摆在对方眼前,建议她离婚时,她却能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不愿离婚,为什么,因为她们从来都是把“攻击性”习惯对内。
在婚姻过程中她们总找自己的原因,自我攻击,换来对方的变本加厉,
在婚姻变质后,她们却不愿意承认这样的现实:自己对对方这样好,本该是更加爱护自己的丈夫,竟然会如此虐待自己,于是又开始为自己不能离开这段关系而自我攻击和羞愧:是我软弱,是我无能,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失败
这样的女人永远都活在“自我攻击”下,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逃避现实,用自我安慰的合理化态度来面对亲朋好友的建议,甚至最终被丈夫殴打致死。
在家暴环境下长大的女孩,就像是被毒汁灌溉养大的花,清水对她来说反而是一剂毒药。
这就是没有原则的女人所要面对的最坏的恶果。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今的情况是太多好女人遇到了渣男,在遇到丈夫出轨、家暴触及了女人心里的底线的时候。她们仍然选择为了家庭和孩子忍受老公的一切,但这样的婚姻最后真的能恢复如初吗
给女人提的三个建议和底线,让自己真正做一回强势的女人!
第一个底线,那就是男人的出轨,很多女人可以对一些小事容忍,比如丈夫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体贴。但是一旦发现丈夫在外面出轨,就要坚守底线,杀伐果断——破裂的婚姻是不能会恢复如初的,男人大概率被原谅后会变本加厉
第二个底线,男人的恶习,如赌博。
赌博是导致一个家庭堕落的祸源,一个好赌的男人没有丝毫的责任感,更别提对妻子负责,他无法带给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男人只是嘴上说着会改,但是永远都改不掉,就像吸毒一样,不仅败家,而且会导致家暴和犯罪等。
第三个底线,男人没有上进心,赚不到钱,养不起家。
能力差可以提升,赚不到钱可以努力,最怕的就是一个男人没有上进心,没有上进心的男人只会给自己找借口,逃避现实,吃喝玩乐,成瘾成性,一个好女人会愿意和你吃苦,但是你如果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就完全没有理由再过下去。
任何一段婚姻关系,既可以滋养你,也可以消耗你,强势的妻子和温柔的妻子哪个更幸福?其实没有准确的答案,一个女人在对待丈夫时太温柔、贤惠,总是习惯默默地付出一切,那么丈夫就会觉得妻子软弱,没有攻击性也没有原则,把妻子的好当作理所应当,甚至变本加厉地欺负妻子。
而强势女人的背后,往往又有一个不争气的男人,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占据一席高地,适当地给足男人面子,且让他趾高气扬,女人表现出温顺的一面,是高情商的表现。
但是在关键时刻,女人必须据理力争,让他知道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无底线的宽容只会招致男人更多放肆,应得的利益受损时绝不能软弱。
能获得幸福婚姻的,往往是那些在婚姻里刚柔并济的女人,该温顺时别强势,该强势时别温顺,既能给足丈夫面子,但也能随时从里到外把里子面子都能给他撕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第一心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