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为什么说这所大学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
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2000余人,学校因此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从1941年到2021年,八十年间,北外的语种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最初教授俄语、英语,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再到目前获批开设101种外语,北外为我国对外交往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过去北外更多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当代北外的使命是挖掘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故事,通过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程程 赵旭 马晓冬
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创办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
从1941年到2021年,八十年间,北外的语种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从最初教授俄语、英语,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再到目前获批开设101种外语课程,北外为我国对外交往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北外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2000余人,学校因此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扎根中国,服务全球。北外以“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为使命,见证了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无数精彩时刻。时值北外建校8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外校长杨丹。
赓续发扬红色基因
《瞭望》:回望80年办学历程,北外如何赓续红色基因?
杨丹:建校80年,北外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赓续红色血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亚非拉、中东欧非通用语的创始人从“课本词典没有,自编;教学经验没有,摸索”的艰苦环境下起步,拿着油印讲义,靠着一支粉笔,为国家培养急需的专门外语人才。
一批杰出的外交官和专家学者从这里出发,走进驻外使领馆里,走到双边多边谈判桌上,成为国际机构领导者,在我国外交事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至今天,红色基因在北外表现为,依托全球语言优势,服务国家文化全球发展急需,完善全链条育人机制,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参与全球治理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讲述中国、融通世界、创见未来。我把这种使命和担当总结为: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家国情怀;世界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全球格局;时代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的未来担当。
《瞭望》:新时代北外如何发扬这一红色特质?
杨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这个伟大历史节点,北外迎来80周年校庆。以校庆为契机,北外全面回顾总结党领导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迈入新时代,北外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服务”,坚持“兼容并蓄、博学笃行”校训,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中谋划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各项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同时深入推动《谈治国理政》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新格局。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 北京外国语大学供图
以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瞭望》: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北外的重要职责之一。这两方面建设进展如何?
杨丹:从百年历史时空看,如果说过去北外更多是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当代北外的使命是真正挖掘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故事,通过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
北外充分利用“外语”“外嘴”“外脑”优势,长期致力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世界上72个国家和地区的486所大学和文化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为外籍师生和研究学者体验真实的中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北外还大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产生了一系列促进中西方沟通理解的标志性成果。编纂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图书成功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今年4月30日,我们成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旨在更好回答新时代北外如何依托全球语言优势,把握中外文化传播规律,在世界范围内探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轨迹和路径这一崭新命题。
《瞭望》:北外在服务国家战略、提升语言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杨丹:国际语言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大国必备的全球治理能力。外语院校有责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建校80年来,北外不断加强外语学科和语种建设,坚持把“外”字做精做细、做大做强。目前已建成国内覆盖面最大的欧洲语种群和亚洲语种群基地,获批开设的101种外语课程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大支持。
北外还以语言为基础,建设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这是全国首家聚焦国家/国别翻译能力的研究机构,将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语言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0年我们首次推出“北外创造(BFSU CREATE)”全球战略,计划到2050年实现“一体两翼四目标六计划”的目标,即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建设一个全球学术共同体,实现国际化和全球参与相结合,提高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学者全球竞争力、学生全球胜任力和学校全球影响力,实施全球伙伴计划、全球声誉计划、全球师资计划、全球研究计划、全球英才计划和全球支持计划。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北外将全面构建非通用语种建设新格局,谋划制定“101工程”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非通用语教材建设,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非通用语教育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培育复语复合人才
《瞭望》: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新形势对外语高校建设和外语人才培养提出哪些新要求?
杨丹:当前,外语类高校建设正经历重要战略转型期,同时也是重大挑战。
从供给侧看,人工智能正在影响传统的语言服务领域,同时更多高校提供了更多语种教育。从需求侧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社会需求不只看重外语,还看重复语复合人才。
《瞭望》:面对新要求,外语类高校应如何转型?
杨丹:外语高校要不断丰富外语学科发展内涵,拓展外语学科人文价值,提升外语高等教育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质量和水平。
以北外为例,首先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打造北外“金本科”。除了外语教学,还要加强通识教育,打好文史哲基础,同时贯通本硕博。
其次要推进学科聚合、学科融合和学科联合。2020年9月,北外与中国政法大学签署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合作协议,两校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专业和资源优势,培养“语通中外、法治天下”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
最后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北外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聚焦语言与科技融合,与科大讯飞、华为等全球信息科技龙头企业强强联手,着力推进多语言脑科学实验研究、大数据驱动的语言智能教学建模和应用研究、跨语言多模态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等前沿课题。
读懂中国才能了解世界
《瞭望》:谈及融合转型,你曾在西南财经大学求学、任教、任职,学术背景主要涉及经济学,后在西藏大学任职,今到北外任校长。你如何看待这背后的转型与融合?
杨丹:我待过三所“双一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待的时间最长,30年,这是一所以财经为特色的大学。第二所是我作为援藏干部任职的西藏大学,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综合性大学。第三所就是以语言为特色的北外。
三所大学,三种特色。这些经历使我的学科视野和管理能力都得到提升。等我退休那一天回忆起来,这会是人生的荣耀。
我认为,大学的灵魂是一致的,它对价值塑造、知识传递、能力培养的使命是一样的。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讲,高校就是要培养服务党和国家、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人才。
此外,高校的管理理念和体系,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包括大学精神的塑造以及师生行为和价值的培养都是一致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虽然是跨界,但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一直在界内。
《瞭望》:新学期刚开始不久,北外迎来建校80周年庆典。你对北外学子的学业和人生有什么寄望?
杨丹:这个时代,生而为中国人是最幸运的事。
身为中国人,就要从文化上成为真正的中国人。对外语类高校学生而言,如果讲对象国语言特别到位,用中文写作、讲中国故事不太在行,就是得了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舍本逐末。
《北京外国语大学章程》第七条对人才培养目标有这样的描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将“中国情怀”放在“国际视野”之前,正是因为我们深知,读懂中国才能了解世界,中国情怀决定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我希望同学们夯实“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的专业技能,语通中外、道济天下。精通全球语言,掌握语出惊人的真功夫;汇通全球文化,掌握以文化人的真本事;通晓全球治理,掌握协和万邦的真智慧,成为具有中国深度、全球广度、人文高度的跨文化交流引领者。(实习生方安然参与采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