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

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下)

1980年3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军队精简整编问题。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发表《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讲话,指出:现在军队要“消肿”,主要是要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我们的军队体制有许多问题,不改革不行,体制和制度问题中,很重要的是建立军官服役、退役制度。强调:“军队要提高战斗力,提高工作效率,不‘消肿’不行。”会议一致认为,现在军队的体制编制,不适应现代作战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同年8月15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确定全军总员额压缩至450万。这次精简整编原则是:大力精简机关,改革不合理的体制编制,裁并重叠机构,压缩军队定额,减少保障部队和非战斗人员。主要包括:大力精简机关及其直属单位;压缩非战斗人员和普通兵员;压缩干部数量,提高干部质量,加快领导班子年轻化的步伐。该《方案》明确要求:有些担负地方工作任务的部队,要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工程建筑部队、铁道兵部队和军办工厂等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不占军队员额。

随后,全军精简整编工作从1980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基建工程兵部队在1979~1980年进行调整精简、压缩编制定额、撤并部分营以下单位的基础上,1981年和1982你继续继续大幅度精简整编。新编制要求:减少层次,加强技术骨干力量,提高机械化水平,主要担负国家重点工程和机密性较强的任务。

由此,1981年基建工程兵先后撤销了5个支队部(即第8、第44、第53、第62、第81支队部)、19个团(即第2支队12团,第8支队71、74团,第22支队208团与207团合并,第25支队270团,第42支队422团,第44支队431、432、435团,第62支队611、612、613、614、615、616团,第63支队625、626团,第81支队803团,第92支队914团)、三机部办公室、第31支队农场、兵种政治部体工队等;压缩非施工生产人员约1.56万人,充实到施工生产第一线;新建第62支队第616团归属基建工程兵交通部办公室,仍为第805团;第2支队第12团改为该支队金属制品厂;北京、黄金指挥部建立第四、第五技术学校。

1982年,基建工程兵又对5个单位进行精简压缩和改变建制,其中包括:压缩第28支队和撤销第272团;黄金研究所压缩编制、改隶由第52支队领导;将二机指挥部第261、第265团合并后,改称第265团;将第三技术学校改隶后划归煤炭指挥部建制;将兵种机械制造厂划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所属中建总公司建制,改称“重庆建筑机械制造厂”。

同年8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撤改工作拉开大幕并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至1984年底,这支曾经历了18年艰苦奋斗、建树辉煌的岁月,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担负着冶金、煤炭、石化、水电、交通、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等系统重大基建工程建设,以及北京地铁、城市建设,水文地质普查,铀矿、黄金勘探生产和新华社通讯保障等任务,善于组织国家基本建设和国防重大工程施工,突击能力强、技术和机械化程度高、组织管理正规科学、政治素质优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永载史册、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始终恪守并履行其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圆满完成撤改或转隶任务,继续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续写新篇章。

以下组编史料,将接续前几篇内容并着重简介石化部队、部分水文地质部队、3个兵办部队、北京指挥部、5所军校等相关概况;接下来续编数期内容,将着重介绍近50万基建工程兵在过往50年时间里,都干了些啥?敬请关注。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1)

图注1: 1983年1月12日,万里、杨尚昆等领导接见基建工程兵党委扩大会全体成员

【石化部系统】

1978年初,中央领导人提出“创建十来个大庆油田”的号召。随后,以石油化学工业部化学矿山建设公司为基础,从基建工程兵第802大队抽调骨干,补充1万名义务兵,组成4个大队,负责大型磷矿、硫铁矿等建设任务。3月10日,批准成立基建工程兵第81、第82支队,承担石油和化学工业部所属基建任务。1983年11月1日,基建工程兵石油化工指挥部被撤销,原该指挥部机关人员,除转业、退伍外,由石油工业部接收安置,落户北京市。

驻黑龙江省大庆市的第82支队所辖第811、第812、第813团大部分人员就地集体转业到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建设公司和其他单位,少部分人员纳入全军计划离休、退休和转业、退伍计划。

担负化工建设任务的第81支队所辖第801、第804团就地集体转业,分别改编为化学工业部直属的两个化工建设公司,即驻湖北省孝感市的第十四化工建设公司和驻湖北省宜昌市的第十五化工建设公司,继续承担化工重点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第802团约1650人于1982底至1983年9月,陆续从辽宁省锦州市调往深圳经济特区、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机电设备安装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建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2)

图注2:第801大队承建的湖北化工厂施工夜景

【部分水文地质部队】

1973年11月24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调沈阳军区工程建筑第307团、兰州军区空军工程建筑第12团、第二炮兵工程建筑第144团,共3个工程兵团划归国家建委建制,作为组建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质普查部队的基础兵力。1974年5月3日,获准组建3个师级指挥部(即第91、第92、第93指挥部)和12个团级大队,担负中国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勘探。1983年8月13日,水文地质部队除部分转隶北京、兰州、沈阳、乌鲁木齐军区领导外,其余部队开始撤销、就地集体转业改编。

水文地质指挥部改为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指挥部。

第91支队改编为地质矿产部呼和浩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所属第904、第913团就地改编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第92支队改编为地质矿产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驻青海省西宁市的第906团、驻甘肃省酒泉市的第907团、驻陕西省延安市的第908团就地集体转业改编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第93支队改编为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所属第909、第910、第911、第915团就地集体转业改编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所属第912团(驻地湖南省怀化市),商得深圳市同意,除转业、离退休者外,成建制调往深圳市,集体转业改编为深圳市工程地质勘察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3)

图注3:第93支队第912团战友正在进行水文地质钻探作业

【二机部系统】

1975年7月,基建工程兵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室成立。辖第25、第26(前身为第201师)、第27(前身为第202师)、第28支队(前身为第203师)和第291(原第606)、第292(原第607)、第293(原第608)、第294(原第609)团。所属部队自1971年组建后,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驻北京的二机部指挥部的部分人员就地集体转业到核工业部有关司、局工作;原二机部广州物资站改编为核工业部广州物资供应站。

第25支队机关集体转业改编为核工业部广东矿冶局,第267、第268、第269团分别转业改编为第741、第743、第745矿;所属教导队和第25支队医院改编为技工学校和核工业部第419医院。

第26支队机关就地集体转业改编为核工业部东北地质勘探局,第251、第252、第253、第254团依次改编为东北地质勘探局下属的第241、第242、第243、第244地质大队;第255团转业改编为核工业部第754矿。

第27支队机关就地改编为核工业部华南地质勘探局,驻广东韶关的第263、第2265、第266团和驻福建省的第264团、驻江西省的第262团,分别集体转业改编为华南地质勘探局下属的第291、第292、第293、第295、第296地质大队。

第28支队机关改编为核工业部西南地质勘探局,驻西昌市的第271、第273团和达县指挥所(原第272团)集体转业改编为第281、第282、第283地质大队。

第291、第292团集体转业到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探局,分别改编为第271、第272地质大队;第293团改编为核工业部第771矿;第294团集体转业改编为华南地质勘探局下属的第294地质大队。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4)

团注4:铀矿部队某部战友正在研究铀矿生产数据

【三机部系统】

1976年3月16日,基建工程兵第三机械工业部办公室成立。1978年8月12日,其所辖第31支队增加定员到1.5万人;1979年2月21日,将第31支队修配厂纳入编内,编制500人;至此,三机部办公室所属部队有1个支队部、4个大队,即第31支队,辖第301、第302、第303、第304大队,共约1.43万人。担负贵州省安顺市和湖北省荆门县一五○、一七○、三○○工程,陕西省西安市、勉县一一五、五一四工程建设任务。除第301团集体转业并就地改编为江苏省(驻地南京)直属企业之外,该支队机关和所属部队第302团(驻地广西南宁)、第303团(驻地陕西汉中)、第304团(驻地贵州安顺),从1982年底至1983年8月陆续调往深圳经济特区,并于1983年9月15日集体转业改编为市属企业。

第31支队机关与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合并到深圳特区建设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原该支队门诊部与冶金指挥部深圳临时指挥所医院合并为深圳市基建职工医院(现更名为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第302团改编为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303团改编为深圳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304团改编为深圳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曾承担江苏、浙江等地区施工任务的原基建工程兵第301团,集体转业改编为江苏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5)

图注5:第302团承建的深圳直升机场

【五机部系统】

1976年3月16日,基建工程兵第五机械工业部办公室成立。后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为减少重叠机构,基建工程兵民航总局办公室于1978年5月被撤销;基建工程兵第五机械工业部办公室于1978年10月被撤销。

【七机部系统】

1976年3月16日,基建工程兵第七机械工业部办公室成立。其所辖部队,一直担负着航天工业部的基建施工任务。1983年,七机部办公室和第352团(1985年集体转业改编为河北省廊坊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在京的约2500人,就地转业到航天工业部有关单位。

1976年3月,第二炮兵第七工区改为基建工程兵第36支队,由第七机械工业部领导和管理,支队部驻陕西省西乡县;所属建筑第253、第179团改为基建工程兵第351、第352大队;总后勤部汽车第25团改为基建工程兵第353大队。

1978年8月12日扩编成立的第36支队,其机关及其基地(原七机部○六○基地)移交航天工业部七一○七厂,机关一部分调各团集体转业,另一部分就地集体转业并入七一○七厂工作。

所辖第351团大部分部队转业改编为航天工业部陕西省航天建筑工程公司;第352团于1985年集体转业到河北省廊坊市,改编为廊坊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其中,该团四营转业改编为航天工业部○六六基地建筑工程处;另外,该团曾抽调两个连队、指战员共400余人,从湖南省郴州市驻地奉命出发并先后于1979年12月22日和1980年1月5日抵达深圳,编入冶金指挥部第一支队深圳指挥所(即后改称一团、深圳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现更名为深圳市特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353团驻河南省郑州市的部队和第351团1个连改编为航天工业部河南省航天局工程公司;第353团驻四川省万源县的部队转业改编为航天工业部○六二基地建筑工程处。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6)

图注6:第36支队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战友合影

【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

1976年3月1日,铁道兵北京地下铁道工程指挥部改编为基建工程兵北京市办公室,隶属基建工程兵办公室和北京市委。后改为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其所辖部队自1965年开始,一直担负北京地铁工程的建设任务,并承担了部分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任务。

1983年6月13日,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挥部番号被撤销,部队转业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同时撤销基建工程兵第6、第7、第9支队番号。

第52、第53团合并,第54、第55团合并,第61、第62团合并,第13、第51团合并,第65、第151团合并,依次转业改编为北京市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城市建设工程公司;第63团集体转业改编为北京市建设机械施工公司;第64团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安装公司;材料供应总站改编为北京市城市建设工程材料供应公司。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7)

图注7:第6支队承建的国内首座三层立交桥——北京西直门

立交桥

【五所技术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一技术学校原属建工部队,1983年撤销番号后改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现并入重庆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原属冶金部队,撤销番号后改编为冶金工业部武汉冶金建筑专科学校,现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三技术学校原属煤炭部队,部队撤销改编后改为徐州煤炭建筑工程学校,现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四技术学校原属水电部队,现为武警水电技术学校(柳州)。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第五技术学校原属黄金部队,现为武警黄金技术学校(襄樊)。

基建工程兵奋斗史(近50万基建工程兵到底去哪儿了)(8)

图注8:基建工程兵第1技校的学员正在上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