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读实践论知与行的关系)

在中国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知行合一的说法。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知道明白了道理就去做,理论和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解决问题。那么在古代的读书人当中就有问题了,“行”就是自己去实践动手,那么“知”就是知道明白的道理,那这个道理在哪里?在程朱理学那里就讲,天理(也就是道理)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去认识事物(也就是格物的说法),才能明白这世界的道理(就是致知的说法)。这个当然很容易理解,你必须要不断地去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你才能在考试当中取得高分。而在陆王心学那里却有不一样的说法,特别是王阳明。他说道理就在我们的心里(也就是心即理的说法),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孝顺父母的道理,并不会因为父母不在了就消失。成为圣人的道理就在我们的心里,只不过我们被欲望迷住了双眼,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当然,你肯定觉得哪里有问题。那我什么都不做也不学,我怎么知道造原子弹、飞机、大炮。王阳明肯定不是这种偏激的认识,他只是指出,我们的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射出世界上的一切天理。在毛主席的实践论里写到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也可以适当地理解心即理的说法。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程朱说,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明白道理,所以是重实践的。而在王阳明看来,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束。你如果真的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你就要去实践去行动才能算是知道,知离不开行,行也离不了知。没有去行动实践的知不能算真正的知,同理,缺少了知的行也不能算真正的行。这个就容易让人糊涂,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了解一下心学。这里重点讲毛主席的实践论,以及怎么完美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实践与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读实践论知与行的关系)(1)

在实践论里写到,人的认识,主要地依靠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了解自然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这里就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总结,都是人们通过实践分析,然后总结出来的。这个也不难理解,古人明白钻木取火的道理,是因为有人曾经成功通过钻木获得火源,这个道理不是哪个人突发奇想说出来的,也不是有神仙上帝告诉他的,而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实践成功的。所以这里的认识,也从刚开始的不知道,低级的认识,通过实践,慢慢上升到大致了解,高级的认识。

实践与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读实践论知与行的关系)(2)

这里是实践和认识的第一阶段,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里的认识我们叫做感性认识。就像书里写到的,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同样以钻木取火为例,第一个发现钻木取火的人,他会明白火苗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吗?肯定是不能的,他只能凭借感觉了解到,原来不停的钻木头会产生热量和火焰。他就会告诉别人这个认识,不停的钻木头可以得到火,他也不知道为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