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

一般采用覆烧法烧造的瓷器,因口沿无釉,露出胎骨,称为“芒口”,带有芒口的瓷器,叫芒口瓷。有些文献中提到,北宋宫廷不用定瓷,就是因为有"芒"的原故。官僚贵族在使用时,则多用金、银或铜镶装器口,一则可避其"芒",同时也可借以夸富。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1)

北宋~金定窑印花孔雀牡丹盘 十二~十三世纪

为了弥补芒口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同时可显示豪华尊贵。据《吴越备史》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九月十一日王进朝谢于崇敬殿,复上金装定器二千事,水晶玛璃宝装器皿二十事,珊瑚树一株”。此处吴越王钱氏所进贡之“金装定器”就是指这类镶金口的芒口瓷。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2)

金定窑 印花牡丹百褶盘 十三世纪

覆烧定窑碗盘日用器的形制甚为规律,口缘多无釉,是所谓「芒口」,方便安装金属稜釦以增添瓷器光彩。芒口因覆烧而产生,定窑碗盘倒扣在环形支圈上,每个支圈层层相叠,则外表看似一个筒形匣钵,内层却是多个不相碰触的同形式碗盘。因此一方面节省窑内空间可大量烧造,一方面口部支撑有利于细薄广口小足器不易变形;是瓷窑装烧技法的发明,一时随从者众,远至江西、福建窑场亦皆有袭仿者。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3)

北宋~金定窑 印花婴戏图折沿盘 十二~十三世纪

划花定窑十一世纪中叶前后,定窑的窑工开始以划花装饰瓷器,宽刃的雕刀作斜刀与回锋变化,快速的呈现画笔提捺勾描般的线条;又善于利用梳箆般的多岔工具,在主纹饰间划出平行流畅的复数线条,增加花叶的丰满,或水波的流动。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4)

北宋定窑 莲瓣划花莲荷螭纹盘 十一世纪~十二世纪初

划花花纹,最常见的是一枝莲花或萱花,穿绕器面,花叶疏朗跌宕、优雅自生。其他如水塘鹅雁、游鱼,快速却柔和的线条,勾划对大自然的讴歌;面如小牛的螭纹和昂首跨步的行龙,都神采奕奕、活泼灵动。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5)

北宋~金划花水塘双凫碗 十二~十三世纪

印花定窑北宋晚期,定窑工匠以蘑菇样的模子同时整饬造型并笵印花纹,而多件模子具有年代刻款,显示印花技法在金代更为盛行,可大量重复制作同形同纹的作品,供应广泛的市场需求。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6)

金定窑划花龙纹大盘十二~十三世纪

工整的印模,与金银器型模相似,常制作规律的分格与菊瓣曲褶的壁面,布置飞鸟舞过繁花、水禽荡漾于细密水波间,而螭纹矫健、祥云密布、花叶伸展,密无缝隙,均见刻模者构图设计的独到处。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7)

金定窑印花犀牛望月碟 十二~十三世纪

宋朝窑口的民间特征(芒口因覆烧而产生)(8)

定窑印花双凤穿花笠式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