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金字塔是科普吗(骗了我们30年的营养金字塔谎言被拆转)
是不是从小就听说妈妈说过,要多吃蔬菜少吃肉?
妈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这还得从影响了我们 30 多年的营养金字塔说起。
这张图,大家都看过吧。想必不少机友都对此深信不疑。
在这张图中:
- 碳水化合物(糖)类食物被放置在金字塔底部,被认为是生命的支撑,每天要多吃。
- 而肉类等食物被放置在金字塔顶部,每天只要摄入一点就足够了。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营养金字塔的影响下,近几年全球肥胖的趋势一直在加剧。
自从步入青少年阶段,机哥就发现,体重秤上的数字越来越大(不要误会,我还在长身体)。
机哥一直以为,我长胖是因为日子过得还算滋润,再加上自己是易胖体质。
但最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员工在电视节目上公开表示:
这个营养金字塔,其实是完全错误的。
也就是说,我们吃了这么多年,都吃错了。
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骗局
20 世纪中旬,影响人类健康的头号疾病是心脏病。
1955 年,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心脏病发作,还因此连续数周无法履行总统职责。
总统这一病可不得了,美国人民一下就炸开了。
大家都迫切希望得知,到底是什么让心脏病的发作率变得这么高。
当时,大家初步怀疑的目标是“糖”和“脂肪”。
但那时的科技还不够发达,人们对于糖和脂肪对身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完全没概念。
就在这时,美国制糖业和食品商们率先出手了。
他们决定,在真相查明之前,人为干预研究结果。
他们利用自己庞大的资金,通过收买贿赂的方式,向进行研究的科学家们施压。
制糖业一边要求科学家们淡化糖和心脏病之间的联系,一面把导致疾病的锅甩给饱和脂肪。
具体来说:
制糖业先找到了三位哈佛的教授,向他们提供了约等于今天 50000 美金的“资助”。
要求就是写一篇《关于糖、脂肪与心脏病的联系》的综述,然后把它发表在权威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
当然,里面的内容想必大家不用看都能猜个大概。
在权威作者+权威期刊的影响下,人们就暂时得出了一个结论:糖在引发心脏病方面,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这也影响了关于糖后续研究的方向)
配合这篇论文,食品商们又赶紧给糖打广告——三茶匙糖的热量,比半个葡萄柚还低。
至此,糖完成了初步洗白。
但是到这还没完。
随着糖类食品销量越来越高,可以预测,肥胖和心脑血管病人数会越来越多。
聪明的制糖业怎么会想不到呢?
于是他们决定,这个锅要由脂肪来背。
制糖业又找到了一个叫安塞尔·凯斯的教授。让他阐明脂肪和心脏病的联系。
就这样, 1952 年著名的脂类假说诞生了。
在这个假说中凯斯认为,肉类和奶类中的大量饱和脂肪才是引起心脏病的主因。
为了支撑这个理论,他还进行了一项“七国调查”(美国、日本、意大利、南斯拉夫、希腊、荷兰、芬兰)。
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凯斯发现:这 7 个国家的心脏病发作率和饱和脂肪的摄入呈正相关趋势。
至此,假说的理论基础也有了。
但事实上,这个“发现”根本就是假的。
凯斯在实验的初期阶段明明研究了 22 个国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从 22 个国家中选取了 7 个“符合假定”的,剔除掉了剩余的 15 个国家。
这明摆着是学术造假。
美国制糖业一面“扶持”亲糖科学家,一面努力打击异己。
在资本大棒的影响下,人们纷纷将矛头对准了脂肪。
到 1977 年,当初那三名被收买的哈佛教授中,有一名已经成为了美国农业部人类营养负责人。
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以政府的名义出了一份“权威膳食指南”。
这里面几乎包括了所有对糖和糖关联产物有利的观点:
1、少吃肉和油。2、多吃碳水(糖)类食物。
在这份权威膳食指南的影响下,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彻底被改变了:
1、大家都开始低脂时尚,但是...脂肪缺失带来的坏味道谁来弥补呢?自然是更多的糖。2、各食品商大量推出各种低脂饼干,膨化食品。反正大家相信,只要是低脂的碳水类食物,就是健康的。这完美符合制糖业和食品商们的利益。
不得不说,他们成功了。赚钱赚到手软。
持续半个世纪,至今未散的阴霾
美国制糖业和食品商们的影响范围不单单在美国,事实上全世界都在受此影响。
英国 BBC 在一档对糖的纪录片中就明确表示,通过从食品商处得来的数据发现,糖的加入越多,零食就卖得越好。
事实上,不光零食,就连主食都受到了影响。
比如,机哥手里的这个流沙包,如论是内馅还是外皮,吃得出来,都放了很多糖。
但是...
包子馒头这种主食,本身到了身体内,就会被分解成糖,如果再加上蔗糖做甜味剂,对我们身体来说,这根本就是糖上加糖啊。
过多的糖分在身体中,会被转化为脂肪存储起来。长此以往,人自然而然就胖了。
这就是全球肥胖加剧的主因之一。
日常主食中的提供的糖已经足够,如果再额外消费砂糖,对身体来说,直接就爆表了。
不得不说,美国制糖业和食品商为了利益,牺牲了全球很多人的健康。
糖的坏处还不仅仅是引起肥胖,过量的糖还会导致:
1、视力退化,看东西越来越模糊。2、心血管疾病,加剧死亡风险。3、肥胖所带来的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并发症。4、蛀牙,影响美观,同时影响以后吃东西。5、皮肤老化松弛。
正因为糖的种种负面作用,曾经有人说糖纯净、洁白,但致命。
甚至有人直呼:糖就是慢性毒品。
因为它对健康的影响太严重了。
以后怎么吃
正如在半个世纪后,制糖业的丑事败露一样。(制糖业高管和那几名科学家都已经死了,所以此事无从追究)
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现在关于糖和脂肪的影响已经较为透彻:
相比脂肪,糖对身体的影响更加严重。不仅如此,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摄入脂肪,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率反而会下降。而过多的摄入碳水类食物,死亡率会上升。
所以一句话总结:以后在食物的选择上,肉和动物油脂可以适当的,甚至多吃一点点;反倒是主食(碳水类食物)和各种零食,尽量少摄入。
(时代杂志:1984 少吃脂肪;2014 多吃黄油)
如何鉴别
说了这么多,如何鉴别饮料和零食中的糖分有多少呢?
其实非常简单,只要看一下包装上营养成分表里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可以了:
其中,饮料的最好识别,因为饮料中不含淀粉,所以碳水含量 100% 等于糖含量。就拿可口可乐来说吧。
每 100 毫升里就有 10.6 克糖。
要知道,常温下水的密度大约 1ml/g ,也就是说可乐基本是 9 份水,1 份糖兑出来的。
百事的含糖量更高,每 100 毫升里有 11.2 克。
但可乐的含糖量还不是最高的,一些主打清淡口味的饮料,含糖量其实比可乐还多。
小茗同学。每 100 毫升 12.1 克糖。
我们一直认为健康的养乐多(广东叫益力多,但其实是一个东西),每 100 毫升 15.7 克糖(凭观念区分是否健康,是不对的)。
至于奶精,每 10 毫升中有 11.4 克糖。这东西一点奶都没有,分明全是糖勾兑的。
还有一些常见的零食,也有人通过实验做过直观对比。
我们以一罐 330 毫升可乐作为标准。( 含糖约 35 克,相当于 7 块方糖)
(以下图片均源自网络)
6 片奥利奥的含糖量,就近似于一罐可乐。
一包格力高的含糖量,也没好到哪儿去。
至于巧克力酱,440 克中大约有 250 克是糖。
你这吃的哪里是什么美食,分明是方糖,而且一张嘴就 30 块起步。
机哥真心建议大家从今天开始好好控制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
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食品厂商们,不是你们加的糖越多,我们就越喜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