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出现两个特征)
之前写了两篇文章,第一篇介绍了什么是“生性凉薄”,第二篇区分了“生性凉薄和活得通透”。这里大概做一个回顾,文末会附上相关链接。
1、生性凉薄讲究的是“与生俱来”,或者“类与生俱来”。这类人处世的原则往往定格在很小的时候:还没有形成思想,就已经有了冷漠的态度,且这样的性格沿用一生。
2、活得通透讲究的是“顿悟”、是“后天觉醒”。这类人往往是经历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而后才变得冷漠。但因为世人不理解他的冷漠,故而被戴上了生性凉薄的帽子(被动型生性凉薄)。
3、过度理性之人,一定是凉薄之人,但并非生性凉薄,也有可能是活得通透。
4、生性凉薄分为:理智型生性凉薄(悟性极高,很理智、聪慧)和极端性生性凉薄(毫无理智,没脑子、愚昧)。理智型生性凉薄的人又分为:1、生性凉薄;2、被动型生性凉薄。
关于第1、第2点,我们可以根据“小时候的行为模式和长大后是否一样”来做区别判断。
如:三五岁时,冷漠不理人,长大后也是如此,这就是“生性凉薄”。三五岁时温暖、善良,长大后冷漠,这只是“凉薄”,是因为想通了一些人、一些事而后做出的动作(往往会被不熟的人冠上生性凉薄的帽子)。
凉薄之人,因为“自我封闭”,他们有了比常人更多的时间提升自我,升华生命。纵然他们的冷漠行为往往不被世人认可,或许还常常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但优秀、理智、聪慧也是毋庸置疑的(极端性生性凉薄的人除外)。
以上,就是前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其中涉及的许多心理学名词、概念和案例,欢迎各位朋友在文末自行点击链接观看。
生性凉薄的孩子是什么样子?
1、邻居老王(化名)前两天跟我说她女儿结婚了:人在上海,几年没回家,结了婚也就只打电话说了一声。
大概十五六年前,老王家住在一个小区(大院)里,邻里关系都很好,但女儿小敏(化名)和别的小孩却不太一样:别的小孩见人都会礼貌的问好,但怎么教小敏她就是始终不开口。
1)、每次老王的妻子带小敏出去购物,大包小包把一米五出头还穿着高跟鞋的瘦瘦小小的妻子累得够呛,小敏却总在一旁跟个没事儿人似的,也不说要帮妈妈提一些东西。这时候,老王夫妇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孩子的自私。
2)、后来,小敏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上海工作。
前不久,小敏打电话回家说自己结婚了,老王怒吼到“结婚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跟我和妈妈商量”?电话那头的小敏带着轻蔑的语气说道:这是我自己的事,我自己能解决,打电话是告诉你们一声,我不说也行的。然后就挂了电话,也不容老王多说一句祝福。
3)、记得在小敏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吃饭,老王和妻子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吵了起来(记不清了)。就记得当时俩人还动手打了一架,邻居听到动静赶紧跑过来劝架,却见小敏安静地坐在饭桌上继续吃着她的饭,谁也不理,谁来了也当作没看到。
邻居问她:爸爸妈妈打架,你怎么也不拦一拦?小敏理直气壮的说道:我还没吃晚饭呢!他们打架管我什么事?
2、小玲(化名)和丈夫一直想要个女儿,但无奈生了个儿子,于是便抱养了一个女孩回家,抱回家的时候还不满一个月。
刚抱回家时,小女孩很安静,不哭不闹。小玲开心地跟丈夫说“比他哥哥好带多了”。欢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起了个名叫“晓静”。
1)、有一次,小玲在做家务时,不小心把手划破了,留了好多血。在一旁看电视的晓静撇了一眼,然后继续看她的动画片。小玲着急地喊道:晓静,快,帮妈妈拿个创可贴。晓静头也不回地说道:你没有手啊!就在抽屉里,自己去拿!
2)、小玲的丈夫对晓静更是溺爱,晓静喜欢吃牛肉,小玲的丈夫挺扣扣搜搜的一个人,牛肉却是十斤八斤的买。再大一些,晓静上学了,每个月八九千的兴趣班、补习班、辅导班,小玲的丈夫也是说报就报。就连晓静的哥哥(两夫妇自己的儿子),都没有这样的待遇。但不论对晓静多好,他从来都看不见晓静的笑脸。甚至这么多年过去了,连一声“爸爸”都没听到过。
3)、晓静高中的时候,上的是寄宿学校,学校一个星期能回家一次,但晓静却常常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小玲的父亲去世那天,小玲哭着打电话让她回来一两天,晓静冷冰冰的说道:人都死了,我回去有什么用?不等小玲回话,她就挂了电话。
小玲无助地握着冰冷的手机哭得泣不成声,想起父亲在世时,对晓静百般疼爱,小玲放下手机,捂着隐隐作痛、哭戏困难的胸口,既心寒,又无奈!
《理解人性》中说道:生性凉薄的孩子在1~3岁时便已显露苗头。此时引导,或许还能改正他的性格。但若是错过了最佳的引导时机,那么,大概率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他们往往很难跟父母建立起“情感链接”,在人际关系中,也无法与人建立友好、亲密的关系。导致生活中处处碰壁,甚至还因此引发出各种心理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生性凉薄的孩子的两个案例。篇幅问题,更多的案例就不列举了。我们接着聊“生性凉薄的孩子的特征”。
孩子为什么会“凉薄”,真的是“天性如此”吗?
生性凉薄,一般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与生俱来,一个是后天养成。
前者指的是天生就是如此,即“还没形成胚胎就已经有了这样的性格”。就我个人而言是不相信有这种情况的,也无法考究。
所以我们说的生性凉薄大多是后者,即“后天养成”,因为有了一个从胚胎到形成独立思想的过程,所以称之为“后天养成”(孩子没有形成思想时,就已经对人对事都冷漠,且这样的冷漠性格沿用一生)。
1、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被称为产前心理学之父的“托马斯·沃尼”(Thomas R. Verny)在他的著作《胎儿的秘密生活》(the secret life of the unborn child)中提到一个现象:
当孕妇的脑子里一想到香烟的时候,胎儿的心率会瞬间飙升。
沃尼博士根据多次实验和多组数据认为:胎儿能精确的感知到母亲的想法,尽管她没有抽烟,仅仅只是“想”或者“思念香烟”,就触发了胎儿的自保功能:“提高心率,以面对母亲抽烟令自己缺氧的危险”。
2、美国、瑞典和新西兰的科学家均发现:
4~8周的胎儿已经具有相当于一岁胎儿的身体感知能力,能通过身体表达好恶。例如:母亲喝冰水时,一个月的胎儿会拼命的颤动,表达自己对冰水的厌恶。
4个月的胎儿对光和声音十分敏感,他们会随着音乐律动。
7~8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有了意识,他们会做和母亲一样的梦,甚至能感知到母亲爱不爱他、想不想要他。
3、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格哈德·罗特曼(gerhard Rottmam)博士做了一个实验:
他挑选了141名背景各异的孕妇,以调查孕妇对胎儿的态度是否能影响胎儿。实验中,孕妇被分成了三组:
1)、理想母亲。这组中的孕妇不论自己的经济和身体状况如何,都满心期待孩子的到来,结果是:他们的孕程和产程是三组孕妇中最顺利的,孩子也很健康。
2)、灾难母亲。这组中的孕妇曾在怀孕前后,都承受了长期的个人压力。结果是:他们的孕程和产程是三组中最不顺利的:早产儿几率最高,出生的孩子体重最低,孩子出生后彻夜啼哭,很难带。孩子“急患”各种疾病的也最多。
3)、冷酷母亲。这组中的母亲有各种不想要孩子的理由(经济、事业、太年轻等)。对这组孕妇的潜意识进行研究后发现:
如果孕妇潜意识里不想要这个孩子,孩子流产的概率很高。
如果潜意识在纠结要不要这个孩子,孩子就会同时接纳“要和不要”两个因素,出生后他们会呈现出没有活力、昏昏欲睡的状态,对啥都不感兴趣,看上去懒洋洋、冷冰冰的。
事实证明,凉薄的孩子大都不是生性如此,而是胎儿时期就备受了折磨。导致触发了“自保”机制!
1、母亲压力太大时,他们不得不承受母亲压力激素长期的攻击;当母亲对他们的态度模棱两可,甚至不想要这个孩子时,他们不得不早早就形成一种自保的机制,甚至干脆放弃来到这个不美好的人世。
2、同样的道理,即使孩子度过了胎儿时期,顺利地出生。若出生在了一个不幸福的家庭里:长期受到压力的侵袭,或者“被忽视、被放弃、父母不管不顾或时常打骂、逼迫或长期缺少玩伴”等,他们就不得不形成自己的防御机制,减少外界对自己伤害。
出现两个特征,你可能在培养一个生性凉薄的孩子!一、过分自私
个体在面临自己的利益与对方的利益冲突时,会忽略对方的损失,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这就是“自私”!
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都能察觉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损害别人的利益,但依旧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而不择手段。
上文第一个案例中提到的小敏就有好几个自私的行为:
1、拒绝开口问候。
2、拒绝帮母亲提商品。
3、拒绝劝架,置身事外、只顾吃饭。
4、拒绝回家并拒绝告诉父母自己在外地的各种情况。
这4点都讲究“让自己舒服”,即“我不想就不做,管你礼不礼貌、累不累、痛不痛,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
第4点更为特别:既损害了身为父母对儿女的知情权,也剥夺了父母对子女提供关心和问候的权利。当然,这也是为了避免因为三观等问题和长辈发生矛盾,但说白了还是“为了让自己舒服”。这就是“自私”!
第二个案例中的“晓静”的自私这里就不列举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再多看几遍,把您找到的“自私”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没有共情心、同理心,不懂分享,不懂换位思考,不会主动承担和分担。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外界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或者“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但凡没有,就倍加指责”。这就是自私者的“主要表现”!
二、过分理智
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称之为“理智”!
上文中第一个案例里的小敏,为了避免三观不合等原因和长辈造成冲突,于是拒绝告诉父母自己在外地的情况。这就是理智!
上文中第二个案例里的晓静,在外公去世时接到母亲的电话,而后说了一句“人都死了我回去有什么用”,然后挂了电话。这也是理智!
理智如果仅仅只是“向内”的,即“不损伤他人”,那么这是没问题的。但理智如果是“向外”的,即“有可能通过损害他人利益的形式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这样的理智就称之为“自私”。
在自私的基础上过分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多次数、多形式展示自己的自私,这就是“过分自私”。过分的自私必须是大量思考后的结果,所以过分自私往往也意味着“过分理智”!给人呈现出来的感觉就是“冷淡、冷漠,甚至残忍”。
什么情况下,父母会“养成”一个生性凉薄的孩子?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冷漠、自私,实际上就是“防御”的表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往往由环境所决定。即“如果父母有下列几种行为,大概率会培养出一个生性凉薄的孩子”!
1、孩子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但有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习惯性什么东西都帮孩子处理妥当,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让孩子直接失去探索的机会,或者会打断孩子探索的过程。长久以外,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如:认知不足或常被指责导致自卑、因为自卑导致社交障碍、因为社交障碍导致抑郁等。(溺爱)
2、如果在帮助的过程中,父母总是默默地做,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就有可能患上“情感冷漠症”:对外界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滞,内心体验缺乏,内心想法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对事毫无兴趣,没有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对外界总是持不信任、不满意态度等。(沉默)
3、有些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比较忙碌,导致孩子体会不到亲情与爱,也没有人能教孩子“如何去爱人”,长久以往就会患上社交障碍、情感冷漠症等心理疾病,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显得被动。(忙碌)
3、有些父母常处于一个“紧张、焦虑”的状态,所以总在为孩子“安排”,更甚者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安排到工作、结婚、生子。导致孩子最终失去“自主能力”,只能“寄生而活”。如果没了可以依赖的对象,大概率会崩溃,甚至出现自杀等情况。(担忧)
过分理智,说白了就是“以合理的方式满足自私自利的欲望”(尽管有些理由和借口并不合理,也不被人们所认可,但并不妨碍生性凉薄之人自欺欺人)。
篇幅问题,今天就暂且到这里吧!下期我们聊一聊“孩子生性凉薄,该怎么引导和培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信留言或评论区催更,我也好催一催自己赶紧写。最后,感谢大家看到了这里。祝安好!
过度理性,你可能是个“生性凉薄”的人!心理学:主要有三个特征
怎么区分“生性凉薄”和“活得通透”?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