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银饰成时尚主流 视点苗族银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与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出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同时也展示着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文化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多种多样,有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等。其工艺流程也非常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 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以银围帕为灵感的珠宝套装设计(杨舜宁)
在中国明代以后的数百年里,苗族银饰经历了一个为服从民族审美定式需要而演绎、组合、变异的民族化过程。所有的银饰原有品种,在苗族审美标准的取舍下,有的引入后即被淘汰,有的屡经改造而面目全非,也有的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特征。
苗族银饰的民族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群体的审美观念则是艺术创作的规范。苗族银饰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发展的。随着苗族对服装的审美意识逐渐同实用意识分离开来,由物质需要的依存关系衍化成审美的主客体关系,苗族银饰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
苗族从古至今都有“以 钱为饰”的习俗 , 史料也显示,“钱”饰与银饰是同时步入苗族服饰领域的。这种通过“以钱为饰”所流露出来的夸富心态,对于苗族银饰的审美价值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苗族银饰形成了三大基本艺术特征: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梁欣学生原创设计
以大为美
从美学上看,苗族银饰见识独特,堆大为山,呈现巍峨之美 ; 水大为海,呈现浩渺之美。从实用主义层面上看,以“大”取胜, 也体现着苗族人家的富裕程度。
以重为美
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越重越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 " 多 " 的艺术特征,也十分惊人。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腹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不难见到。
以苗族项圈为灵感的首饰设计(李璐)
图腾崇拜
纵观远古,图腾崇拜是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它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早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祖先们把对自然的崇拜、动植物的崇拜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宗教的信仰,以此作为本民族的图腾进行膜拜。苗族银饰的装饰纹样大多取材于自然的物象,在银饰品中出现最多的是蝴蝶、龙、凤、狗等图案,除此之外还有鱼、鸟、兽等,这些纹样图腾丰富多姿,充分体现了装饰的自然美感。
苗银与珠宝设计
作为当代珠宝设计师,了解历史并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非常重要。苗族银饰作为中国文化中非常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其形式还是纹样、花纹、寓意,都非常值得借鉴学习,古为今用,并且成为当下如火如荼的“国潮”灵感。很多新式元素的碰撞,例如苗银和彩宝的结合,银饰和翡翠的组合,材质与材质的碰撞……甚至不拘泥于银白色的苗银,当代首饰可以更多地从色彩层面考虑,赋予银饰新的活力。
梁欣学生作品,以苗族服饰为灵感设计的耳饰
从苗族银饰图案中汲取灵感重新演绎的胸针(周佩仪)
作者简介
梁欣
独立珠宝设计师
珠宝设计培训讲师
主要从事原创珠宝首饰设计研发、
企业合作产品开发、私人珠宝定制
以及珠宝手绘技术等相关培训
原创作品荣获海峡两岸设计大赛、
香港珠宝设计大赛、国际珠宝设计大赛等多项大奖
微博设计美学“最具V影响力” 设计师
受邀拍摄力士 LUX“中国美”宣传片
2019年出版《高级珠宝设计手绘技法教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