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爆炸造成多少天然气损失(对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几个常见认识误区的辨析)
作者:冯治中(中国石油集团保卫部)
来源:华语智库公众号
按: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和美西方纷纷指责对方对管道进行了破坏,一周多时间过去了,互联网世界对该事件的讨论热度丝毫不减,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平台充斥着各种关于爆炸事件的言论,各种所谓阴谋论、博弈论、“罗生门”喧嚣尘上,本文站在油气生产和安全保护专业的角度对几种网络媒体比较流行的观点予以必要的辨析,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决策。
误区一:北溪管道被炸将全面阻断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除北溪1、2号管道外,俄罗斯向欧洲供气的主要管道还有4条,分别是:
①亚马尔-欧洲管道(从北极地区亚马尔半岛西区白俄罗斯,分为两条支线,西线去波兰、德国东部,南线去乌克兰西部接入“联盟”管道,1999年投产,年输送能力330亿方);
②联盟管道(气源地位于伏尔加-乌拉尔油气区的奥伦堡气田,经乌克兰分为两条支线,1979年投产,其中一条去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等,一条进入摩尔多瓦、罗马尼亚,年输量240亿立方);
③伊斯坦布尔管道(2020年投产,年输量315亿方,管道横穿黑海,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西北部分为两条支线,一条向土耳其供气,另一条向东欧和南欧部分国家供气。)
④“蓝溪”管线(2003年投产,年输送能力160亿立方,“兰溪”管线由北至南穿越黑海海底,最后到达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应当说,炸断北溪管道并不能全面阻断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即使俄乌战事正酣,目前上述四条管道尤其是通过乌克兰国境的管道仍在正常供气。
误区二:北溪管道被炸将造成重大生态灾难。有专家学者称,此次爆炸可能造成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甲烷泄漏。
9月3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此次爆炸的专题会议宣布此次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量达到7.8亿方,相当于丹麦三个月的天然气消费量。考虑到甲烷泄露的温室气体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一说是22倍,另一说是近80倍),因此,此次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此种观点笔者很难赞同,应当看到,天然气的学名即甲烷(CH4)。8亿方的甲烷泄露和美国、俄罗斯等全球天然气生产大国因甲烷泄露造成的温室气体效应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以美国为例,根据《科学》杂志最新发表的一篇文章, 2018年全年,美国国内的油气工业甲烷泄漏达160亿立方左右。而此次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爆炸,造成的甲烷泄漏和温室气体效应充其量只相当于美国年度甲烷泄露的二十分之一。此外,8亿方的天然气以油气当量换算大约相当于63.7万吨的石油(油气当量就是将天然气产量按热值折算为原油产量的换算系数。标准油气当量是根据原油和天然气的热值折算而成的油气产量,一般取1255立方米天然气=1吨原油)。
即便按照最严重的情景测算,如果真的是63.5万吨的石油泄漏到自然界和海面上,那也达不到史上最严重。2010年BP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事件总共造成了近500万桶的石油(一吨石油大概折合7.2桶,折合约69.4万吨)泄露到海面,造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石油污染事件。(数据来自清泉能源公众号)。
误区三,海底天然气管道破坏难度较大,只有主权国家有破坏的能力。有观点认为,北溪管道的钢管管道的内径为1.153m,厚度为4.1厘米,外层包裹着额外6-11厘米的钢筋混凝土,这里面每一根都重达25吨,水下的部分更是由10万根这样的复合钢管组成,管道外表还有特殊的保护层和防腐层,其自身安全要求很高。这样的高安全、密封运营的系统,一般的暴恐分子、犯罪团伙根本对它无能为力。能够破坏管道并导致管道输送中断的,只有是主权国家或者“国家级”的军事行动。
事实上,此类管道的破坏难度远非想向中的这么难,2005年,我国山东就发生过海底管道打孔盗油案件,尼日利亚也多次发生武装分子针对海底管道的袭击事件,北溪管道长度超过一千公里且是固定目标,其海底线路的走向也是公开信息,点多、线长、面广可供选择的攻击点和攻击方式很多,水下蛙人、无人潜航器等皆可实现对管道的攻击。
笔者认为,正因为北溪管道为民用设施,且位于俄乌冲突以外的第三国专属经济区内,即使此次攻击背后有主权国家的影子,这种“脏活”也极有可能由某些组织或者PMC(私人军事公司)来完成,即便未来调查有所指向,主权国家也很难承认。
误区四,北溪管道被炸是俄乌战事的延续和升级,而非恐怖主义行径。北溪管道被炸后即有媒体指出,此举是俄乌战事的延续,例如,网络媒体第一财经刊文认为,从俄乌冲突前线的直接较量,到如今各种势力在天然气管线等重要基建领域的角力,不排除会“助推”俄乌双方后续在前线展开更激烈的博弈,“近来密集发生的这些事故或成为冲突升级的催化剂”。
再如,有的学者认为,北溪管道爆炸是一种特种作战形式,与舆论战、认知战、信息网络战等类似。环球网援引比利时《晨报》的文章说,“北溪”泄漏事件再次表明欧洲在所谓的“混合战争”中是多么脆弱,“我们现在应该问自己,为此类行动做了多少准备”,笔者对上述观点很难认同:北溪管道被炸虽然与俄乌冲突有直接关系,但是北溪管道是重要的跨国能源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的民用目标且位于俄乌冲突之外的第三国专属区域。国际社会应当明确无论攻击者是谁,对北溪管道的攻击都是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且此举为暴恐分子和极端组织提供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应当受到国际社会一致的、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此外,国际社会应当充分汲取此次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教训,携手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跨国基础设施的安全保护工作,这点显得尤为迫切。
误区五,北溪管道爆炸严重影响现有的全球能源格局,加剧和恶化能源安全态势。我们都知道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实际上是最近这两三个月,北溪-1和北溪-2这两条管道均处于停运的状态。北溪-2从未真正投产过,因此对全球能源格局和能源安全没有带来影响。
而北溪-1管道,2021年的输气量在600亿方,约占德国年进口量的50%,但自今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该管线一直在持续降低输量,或以技术故障名义进行停输检修。
一方面,德国和欧盟发起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主动放弃来自俄罗斯的天然气;另一方面,俄罗斯持续打出“天然气牌”,降低或停止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8月份,北溪-1管道断断续续仅维持正常供应量20%左右的输量。到了 9月份,干脆就停输了。
也就是说,管道的停输实际上早在此次爆炸前的数周就已经发生,而不是此次爆炸导致了管道的停输。实际上全球天然气市场在数周之前甚至数月之间已经开始适应北溪管道的停输局面。此次爆炸对全球能源市场供应并没有直接影响。
应当看到,全球能源的格局变化在此次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不久就发生了,即俄罗斯和欧盟作为地区能源中心的地位在急剧下降,美国和中东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在上升。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是由于战争导致的,而不是此次管道的爆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